不請自來,說說自己由工作中觀察到的現象而產生的一些看法。再結合當前社會的風氣,我想未必不能解釋當代農村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包括這個問題。
農村是一個群居的生活集體,不同於當代城市中的現代化聚居區,前者的流動性較弱,至少在「農民工」這個詞匯產生之前是這樣的。鑒於這個原因,你絲毫不會驚訝於他們的家長裏短可以把整個村子中隨便一戶家庭頭幾十年甚至於近一個世紀的生活情景如數家珍的敘述出來。
正是這樣的相互了解,在大多數時候,鄰裏間和同族間是能夠互相幫助的,很淳樸的互幫互助。如表現於豐收季節有現代農業器具的家庭幫助手工勞作家庭收割糧食,或誰家中有紅白事,人們都樂於前來搭手幫襯等。報酬可以簡單到一頓飯或者兩包不算貴的香煙。
但這種淳樸的農村風氣並沒有一直延續下去,在社會上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橫行的中期或者更早期,農村的思想陣地便淪陷了。
於是乎,攀比之風盛行,奢靡之風日盛。很多年定下的規矩,如紅白事的用煙用酒標準的統一,漸漸被打破,且越來越高檔。人們不再著樸素的衣服,開始了追求名牌,群眾不再相信勞動致富,除了家中的男勞力外出務工外,一些能搗鼓出邪門歪道的人也有了發家致富的門路。
相互間不再是不求回報的互幫互助,而是冷眼旁觀,以期能成為茶余飯後的笑柄談資。
所以結果就像這個問題的前半句,很多家庭都買了車,高檔的百十萬,最差也是維持於有這個最低限度。也許是為了攀比,也許是為了有事情不求人或不被人譏笑瞧不起。
至於還沒有買車的,以我的觀察,在某些臨近於城市的農村當中,數量是比較少的。有因家中人丁單薄而創造財富能力較弱者,有因賭博而輸掉家業者,更有為了養小老婆而人財兩空者(尤其農村中的男人,不行此仿佛無以證明其優秀一般),也有年齡較大或者說老黨員堅守本心者。
但這種為了堅守本心,排斥奢靡之風和攀比之風而特立獨行者,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