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是計算成本的一把好手,比如 @王昊誠 ,給出了非常有說服力的答案。
而我的例子的參考價值在於,我不是一個用車斤斤計較、計算細致入微的人。開油車一般會整個人調整至運動的狀態,動不動地板油,享受活塞運動的快樂。開電車的時候雖然人會進入舒適駕駛模式,但依舊不會為了省一點電委屈了自己的右腳。
我這種人依然會在乎成本,但主要是指的主觀感受。
電動車的成本優勢極度外顯,而成本劣勢極度隱藏,這對我這類感官型使用者就非常友好了。
外顯的成本優勢:
雖然肉爛都在鍋裏,我們比較的都是最終落地價,但對於習慣了網上購物、沒有過往購車經歷的年輕使用者而言,「所見即所得」會帶來很大的心理舒適度。而即使對於我這種換過好幾次燃油車,每次購買之前都做好心理預期的老司機,當看到最終落地價和之前跟銷售一頓拼殺獲得的裸車價之間的幾萬塊價差,尤其是BBA跑不掉的萬把塊錢強奸包,依然不免心中窩火。而我上個月剛提的P7,落地價就是指導價+正常價格的保險,省心多了。
這主要包括兩點原因:一是政策延續利好,購置稅這筆最大的單筆附加開銷依然處在持續減免中。二是電動汽車品牌為了「新能源新形象」,對銷售體系往往也是大刀闊斧。
從時機上來說,當前是買電動車的絕好時機,金錢、體驗、路權優勢占盡。但這些因素隨著時間推移和市場占比變化,很有可能從優轉劣。
這個就是顯而易見的能源成本優勢了。
基礎上,按照通俗的「錢/公裏」演算法,燃油車通常能做到幾毛錢一公裏。常見的家用車在5毛/公裏上下徘徊,省油的可以做到3-4毛/公裏,混動的往往可以跌破3毛,傳統來看已經很省油了。
但電動車,尤其對於本就是省電工況的日常市內通勤,配合私樁的話,很容易做到幾分錢/公裏的狀態,這是跨數量級的成本打擊。即使沒有私樁,全部依靠商用快充,1-2毛/公裏的成本也是成倍的優勢了。
但現階段重點不在此,新造車品牌作為挑戰者往往會給出非常實際的優惠政策。比如蔚來的免費換電,小鵬的免費超充。在小鵬每年3000度的免費充電政策之下,我即使再熱愛燃油車的駕駛,日常通勤的時候也會掂量一下。我看了下隨手記的賬本,2019年加油費用是9590.54,2020年是8661.67,而2021年2月電動車提車以來,這個數碼戛然而止。3000度的期望裏程大概在15000km,和我一年的通勤距離相當。
實際上,當我翻看賬本時,這兩年花的油錢比我想象中少挺多的。但電動車「上下班基本不花錢」所帶來的心理沖擊,比具體數碼要大。
![](https://img.jasve.com/2024-11/1f9be27bab98744a614c8a8ae002a0ef.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1/929177f1f830500c355ee0814b9f4165.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1/f9055f8df9c3e26607be3f00f7f4b7b6.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1/f7f67f6714461d357efc65c643a546ba.webp)
這個很簡單,電車有的費用,油車都有,比如空調濾芯、剎車皮、制動液、玻璃水等各種通用耗材的更換。但油車的諸多大項,機油機濾空濾汽濾變速箱油等等一眾燃油車的耗材獨占專案,電車統統沒有。這都是非常外顯的成本優勢,不用多說。
隱藏的成本劣勢:
我覺得這倆事兒得合在一起看,也就是長周期消耗品的真實價格問題。
都說智能電話時代,手機已經從電器轉化成了消耗品。其實可以問一下自己,當你買一部手機的時候,心理預期價格是售價,還是售價減去二手殘值價格?
那冰箱呢?電視呢?家具呢?同理,汽車呢?
對我而言,除了房子這種不動產,其余的長周期消耗品,都沒有專門考慮過殘值問題。甚至賣二手的時候,有種從舊衣服兜裏翻出兩千塊錢的喜悅感。如果你和我情況類似的話,恭喜你,這隱藏的成本劣勢不是問題。
但我想大部份人不是這樣沒心沒肺的,電動車這部份的成本劣勢確實很大。三年打個對折是常態,年頭繼續增加到5-6年以後,電池狀態又成了心腹大患。
對於此有計較的,建議做個簡化,在做購買決策的時候,在內心給車價增加10萬塊錢再來計算成本。看看前文所述的顯性成本優勢,能否抵得過10萬塊的隱藏成本劣勢,再來做決定。
主機廠基本上都有對應的電池保修和承諾政策,也是對此隱藏劣勢的補救措施。
另外在我看來,前文寫的落地價這個顯性優勢會隨著電動車普及逐漸消失,同樣的,二手殘值及電池費用這個隱藏劣勢則會隨著電動車的普及也逐漸消失。
動態的時間成本優劣勢:
我們姑且認為時間就是金錢,那電動車和燃油車的使用成本是跟隨場景大幅搖擺的。
有私樁,主要場景是日常通勤,電動車時間成本基本為零,燃油車有成本但不高;
有私樁,主要場景是中遠途,電動車時間成本大,燃油車時間成本很低;
無私樁,主要場景是日常通勤,電動車時間成本巨大(快充再快也還是巨大),燃油車時間成本很低;
無私樁,主要場景是中遠途,電動車時間成本超級大,燃油車時間成本很低。
電動車時間成本總體上居高不下,但如果場景合適的話,也能很順滑的反超一把。
這也是為什麽雖然一線城市各種限牌政策之下,一旦有機會還是推薦買輛油車。而我在三四線乃至農村的朋友,雖然電動車氛圍剛剛起步仍不濃厚,但我依然每天力推他們買電動車。因為我了解他們的使用場景和居住條件,簡直是為電動車而設。
最後,一句話短結就是:
如果你是感性成本使用者(比如買個牙刷牙膏湊滿減省幾塊都很開心,吃頓大餐一千塊卻不猶豫),活著主要突出一個開心,電動車真是讓你爽到飛起。如果你是嚴格的理性成本使用者,一定要對整個周期的成本進行年化均攤,那電動車優勢會被削弱不少,但計算下來仍然大概率領先於燃油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