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比亞迪和小米舉例的,是真不懂公關。小鵬這個名字跟這倆不是一回事。
比亞迪這名字雖然也不咋地,但沒到令人排斥的程度。那個年代就流行這種英文漢譯的名字。兩輪電動車用得比較多,雅迪,愛瑪之類的。還有服飾行業一大堆,大名鼎鼎的波司登、佐丹奴、真維斯。vivo,oppo雖然沒有中文名字,大概也屬於此類。那時候你直接弄出蔚來,理想這種純中文的名字,並把中文放在車上,其實算是一種突破。小米的話,聽起來是一種互聯網風格較強的名字,雖然聽著也不像高端電子產品,但能接受。畢竟這行業老大就叫蘋果。
這兩類名字,都有審美接受的基礎。
而小鵬這個名字,真是太大膽了。它的名字不止是土那麽簡單,它本身有極強的人名的意味,就像小雷,小浩,小霞。。。我買了一輛車,咋的還得供著你家老板的感腳有沒有?這叫沒有心理歸屬感。
我能想到給品牌、產品起這名字的,只有小茗同學了。但人家是瓶飲料啊。
另外重要的是,起名是個語境學。不談語境做對比,是耍流氓。有人說外國汽車的品牌都是人名,人家有那個語境,姓氏本身,是高貴的詞匯,也是商業信譽的象征。而人名在中國語境裏,上不了台面,且無甚意義。小鵬麻辣燙,小鵬茶餐廳,小鵬包子鋪...人名當做品牌在中國大多這麽用。
外國人家文學名著都直接用人名,【安娜卡列尼娜】,【哈姆雷特】,【愛瑪】,【包法利夫人】等等。這是語境和文化的積澱。
再往深點說,中國人的姓氏和名字曾經是商業信用的背書,而解放後,提倡無產階級、人人平等,它不再是一種高貴的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