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宋立偉 趙成
編輯 | 趙成
當新入局的小米汽車正千方百計擴大產能時,困在轉型期的合資大廠卻不得不對「高產」做減法。
5年前,憑借SUV家族的迅速擴充一舉超越上汽大眾,並連續3年穩坐乘用車市場銷量冠軍的一汽大眾,在被比亞迪趕超後,最先「縮編」的還是SUV。
近日,記者從經銷商處獲悉,一汽大眾大眾品牌(以下稱為「一汽-大眾」)旗下最小SUV探影已經停產。雖然在企業官網上,這款車仍然線上,但部份經銷商門店已公開停售。
作為一汽-大眾在小型SUV市場的「拓荒者」,探影肩負著推動品牌年輕化的重任。自2019年12月正式上市,探影僅走過4個年頭。盡管短暫,但它的全生命周期恰恰解釋了一汽-大眾迫切「突圍」的深層原因,同時也濃縮了合資品牌身處產業轉型期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早在去年,由於不堪價格戰以及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節節攀升的雙向沖擊,日系品牌小型車率先潰敗,廣汽豐田旗下致炫、致享停產,雷淩減產,一汽豐田卡羅拉、東風日產軒逸銷量大幅下滑。德系合資企業在豪華品牌的強撐下,看似平穩,實則同樣冗余。
進入2024年,即便被譽為業界最具韌性的一汽-大眾也未免於人員最佳化。盡管真實情況並不像外界傳言觸及正常生產,而是佛山分公司對部份第一次勞動合約到期員工的不續約,但無可回避的是,一汽-大眾新車銷量已經連續下滑3個月,其中,4月多款車型環比降幅在三成以上,其中邁騰、探嶽跌幅更分別高達53%和44%。
相較於轎車序列,一汽-大眾SUV家族市場表現更顯疲軟。
圖源 IC
記者梳理發現,包括探影在內,4月,一汽-大眾旗下7款SUV累計銷量為21791輛,而特斯拉Model Y僅單車銷量就達到31962輛,問界旗下3款SUV的銷量之和也多達2.5萬輛。
是什麽讓合資品牌「一哥」陷入勢大力薄的窘境?或許答案就藏在探影「出生」那一年。
01 探影離場,靜悄悄
走進一汽-大眾授權4S店,如果不稍加仔細,可能根本不會留意到探影已經停售。尤其在成立超過十年的門店,受早期規劃面積所限,有的展廳甚至無法同時容納一汽-大眾所有在售車型,因此只能將CC、高爾夫8等非走量產品擠到偏房或前院。
從2018年起,伴隨探歌、探嶽的相繼加入,一汽-大眾迎來SUV元年。加上ID.車型的匯入,短短6年,車型已經豐沛到20款。
「沒辦法,屋裏實在擺不下,只能往外面放。」在北京一家成立20年的一汽-大眾授權4S店,其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很少有使用者關註探影,而且這款車已經停產,他們店的庫存清完後再也沒賣過。
攝/趙成
在他們看來,探影的競爭力在價格戰和自主品牌的雙向擠壓下毫無招架之力,停產是最明智的決定,也在意料之內。
第三方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探影銷量為12814輛,同比上一年接近腰斬。
而從產量情況來看,2023年四季度,探影就曾面臨停產危機,盡管2024年一季度,該車累計產量達到8500輛,但對應銷量卻僅為1516輛,進入4月,探影產量再次歸零。
和上述經銷商想法一致,在銷售一線工作8年的劉超(化名)也認為, 一汽-大眾缺的不是車,而是既走量又有利潤的新明星產品。
回想5年前,探影也被一汽-大眾寄予厚望。2019年12月,肩負品牌年輕化戰略「排頭兵」的使命,探影正式上市。為此,一汽-大眾還特意邀請歌手李榮浩為品牌長,為其造勢。那是一汽大眾(含奧迪、捷達品牌)厚積薄發的一年,順利登頂全國乘用車銷量榜首。而SUV車型的匯入功不可沒,僅探嶽一款車,全年累計銷量就突破18萬輛。
作為繼探嶽之後的第三款SUV,探影走下一汽大眾長春工廠生產線的那一刻,在距離其2000多公裏外的上海,特斯拉超級工廠正式投產。
而它的到來則徹底啟用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今年4月上旬,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一度超過50%,首次超過燃油車。這也意味著,燃油車市場已經沒有更多增量。
02 轉型突圍,很急迫
事實上,在電動化轉型上,大眾品牌已經算得上合資車企裏反應最快的。以一汽-大眾為例,目前其在售純電車型共有三款,其中包括兩款SUV,分別為ID.4 CROZZ和ID.6 CROZZ,以及一款轎車ID.7 VIZZION。然而,就市場表現來看,除ID.4 CROZZ增速明顯加快外,另外兩款車型的表現均不盡如人意。
圖源 IC
據第三方統計數據,4月,ID.6 CROZZ和ID.7 VIZZION銷量分別為402輛和383輛;1—4月分別累計完成銷量1222輛和3785輛,其中前者同比下降64%。
另一邊,燃油車的銷量也略顯頹勢。
除速騰、邁騰、CC、探嶽、攬巡呈增長態勢外,1—4月,包括新寶來、高爾夫8、探歌、攬境在內車型同比去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新寶來跌幅高達46%,攬境跌幅也超過35%。
分析人士表示,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和一季度一汽-大眾沒有參與比亞迪發起的新一輪「價格戰」不無關系,4月1日,一汽-大眾雖然啟動了「限時追加補貼」的活動,但收效甚微,5月初,廠家補貼力度再度加大,疊加經銷商更大的讓步,銷量進一步企穩。
拋開價格戰,包括一汽-大眾在內的主流合資品牌,更深層次的危機還埋在現有技術路徑的限制上。
隨著比亞迪第五代DM技術的上車,百公裏油耗已經進入2.9L,綜合續航裏程更突破2000km大關。明年,吉利的相關技術也將正式上馬。而在智能駕駛領域,代表全球領先技術的特斯拉FSD也將在華正式解禁。
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愈加殘酷的競爭,降本增效成了所有在華合資車企當前的一致選擇。
繼豐田、本田等日系合資企業進行人員及產品線最佳化後,近日,有訊息稱,一汽-大眾佛山工廠也已啟動人員最佳化調整。據悉,高爾夫、探歌、ID.系列均產自於這座工廠。
盡管企業方面向記者證實,此次調整為佛山分公司對部份第一次勞動合約到期員工的不續約,並且不會影響佛山分公司的日常生產經營,但背後透露出的產能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
身在其中,一汽-大眾比誰都迫切扭轉局面。
「面對汽車市場的快速變化,我們將加速戰略轉型,堅持‘油電共進’的產品策略,努力保持燃油車的傳統優勢,提升新能源產品在新賽道的競爭力,未來將為使用者提供更多智能純電和混動產品。」一汽-大眾相關負責人表示。
責編: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