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C Talk | 捷溫科技Thomas Stocker:中國是捷溫科技現在和未來重要市場

2022-01-18汽車

對話 | 蓋世汽車CEO、蓋世汽車資訊部總編 周曉鶯
撰文 | 蓋世汽車編輯 蔡書紅
近幾年,隨著電氣化、網聯化、自動化和共享化等趨勢在汽車行業的深入發展,汽車已經不再僅僅是傳統的交通工具,逐漸成為人們可以工作、休息或者娛樂的「第三空間」,而消費者對於車內舒適性的要求也日趨多樣化和個人化。
作為全球熱管理技術的開發商和市場領導者,捷溫科技一直秉承著以人為本的理念,誌在利用其創新解決方案為消費者提供一流的智能化舒適體驗。捷溫科技擁有較為廣泛的產品組合,致力於加熱與冷卻技術及溫度控制應用程式的研發。其中,汽車產品包括氣候控制座椅、可加熱汽車內飾系統、電池熱管理系統、電纜系統及電子產品等,而醫療產品包括患者體溫管理系統。
舒適最大化,能耗最小化
自成立以來,捷溫科技一直深耕熱管理領域,並積累了雄厚的專業技術基礎。該公司的氣候舒適解決方案(Climate Comfort Solutions)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產品範圍涵蓋氣候控制座椅、加熱方向盤和其他圍繞司機和乘員艙的智能內飾舒適系統。就目前而言,汽車氣候和舒適業務是捷溫科技主要業務板塊之一。
日前,捷溫科技高級副總裁兼智能內飾及電池效能解決方案總經理Thomas Stocker在接受蓋世汽車采訪時表示,無論是傳統動力汽車還是新能源汽車,捷溫科技的產品具有普適性,能夠提供「恰到好處」的舒適體驗;而對於市場規模快速擴大的新能源汽車來說,捷溫科技在保證舒適性的基礎上,還能為車輛帶來續航裏程「增量」。

Thomas Stocker;圖片來源:捷溫科技
如今,續航裏程焦慮仍是電動汽車的一大痛點。尤其是在冬天,如果車輛想要擁有更長的續航裏程,就意味著不能在需要時開啟車載空調,因為中央暖通空調系統(HVAC)是車輛第二大能量消耗系統,進而讓駕乘體驗大打折扣。針對這種情況,捷溫科技的氣候舒適解決方案CCS®是對乘客進行局部加熱或冷卻,而不是先加熱或冷卻艙內空氣。「這種方案可節省大量能源消耗,並為電動汽車提供更長的續航裏程。」
除了提供單獨的零部件,捷溫科技還是熱管理系統的研發商和制造商。以該公司獨創的ClimateSense™為例。ClimateSense™是一種智能整合、個人化的汽車微氣候系統,透過局部對流和傳導方式實作加熱、制冷,以提供個人化車內舒適感。根據Thomas的介紹,ClimateSense™系統采用捷溫科技的創新智能演算法和機器學習技術,結合人體熱生理學,不僅能自主學習消費者的用車習慣,並且能辨識出不同身體部位的熱舒適性需求,適時、適地提供人性化的舒適體驗。
Thomas透露,未來捷溫科技將持續關註智能化和舒適化的研究,在車內融合更多的傳感器,以控制聲音、燈光、氣味和溫度,從而進一步整合及叠代該系統。
在電池效能解決方案(Battery Performance Solutions)業務板塊,捷溫科技的技術可以保護電池免受極端溫度的影響,確保動力安全傳輸並準確監控溫度和電壓。借助於捷溫科技的技術,在保證車輛安全性的同時,還能延長電池使用壽命、改善電池整體效能。
此外,捷溫科技還采用其專有的機械切削工藝(MSP)技術制造電池電芯連線系統,創造出獨特的薄膜導體系統取代100余根傳感電纜的高整合復雜線束,進而為電池系統「瘦身」,節省大量空間,並且能夠在充放電過程中提供可靠、環保和無縫的溫度流,持續監控電芯溫度和電壓,確保電池的效能和安全。
得益於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爆發式增長,捷溫科技的電池相關業務也將持續增長。「我們預計電池業務將實作數倍的增長,並且將成為我們的支柱業務之一。」為此,捷溫科技在人才和技術領域加大投入,持續打磨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為客戶和消費者創造價值。
創新與合作
與其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相比,捷溫科技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擁有醫療業務,可為其汽車業務「添翼」。Thomas解釋稱,捷溫醫療業務在深度為病患提供熱管理的同時,可以提供對人體熱生理學的深度研究,兩大業務板塊的最大化協同也是捷溫科技的主要方向之一。為此,捷溫科技還專門設有研究熱生理學的專業團隊,並且聘請了一位熱生理學博士負責該團隊。
未來,捷溫科技還將利用熱生理學等醫學科學,推出監測車內駕駛員和乘客體感特征的傳感器。Thomas表示,「這雖然需要時間,但非常令人興奮。未來幾年,我們將有更多的創新方案。」
除了提升內部創新力,捷溫科技還對外部合作抱以開放心態,積極與更多的合作夥伴搭建生態系,為行業和消費者創造更多價值。
比如,捷溫科技與大唐恩智浦半導體有限公司(DNS)於去年11月宣布,兩家公司將聯合開發新型電池連線系統,實作對全球汽車市場電池模組控制元件的整合。而在大功率冷卻領域,捷溫科技投資了以色列先進熱管理系統研發商Carrar。後者的顛覆性電池冷卻技術采用了熱力學技術,可以使電池快速充放電。
捷溫科技還於近期投資了芬蘭科技公司Forciot。Forciot公司主要研發觸摸、運動和力值測量傳感器,未來有望被用於汽車內飾,提供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的乘車體驗。
「過去幾年裏,捷溫科技越來越願意進行外部合作。我們不僅聘請了來自不同行業的專業人才,還與不同行業的玩家建立合作,以帶來不同的思路和理念,」 Thomas在采訪中如是說。
中國和歐洲
在過去兩年裏,雖然新冠疫情、芯片短缺等因素對全球汽車市場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但是全球電動汽車銷量仍然逆勢上漲。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單一市場,中國2021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超過了350萬輛,市場占有率提升至13.4%,而今年銷量有望突破500萬輛。
Thomas在采訪中表示,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電動汽車市場的領導者,離不開中國政府的全力支持。「我認為這是一項偉大的戰略,並且成效顯著。不僅在整車領域實作了突破,電池制造領域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中國,有寧德時代、孚能科技和比亞迪弗迪電池等多家全球知名的電池制造商,而且很多歐洲汽車制造商也依賴中國的電池制造商。」
相比之下,歐洲市場的起步較晚,但是正在加快步伐。Thomas表示,為了實作電動化轉型和碳中和的目標,很多歐洲國家相繼推出電動汽車補貼方案,並且對充電設施的安裝也提供補貼。
在政策的激勵下,歐洲汽車市場的格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去年9月份,特斯拉Model 3成為歐洲最暢銷車型,銷量超過大眾Golf和雷諾Clio等傳統動力車型。根據德國汽車行業市場分析師Matthias Schmidt的預測,2021年西歐電動汽車銷量的市場份額將達到11%,將遠遠高於最初的預測。

在采訪中,Thomas強調道,中國市場是捷溫科技的重要市場。首先,中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並且也是捷溫科技很多客戶的最大市場。其次,中國的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更願意嘗試新技術。「如果想要推廣技術,中國市場是個很好的選擇。」
以下為蓋世汽車CEO周曉鶯對捷溫科技高級副總裁兼智能內飾及電池效能解決方案總經理Thomas Stocker的采訪實錄:
周曉鶯:您能否簡單介紹下捷溫科技以及公司業務?
Thomas: 當然。捷溫科技是一家全球上市公司,擁有大約11000名員工,並且員工在亞歐美分布比較平均。在我們的幾大業務板塊中,汽車氣候舒適業務是我們主要業務板塊之一,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在全球氣候控制座椅、加熱方向盤和其他圍繞司機和乘員艙的智能內飾舒適系統等細分市場,捷溫科技在全球市場處於主導地位。
其次,捷溫的創新業務板塊,即智能內飾,主要產品是ClimateSense™系統。ClimateSense™是一個整合的汽車智能微氣候系統,提供個人化的熱舒適體驗。與此同時,我們關註電池市場,並帶來創新的電池效能解決方案。
除此之外,捷溫還有電子產品和軟件業務。我們自研和制造電子產品,並在中國、墨西哥設有電子產品制造基地。最後,我們的醫療業務可以提供關於人體生理學的一些洞察,而這些洞察又可以服務汽車業務。
周曉鶯:那麽您負責哪些業務板塊呢?
Thomas: 我的職位是捷溫全球智能內飾及電池效能管理事業部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很明顯,電池效能解決方案是為電動汽車以及電池相關市場提供相關產品,而智能內飾是關於電子和軟件以及ClimateSense™系統及產品。概括來說,我主要負責公司創新業務板塊,比如電池、能源消耗相關的新產品。我們不僅研發單獨的產品,更負責整個系統的研發。
周曉鶯:過去兩年,行業經歷了許多挑戰,比如COVID-19、芯片短缺,但是捷溫依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您認為主要原因有哪些?
Thomas: 謝謝認可。 如果沒有這些危機,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我們從客戶端獲得了很多訂單,但是因為原材料短缺導致汽車產量下滑,對我們的營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 我們的業績依然跑贏大盤。
主要還歸因於我們的產品較容易整合至整車,更重要的是為消費者帶來並升級座艙內的舒適體驗。另一方面,捷溫產品的單車配置率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比如,越來越多的車輛配有方向盤加熱系統、通風座椅或者加熱座椅。就配置率來看,這些危機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優勢。
另外,雖然疫情導致出行或者差旅受限,但很多公司仍然堅定選擇已有的供應商。很多客戶說:「這是我們接觸到的最專業的產品,盡管我們不能經常見到對方,但是我們希望他們參與進來,並且向他們展示我們最新的創新成果。」選擇我們,就是投資未來。我認為,這些是捷溫表現能夠優於競爭對手的原因。
周曉鶯:現在全球都在討論碳中和,您認為碳中和將對汽車行業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Thomas: 我認為,碳中和肯定會對很多行業帶來比較大的影響,不僅僅是汽車行業。
就汽車行業而言,首先,至少就目前來看,汽車並沒有真的實作碳中和,因為還有柴油車和內燃機車型。雖然現在電動汽車是主流趨勢,但是電動汽車的充電能源還是來自碳發電廠,因此尚未實作碳中和。
這也就意味著,在整個能源生產板塊,必須有一個巨大的推動力來實作這一目標。幾年前,碳中和就引發了很多的談論,但沒有明確的立法規定,而現在許多國家紛紛做出改變。例如,歐盟希望2050年實作碳中和。我認為這是個比較宏偉的目標,因為不僅是碳中和的問題,還涉及到材料的可持續性。目前,我們已經收到了一些客戶的相關要求,而且我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汽車制造商提出類似需求。
因此,我們需要評估自己的供應鏈體系,明確哪些材料可以回收、哪些已經實作生產的碳中和,以及如何確保我們提供的產品也可以回收。
周曉鶯: 您是指材料?
Thomas: 是的。材料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幾乎所有的碳中和途徑都需要考慮到環境、消費者、技術、立法、能源、生命周期等要素,並采取相應的行動,所以都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周曉鶯:您也負責歐洲業務,那您能否討論下歐洲汽車市場?
Thomas: 在過去兩年裏,歐洲汽車市場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兩年前,德國純電動汽車數量較小,但是現在我居住的小區,幾乎一半的家庭都有純電動汽車。當然,這個小區也可能是個特例,可能在德國其它地方不是這樣。毫無疑問,增長最快的市場就是最好的市場。在2021年春天,我的家用車也換成了純電動汽車,這是我們家庭的第一輛純電動車,而下輛商用車也將是一輛純電動汽車。
今年9月份,特斯拉Model 3超過大眾Golf成為歐洲最暢銷車型。突然間,一款電動汽車就趕超暢銷內燃機車型大眾Golf。這就是歐洲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且不僅是汽車,同樣的變化還發生在基礎設施和電池制造領域。
周曉鶯:其實,中國也發生著類似的事情,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電動汽車而不是傳統動力車型。那您認為,中國和歐洲市場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Thomas: 首先,中國在電動化方面肯定是遙遙領先的。我曾經在上海住過一段時間,並且一直關註中國市場,見證了中國市場的發展。比如,我在寶馬工作的時候就在中國推出了首個導航系統。因此,我非常熟悉中國汽車市場。
多年前,中國政府決定投資純電動汽車。我認為這是一項英明的策略,現在來看效果比較明顯。比如,中國現在有很多電動汽車和初創企業。而且,成功不僅體現在整車領域,在電池制造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在的電池制造,就像傳統內燃機汽車時代的發動機,都是汽車工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中國有寧德時代、孚能科技和比亞迪弗迪等電池公司,而許多歐洲汽車制造商也依賴這些電池制造商。正是這些,成就了中國電動汽車大國的地位,而且我相信這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而在德國,就相對較晚了。因為整個行業都認為:「我們產品很厲害了,業務也很不錯,全世界都喜歡我們的車,為什麽還要投資數十億去改變現狀呢?」但是,幾年以後,他們意識到,必須要進行電動化了。當然,這需要時間。但是,目前他們推出的全新電動車型,尤其是德國汽車制造商,是很驚艷的,與內燃機版本擁有同樣的質素和舒適標準,甚至更好。我認為歐洲正在追趕,尤其是豪華車型。當然,國家補貼也發揮了促進作用。
周曉鶯:針對電動化趨勢,捷溫擁有哪些產品?
Thomas: 首先,與其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相比,我們有巨大的優勢,因為我們的產品不受動力系統影響。什麽意思呢?比如,座椅氣候控制產品,可以搭在電動汽車上,也可以搭載在傳統內燃機汽車上。我們有很多這樣的產品。
此外,我們的標準產品可以幫助車輛降低能耗。比如,ClimateSense™系統基於智能演算法和機器學習技術,可以對乘客和駕駛員的熱舒適性需求進行個人化處理,並能學習使用者使用汽車的習慣、使用者喜歡的溫度、舒適度以及使用者何時感到舒適。借助該系統,我們可以控制汽車中央暖通空調系統(HVAC)系統,以降低能耗、節省能源。
另外一個是電池效能解決方案。捷溫研發的電芯連線板,利用我們的專有連線技術將車載電池連線起來,不僅可以節省成本並且減少車輛重量。目前,該技術是捷溫獨創的。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電池熱管理解決方案。我們還為戴姆勒研發了相關解決方案,並且憑借為戴姆勒研發的電池鋁箔加熱系統贏得了美國【汽車新聞】的PACE獎項。
周曉鶯:目前電動汽車市場存在不同的技術路線。捷溫會為不同路線提供不同產品嗎?
Thomas: 會的。我們擁有專門用於電動汽車的產品。我們的產品有兩大重點,即增加舒適度和提高能源效率。我們的智能微氣候系統已經贏得一家全球性主流車企的量產訂單。
在電池系統方面,我們還對初創公司進行了投資。比如,我們投資了以色列Carrar公司,該公司的兩相冷卻技術有助於快速充放電,擁有在5到10分鐘內給電動汽車充滿電的潛力。
在中國,我們還與大唐恩智浦半導體合作。控制模組裝配在電池連線系統中,然後獲得數據,可提高電池的安全性,延長電池壽命,並且給電池設計提供新思路以提供更多續航。就目前而言,電池管理是比較熱門的話題,因為電池比較敏感,而我們希望能強化安全性。
周曉鶯:這非常重要。那麽,對於電池效能解決方案業務,您有著怎樣的願景?
Thomas:我們預計電池業務的規模不僅翻倍,還有可能是呈數倍增長,並且成為我們的支柱業務之一。 我們正與很多一級供應商和整車制造商合作,並在人才、技術、規模進行大量投資。去年,我們就在中國、南韓增加了投資,並擴大了團隊,因為諸多電池制造商來自中國和南韓。此外,我們也在努力進軍新領域、研發新產品。
周曉鶯: 這是個潛力巨大的市場。我們還看到,電氣化、智能化、輕量化同樣也在影響汽車內飾。
Thomas: 是的。
周曉鶯:您能聊聊帶來了哪些變化嗎?
Thomas: 舉個例子。有個客戶聯系到我們,告訴我們他們對未來內飾的願景,並且詢問我們的方案以及我們對未來內飾等領域的願景,而這些領域會涉及到輕量化等主流趨勢。我們可以減少一些常見部件,提高適用性和降低重量。
輕量化趨勢,就是減少現有部件中的材料。比如,過去辦公座椅又重又厚,但是現在大多數只是一層網。汽車也有類似的趨勢,但是鑒於安全要求,因此不會像辦公座椅那樣靈活。而我們的產品需要適合這種座椅,所以我們一直在最佳化現有產品。比如,用較少的材料保證同樣的效能。
還有我們的整合智能微氣候系統。以一個正在進行中的專案為例。該專案的目標是用我們的系統徹底取消二排的HVAC系統,進而在降低能量消耗的同時給車輛減重,同時讓不降低車輛舒適度,甚至提高舒適體驗這種方案不僅可以保持舒適度、節約能源,還能減輕重量,最終降低成本。
周曉鶯: 要控制所有這些聽起來有點復雜。
Thomas: 是的,所以我們公司聘請了很多有優秀的人才。他們來自不同行業,為現有業務帶來了更多創新的想法和獨特的見解。比如,捷溫科技專門設有研究熱生理學的專業團隊,並且由一位環境生理學和人機工程學博士負責。你可能怎麽也想不到,像捷溫這樣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會有這樣的員工。
我們想做的不僅僅是對人體進行熱管理,而且還研究其對人體的影響。基於這些研究,我們能夠將熱量輸送到使用者真正需要的地方。這是個挑戰,但是我們熱愛並積極迎接挑戰。
周曉鶯:其實消費者也很關註你們正在做的研究和創新。因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車輛當作第三生活空間,因此對於舒適度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您之前也提到,捷溫還有醫療業務,那是不是醫療和汽車業務有著一定的關聯?
Thomas: 這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在過去,車輛外部有很多輔助系統,希望實作自動駕駛。因此,行業需要建立一個外部環境模型,而這需要融合所有的傳感器。
我們的願景是構建車輛內部的傳感器融合,了解每個乘客在特定時刻的需求。我們希望車輛能夠學習使用者的習慣,連線至雲並且建立使用者檔案。當然,資訊是保密的。因此,駕駛員每開一次車,系統就能更了解使用習慣。
然後,我們還將推出監測生理特征數據的傳感器,比如心率和呼吸頻率。這也是透過熱生理學實作,是醫學科學。雖然需要時間,但是令人非常興奮。未來幾年,我們計劃推出更多的創新方案。
周曉鶯: 聽起來我們好像即將進入物聯網世界。
Thomas: 可以這麽說。現在很多車輛已經互聯了。如果你買了一輛新車,那麽你的個人資料可能會同步更新至新車、租賃的車或者其它的車輛,包括座椅、廣播電台、溫度等各種喜好設定,甚至可能在上車之前就可設定好。這種方案是個人化的,並且能夠自我學習。
周曉鶯:能給我們介紹下ClimateSense™嗎?ClimateSense™的主要特點和優勢是什麽?
Thomas: 我們可以把ClimateSense™比作私人舒適保護艙,每個人擁有完全不同的保護艙。我們把很多技術整合,建立一個包含所有維度的模型,而每個維度采取不同的傳感器,以理解乘客現階段的需求,比如舒適感、冷熱程度。我們可以利用自有的演算法告訴車輛該做什麽,乘客不需要自己去控制溫度,系統就能夠自行判斷乘客的哪個身體部位需要熱量。 2024年,我們將與一家汽車制造商推出這款產品。
ClimateSense™系統能夠帶來諸多智能舒適體驗,但也帶來了一些挑戰。該系統涉及汽車內飾的多個領域,但汽車制造商的情況是,他們有專人負責座椅、專人負責車門、專人負責儀表盤、專人負責電子器材,而ClimateSense涉及上面所有的領域。所以,一個產品需要和不同的人和部門溝通,而想與他們同時達成一致並不容易,這就是挑戰。
下一步,就是ClimateSense 2.0。 我們會將更多的車內傳感器融合起來,可以控制聲音、燈光,甚至氣味。
周曉鶯: 對於汽車制造商的不同部門,可能會很難同時同意特定解決方案。這種情況現在有變化嗎?基於我們的了解,有些行業新玩家,至少在中國,是非常樂意接受新技術的。
Thomas: 是的。很多新玩家采取的是不同的方式,他們更多的是從功能維度劃分。比如,他們說「我負責舒適」,這跟「我負責座椅」不一樣,因為對於乘客來說,舒適不僅僅是指舒適的座椅。但是,也必須得承認,越來越多的傳統汽車制造商理解了新玩家的不同方式,現在他們也指派專人負責舒適業務了。
周曉鶯: 情況正在迅速變化。
Thomas: 是的。
周曉鶯:現在車輛整合了很多高科技,而且汽車行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也迎來了越來越多的新玩家。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捷溫如何維持自己的領導地位?
Thomas: 在加入捷溫之前,我與其它行業接觸比較密切,比如英特爾、輝達、高通。他們不僅提供微型處理器,還提供生態系。我們也使用亞馬遜雲服務(AWS)等其它行業的產品和技術,而且只要有可能,我們就會開展積極地合作。
這也是我們和大唐恩智浦半導體、以色列電動車先進熱管理技術供應商Carrar合作的原因,他們都來自不同的行業。
在過去的幾年裏,捷溫的一大變化就是對外部合作持有開放態度。就像我前面說的,我們聘請了來自不同行業的人才,帶來了不同的思路。我認為,這是公司一步步發展的自然舉措。
周曉鶯:在您負責的智能內飾、電池效能解決方案、ClimateSense等業務板塊,中國市場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Thomas: 對於我們來說,中國市場是極其重要的,並且對我們很多客戶來說,中國是最大的市場。未來,中國也將是他們最大的市場。
但是我們看到,在中國,我們的產品配置率要低於其它國家。這很有趣,因為我知道中國消費者鐘愛舒適和溫暖,我們正在努力改變這一狀況。
另一方面,我認為中國消費者比較容易接受新技術,他們總是「我們試試看!」所以,我認為如果是要推廣新技術,中國市場是個很好的選擇。
周曉鶯:在中國市場,尤其是年輕人,更渴望嘗試黑科技,而且更容易購買新車。
Thomas: 十分正確。年輕人總是很快適應新技術,因為他們總是面對很多新技術。我們也能適應,但對於我們來說更像個挑戰,而對年輕人就是很自然的過程,沒有障礙。所以,我認為,中國市場有很多消費者可以買得起智能科技含量較高的車型。
周曉鶯:新的一年,有什麽想對中國同事和中國客戶說的嗎?
Thomas: 我很懷念大家能夠面對面的溝通,十分期待與他們再次見面。希望新的一年,出行政策能夠放松,這樣我就可以去到中國,與同事和客戶見面。
最後,虎年來臨之際,祝大家擁有一個健康和成功的2022年!

*版權聲明:本文為蓋世汽車原創文章,如欲轉載請遵守 轉載說明 相關規定。違反轉載說明者,蓋世汽車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