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日系車的設計理念對應的歐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中國的生活方式。
在歐美絕大部份地區,汽車近乎為生活必需品。因為人口密度低,所以公共交通不發達且貴,且很多生活配套都只在地區中心有。這就導致了沒有車在那些地方幾乎寸步難行。
你想象一下,公交車半小時~1小時一班(甚至一天就三四班),坐一次公交車要10~30元。你沒車從住宅區到商業區會有多麻煩?
還有,比如超市的營業時間,你上班時超市上班,等你下班了超市也下班了。很多人只能在午休或下班後1、2小時內,開車去超市購買日常必需品。你要是沒車,你怎麽買東西?
這也就是為啥歐美那,賣得最多的汽車反而是廉價小破車(但凡開個BBA這種都算中產了)。你換做中國的情況,這廉價小破車,就相當於中國的電動單車(解決底層老百姓出行剛需)。
所以日系車設計時,就主打一個廉價、省油、維護便宜的純代步工具內容。而這樣的車,自然是深得歐美底層人的心。
而中國的情況,和歐美截然不同。公共交通便宜且發達(實際上中國的公共交通之所以便宜,是因為大多是受國家補貼的,本質上是給底層人的福利),底層人也有電動單車這個選項。所以在中國,出行剛需已經被公共交通基本解決,汽車並不是剛需內容的,而是改善生活品質內容的。
中國的環境,即便中國收入相對比歐美低,BBA等汽車相對歐美價格高,但開BBA的有很多也只是小中產(沒到歐美的中產水平)。
原因是兩者的購車思路是完全不同的。歐美那汽車是解決出行剛需的,所以「廉價、省油、維護便宜」是最重要的。中國這汽車是改善生活品質的,所以更在意功能、配置、舒適性等等。
歐美那可能除了極其底層的人,都是買車人群。而其中占絕大多數的,又是普通百姓。換做中國的情況,絕大部份人不買車,買車的都是少數較為富裕的人(只不過這個少數乘以十四億人口技術,依舊很多)。
而對於改善生活品質來說,「廉價、省油、維護便宜的純代步工具內容」的日系車,就不足以勝任了,只剩下極少數剛需還在買日系車。
而隨著電動汽車的出現,因為電動汽車天然比油車更加省錢,為了解決出行剛需而買車的那些人,自然會轉向電動汽車。導致日系車的市場更加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