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汽車的打法是什麽?
理想汽車的所有戰略,有一個非常樸實的落腳點,既不是所謂的家,其實也不是增程。而是駕駛位上的那個「大座」。
理想劃時代地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中國有一類汽車消費者,會為了一個尺寸相差10毫米的座位,而選擇為7個座買單。只要這個座做好了,購車的預算能提高10萬以上。哪怕剩下6個座平時就讓它空著,也不妨就是這輛了,
至於什麽家庭啊,通用性啊,可能的越野場景啊,全部都是這些消費者,坐上了這個稍大一點點的座位之後,為了說服家人,說服自己,而找的理由而已。其實,坐上的那一刻,他們就已經決定了。
而理想意識到,為了讓一個座大起來,所有的座都得大起來,於是全車也就得往大了造。而為了給實際上是在為了那10毫米而付費的使用者們,一個完美的交代,它寧願安排六七個,和駕駛座一樣舒服的座椅,而剩下的一切,無非為了裝得下,拉得動,而做出的次要安排了。
理想知道,客戶就是會為一個座而買7個座,所以它也就必須把剩下的座都造好,而這類客戶,他們根本就不會管,這10毫米的代價是多少萬。有沒有,才是對他們而言一票否決的硬道理。
正是這個認識,讓理想走對了它業務的第一步。
理想在2015年其實還有一款叫做SEV的超級小車,只有一個半的座位。其實那個時候,理想就已經走在「大座主義」的路線上了,只不過它馬上就意識到,在中國,幾乎沒有人,會為了只有1個大座的「超級老頭樂」,而浪費一個寶貴的上牌名額。以及稀缺的車位和充電設施。於是自己就沒有辦法,把剩下那4-6個大部份時候空著的座椅省掉。只能上一個大台階,造大車。這是讓秉持「大座主義」,不計代價的中國客戶,為一輛新車買單的唯一途徑。小車跑的再快,裝修再精良,對這些客戶來說,註定是沒有下決心的希望的。
而且更有利於大座主義客戶們最終勝出的,是中國的路況,它根本無法讓風阻更低,馬力更大的轎車們,得到客戶所幻想的施展,你有一匹野馬,然而我的家裏沒有草原。那三秒出頭的加速,只能讓每毫米油門行程所對應的動力過度靈敏,讓司機在跟車的工況下抓狂而已。
於是,理想的所有邏輯都理順了。為了讓中國人用上比以往舒適度上一個大檔次的車,必須,必須從大車開始造。要把最大的資源,放在讓客戶坐上去的一剎那,所感受到的一切東西上去。其他幕後的工作,都要圍繞它而展開。
理想知道,剩下的一切,無非是幫助顧客克服最後一點下訂的阻力,給客戶提前找好一切有利於日後買車的決斷,以及一切可能會導致家人不和的理由,這樣,一切就都順理成章了。
實際上理想汽車,也的確把這個前提下,該想到的問題都想到了。隔壁車企其實每個零件都能做出來,但是那個前提,隔壁車企就是想不明白,於是在車上,也就充滿了一系列會引發客戶家庭爭議,以及購買後不滿的多余配置
簡而言之,這些理工男在造車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考慮車和家庭關系之間的矛盾。而僅僅是把這一點納入了考慮,理想就大大超越了那些高技術同行,讓許多開著比理想貴很多的車的客戶,只坐進去一趟,就直接刷卡下訂了。
認識到客戶在買啥,認識到阻礙客戶把寶貴的購車名額給出的一系列社會性的理由,認識到在車上裝什麽東西,能夠讓客戶一見鐘情,打消疑慮。這就是理想的護城河。
華為把能借鑒的都借鑒了,能往車上裝的都往車上裝了,可是這個意識,卻還差著理想好幾年。我想,這大概就是李想同學,穩坐釣魚船,華為也不怕的一大重要原因。
買車買的是一家人的滿意。而不是買的工程師們的成績單。太多理想的競爭者意識不到這個問題,所以,他們的產品力就是趕不上。就是這裏差一截,那裏差一截,
什麽時候,他們能以打掉客戶把銀行卡掏出來之前的那幾秒鐘,冒出來的小怪和大boss為自己的kpi,打造他們的車,幾年之後,說不定能出一些能和理想打一打的產品。不然,我認為技術優勢能帶來的好處,是非常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