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內卷的討論之後,近期車市又來了一波關於「周榜」的熱議,從車市的這些話題可以看出,國內各大車企今年過得確實很艱難,壓力都非常大,需要一個宣泄情緒的視窗。事實上,過得並不僅僅只有中國車市,全世界很多國家其實也過得很艱難。
從近期各國汽車協會公布的6月份車市銷量數據可以看到,在20個國家當中,總共有11個國家相比去年出現銷量下降的情況,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前四個汽車銷量大國,都是「一片綠色」。不過,中國以其龐大的規模體量,依舊憑借2552000輛的銷量穩穩占據榜首的位置。雖然過得艱難,但放眼全球,中國車市其實還是過得比較不錯的。
如果單憑6月份的數據就蓋棺定論,顯然過於片面。實際上在過去的上半年,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銷量都保持著增長的勢頭,中國上半年累計銷量達到14047000輛,同比增長6.1%。相比之下,日本車市的表現反而更引人關註,上半年銷量為2127490輛,同比下降了13.2%,確實不容樂觀。
近年來,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之下,再加上復雜的國際局勢,消費者購車的意願也有明顯的降低。汽車產業是典型的全球化產業,因此各國汽車市場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不過,銷量只是其中一項衡量指標,假如從賺錢能力考量,國內的車企相比國外車企還是有較大的差距。哪怕是國內銷量「老大哥」比亞迪,2023年的凈利潤與起亞汽車也有較明顯的差距。簡單來說,國內的車企雖然車賣得多,但賺錢能力方面依舊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事實上,這一問題的根源並不能完全歸咎於行業內卷,中國的車企最需要的還是「走出去」。放眼全球各大汽車巨頭,他們在全球範圍內都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市場覆蓋範圍也非常廣,部份豪華品牌還有較突出的品牌溢價能力。
反觀中國品牌,絕大部份還是依托中國市場為支撐點,目前對於海外市場基本上還處於開拓的階段,並且主要以發展中國家為突破口。近年,憑借新能源車的技術優勢,很多中國品牌也逐步進軍部份已開發國家,開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汽車網評:因此,對於中國品牌目前的發展現狀,我們不需要太過悲觀。當然,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對於企業的發展還是有正面的意義,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才會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並采取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