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jasve.com/2024-5/4a78ba1cee490e938ff66689cb418d35.webp)
千呼萬喚的(下篇)來了!
上一篇大致介紹了一下我關於這個疫情下的新交通工具的一些思考動機和思維前提。這一篇我將嘗試著將整個設計以一個盡可能正向的思維邏輯過程講出。
設計主要的入手點有:品牌、 概念、空間布局 / 尺寸、設計、最終呈現
1. 品牌
首先我們來談一談品牌,毫無疑問交通工具都是依附品牌存在的產品。品牌是交通工具的靈魂。但是我們RCA的畢設題目一向是基於某一個自我設定好的題目,所以除非你在設計之初就為了某一品牌而設計,否則你很難在設計中去體現某一個品牌。畢竟我們並沒有金主的贊助,也意味著我們並不會被金主牽著走,我們的甲方就是自己,我們只需忠於自己。
![](https://img.jasve.com/2024-5/667f414fdf49f884c1d551fb78ef7d7a.webp)
對於我的這個專案,由於想基於趨勢去做一個全新的汽車品類,我並沒有選擇一個汽車品牌去入手。因為我並不認為類似的城際交通/服務類別的交通工具會由某一個汽車品牌率先提出。因為顯然當服務大於交通工具本身時,服務才是本體。所以這個品牌一定不能是汽車公司,而應該是一個提供服務的酒店品牌。而且這個酒店品牌需要一些特定的氣質和市場定位才能撐得起這項服務。
![](https://img.jasve.com/2024-5/5ff1df6cad5839b37eeb2fe5b0b7918a.webp)
我選擇的品牌是W酒店,一個定義給崇尚時尚的年輕人的一個品牌。而這個品牌脫穎而出的原因有三點,勇於嘗試新事物進行體系創新,崇尚設計,全球範圍內連鎖。值得提的是這個體系內創新,如果去過W酒店的朋友應該會知道,W酒店的前台是一個BAR,WOO-BAR,W酒店是業內第一個開創LOBBY SOCIAL的品牌。
其實就是是酒店的大堂不是給你辦理入住用的,是給你喝酒聊天用的。其實對於誕生幾百年的酒店行業,這就是一個妥妥的革新。而正是W酒店在流程上進行的這個創新,與我的初衷不謀而合。我需要一個敢於接受新事物的品牌,需要一群敢於接受新事物和新生活方式的年輕人。
概念
概念上面,我的思考是如何盡可能將酒店中的各項服務進行簡化,在移動交通的場景下, 盡可能的提供一個完善的酒店服務。我調研的來源主要有兩個,問卷來自W酒店品牌部門的數據和一些朋友友情贊助的問卷調查。具體調研過程有些枯燥,略過。
![](https://img.jasve.com/2024-5/8fb14056356d56d2a597d36c5d4b4e22.webp)
最後我精簡下來的三大服務是睡眠體驗,洗浴清潔體驗,和良好的視野采光體驗。這裏要說調研真的有用,冰冷的數據會得出一些反直覺的結論,我心裏預設的一直是酒店中的辦公與餐飲供應將會使用者剛需,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所以如何將睡眠體驗,洗浴清潔體驗,視野采光體驗做到車中是我面臨的第一大挑戰。
![](https://img.jasve.com/2024-5/cf21a149a87ffad8799102fd54af2d18.webp)
酒店內部的服務體驗精簡完以後,需要對外部服務的精簡,根據JA DEROOS 在2011 年提出的酒店設施基本框架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堂是傳統酒店的核心,人們透過大堂,然後去房間。而當我們將智能移動化的背景加入其中,我們完全可以讓我們的房間成為服務的新核心。
![](https://img.jasve.com/2024-5/e8e181958f0d6e2f580577ee4d18a36e.webp)
簡而言之,就是以前是你去找酒店,現在是酒店來找你。以前是你出了房間經過大堂去吃飯去SPA去遊泳,現在是你出了房間就可以去吃飯去SPA去遊泳,因為你的房間現在是一個可以移動的空間。 所以我給我的專案起了一個名字WHEREVER SPACE.
空間布局 / 尺寸
接下來是布局,這是04年來自D. PENNER關於酒店房間布局的一篇論文,上面顯示了幾種常見的酒店戶型。我們可以看到,星級酒店在基本設施上與廉價的快捷酒店並無巨大差異,只是品質與空間上略有調整。這就意味著,其中的每一個結構,都將是定義一個房間並稱之為酒店房間不可或缺的物品。
![](https://img.jasve.com/2024-5/6edcbd715c7e665eae2dca4c9e289200.webp)
所以,只要透過對其中固有布局的排布的改變,我們便可以得到一個相對緊湊的布局來適用移動化的場景。其實設計思路很簡單,只需要將浴室臥室和休閑區域的行為動線全部重合就是一個適合移動化的布局,因為畢竟在一個移動的空間中,走來走去總不是那麽安全。
我也做了一些模型來驗證人機尺寸。最後我將最後布局的面積定在10平左右,因為這是一個相對不會讓人覺得局促的空間。
![](https://img.jasve.com/2024-5/cf2168c2c52b0c3315724b3e715445a4.webp)
然後是尺寸,一般看到我開題的人問我第一個問題就是,你這個車有多大。沒錯第一印象一個承載著一個酒店的車應該超級大吧。其實尺寸我是有過考慮,因為想做一個全新品類的交通工具,所以尺寸的定義應該從現有的產品中取材。
然後是尺寸,一般看到我開題的人問我第一個問題就是,你這個車有多大。沒錯第一印象一個承載著一個酒店的車應該超級大吧。其實尺寸我是有過考慮,因為想做一個全新品類的交通工具,所以尺寸的定義應該從現有的產品中取材。
![](https://img.jasve.com/2024-5/54037af7a1d843a6954b45b3109b7e1a.webp)
我實地參考了倫敦的雙層巴士,並作了一些小空間的調研,最後定的尺寸是車寬2米4,車長5米,車高2.6,這是一個即使實際做出來也可以合法上路的車型尺寸。沒有超長,只是比普通車型高一些,但又沒有雙層巴士那麽高。因為影響人們車中舒適度的主要問題,就是普通車中人不能站起來,我適當增加了高度,同時又能保證內部的尺寸在一個10平左右的面積。
設計
邏輯捋順了,之後才進入設計階段。總結一下之前的關鍵詞,布局定下來了,設計中要實作良好的開闊視野,睡眠體驗,沐浴體驗。同時整體設計要遵循W酒店打破常規崇尚新潮的元素。
![](https://img.jasve.com/2024-5/ac93690d23bd07957417a85a014debc6.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5/42a4fb8219b653d1cf6040232e553754.webp)
設計是從內飾入手的,我先是畫了一張圖去營造了一個可能是我要的酒店氛圍,但是實在是太大了,巨大。
![](https://img.jasve.com/2024-5/ff6697cd19674395ecd15d587fd00574.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5/89e16b2d8c40b08b3e6d0ee964286887.webp)
所以需要對空間進行精簡,我用模型驗證了一些人機數據,我最最開始的設計想法是,做一個床可以從中分開,一部份作為沙發,一部份作為單人座椅可升降。這樣既可以節省空間,同時空間層次感又好。如果我參加什麽CDN比賽我肯定就這麽做了,因為簡單的機械變化加空間層次肯定能把圖畫的巨帥,影片還有動畫內容,豈不是美滋滋。
![](https://img.jasve.com/2024-5/02b1b5b197d4aa5267f70403290918d4.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5/135d3faffadcf677e8bc15bc7e2e89b5.webp)
但是我覺得這麽做就會背棄我的調研,因為使用者顯然不需要一個能上天入地的床,也不需要每次睡覺前都要先讓其變形的床。想想床上有個裂縫睡覺是個什麽體驗,或者滿身疲倦回酒店房間,需要按鈕一鍵變床才能上床睡覺?所以最後我的解決辦法就是,保存床的完整性,在視覺上吃虧但是使用者體驗級別是優先的。
![](https://img.jasve.com/2024-5/b43e98f7babd32228b1853477d675da5.webp)
為了打破整個床的視覺空白,所以我在C&T階段做了內飾全域的分色,目的就是讓床不是一個四四方的白塊留在那。接下來的設計就是對落地窗和車內沙發的一個設計。做了一些Z方向的嘗試,窗旁邊的躺椅,是相當於坐在交通工具的引擎蓋上。這樣做能盡可能提供使用者高視野,又能增加空間的趣味性。
![](https://img.jasve.com/2024-5/64590367cf71642ca6930f63d0258ab2.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5/2fcaae5177a19c0cd2cd2b528142b83f.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5/4e0b808f4317660bdad0f923a9a767f5.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5/da56b1d6eb014d92172c805c3ccba6ad.webp)
接下來就是浴室的設計,依然是高低錯落的設計,並透過車的一些框架結構實作水的供應。水池的設計也是用到了不同層空間。做了一些小模型。展現初期概念。
![](https://img.jasve.com/2024-5/7d84876cd7f1c3a5d829e60ffa7e0f6c.webp)
內飾設計完開始設計外飾,我的三個意向圖分別代表了三個我想在設計中呈現的感覺,第一張圖第二張圖可以結合著看,共同點都是上面是非常銳利的直角而下面是一種曲面的生物的質感,而第一張圖又有一種簡化版轎子的感覺,這些剛好是我希望這個車呈現給人們的樣子,內柔軟外銳利的形象。
![](https://img.jasve.com/2024-5/cca29c10271ff469db2f5e33f808159e.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5/5da36b1cecea0b9fd31f2284c2211e52.webp)
W酒店的使用者群體是不跟隨的,是特立獨行的,是棱角分明的。我希望它擁有一個特別強烈的對比,讓人過目不忘的同時,傳達一種生物馱著移動空間的概念。
其實這裏我想提一下我對盒子車的理解,我是有嘗試做成通體設計的盒子車的。但是我畫了一些圖後發現,盒子車之所以更像一個巨型產品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盒子車需要設計的轉角遠遠少於傳統汽車(比如盒子車沒有座艙與車體連線之間的轉角,意味著引擎蓋,車肩,車尾的消失),這導致了,傳統盒子車傾向於使用圖形切割語言去做設計而不是雕塑語言。
![](https://img.jasve.com/2024-5/74f9f872579781d67aaa55da65bd0ac9.webp)
而平面切割語言又是產品設計中常用的語言,這就是為什麽即使輪包再鼓的盒子車也像一個麪包機的緣故。而將上下兩層分開,就可以避免遺失轉角,讓盒子還是那個盒子但是保留了古老的車的元素的在裏面。
![](https://img.jasve.com/2024-5/92173e4a07bdcd8f13baf42e9eac877a.webp)
錯落感和輕盈感也是我想追求的質感,目的是盡可能增加平直線條的觀賞性,直面都用了,再不做些錯落感,就太死板了。再結合之前要的設計目的,由於需要一個完整舒適的大床,和允許站立在車中的高度。我根據KEY SKETCH稍微調整了一下比例,畫了一些草圖。
其實是有一定的挑戰的,因為如果我想要上面是一個完全背離汽車曲面的純直線條。我必須在下面的車體作出足夠飽滿的曲面。這樣才能讓整體呈現一個和諧的對比。沒錯,如果上面的直面有弧度這個車遠看就像一個花菜,如果下面的曲面不夠飽滿,這就像個工程機械。
而且我沒有去做太多復雜的曲面雕塑,畢竟側面80%都是玻璃,我的解決辦法是用側面一個半環形的光,強調一下前後的輪輪包的體量感。我選擇了所有輪包結合方式中最傳統的那種,目的就是為了讓整個正方形車體下半部份具有足夠高的汽車辨識度。
前後臉的設計,也是盡量避開市面上所有車的設計ICON,避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現在各個車廠前臉也越來越像了。
接下來就是前期的一些場景圖,是沒有進入數模階段前的場景圖,表現一下車實際在生活場景中的套用。我們學校老師偏愛這種寫實風格的渲染,不是很喜歡那種偏藝術化的插畫,所以幹脆投其所好了。
關於最後的使用場景,我大致設定了三個可能的套用場景。
第一個場景就是行程自由客製化。在出發前,透過使用者預訂,在不同地點接駁一對情侶。然後作為移動酒店載著他們前往他們的旅遊目的地。他們可以透過夜晚出行,最佳化他們原本的旅遊流程,節省時間。同時又是一種類似房車一樣隨走隨停的全新生活方式。
第二個場景是如果2036年東京奧運會,在東京一個這樣擁擠的城市,舉辦大型集會時勢必會造成場館周邊的酒店緊缺。而WHEREVER的出現,可以作為奧運會周邊住房短缺的一個補償措施。畢竟類似的大型賽事或者演唱會,只會造成短時間的聚集。所以此時就需要一個可機動性的住房資源,當有需求時可以緊急從周邊城市加以調配。一個一個可移動酒店就是一個相對較好的解決方案。
第三個場景就是冰島旅行。大部份去冰島旅行是為了追隨極光,然而這種飄忽不定的自然現象需要長時間的等待。現有的做法是使用者需要居住在一片空地上的小木屋,這是一個不方便且不舒適的選擇,尤其是當你發現你居住的位置並不是觀看極光的最佳位置時。而當移動內容附加在房屋上,整個體驗就提高一個層次,就仿佛本該就是這樣。
最終呈現
後面就進入了數據與模型階段,和數模師合作也算愉快,大概來回改了50幾版就結束了。不過實體模型實在是令人鬧心,由於數碼模型很多結構可以懸空,並且不需要計算重心,這就導致實體模型,很多地方諸如亞克力殼子,很難在空間中服服帖帖的待著。
後來也是經歷了幾輪的修改終於可以保證展出效果。也沒辦法,畢竟沒有太多可以參考的先例,我也是第一次做實體模型,很多經驗還是不足。
內飾選色也是經歷了無數的修改,原先是很經典的寶馬色,青色、棕色的搭配。我還想過使用蒙德賴恩的三原色,後來又覺得大膽是挺大膽,實在過於搶視線。經過一番思想掙紮,最後選擇了頗具情趣的紫色,好在噴漆師傅高超的色感,最後的模型,竟然有種科幻感,特像初號機的感覺。
然後就是些模型做出來後的渲染圖了,我換了個顏色,用的深黑色渲染,畢竟外飾曲面質素高的話,深色還是好看。實體模型的珠光白我還是挺喜歡的,有人問我問為什麽不用金屬灰,我不是沒想過,只是灰色配裏面的紫色效果並不好,畢竟內外飾都有的模型,勢必要有些側重與考慮。
最後是一些實體模型的攝影,沒有約到學校影棚,和海德公園合了個影。
結束語
學生生涯最後一個設計就這樣做完了,心中還是難免有一些傷感。尤其是疫情原因導致取消畢業展,要在國內酒店隔離寫下這篇文章就顯得格外傷感。畢竟RCA學習的本體就是畢業展,這並不是一個只是對汽車行業內的特展,而是一個面向公眾,面向其他專業,面向所有願意駐足觀看的人的畢業展。
畢竟在RCA,你做設計並不一定要靠調研,但是沒調研你就沒法講給那些站在你展台駐足觀看的人聽,也沒辦法讓他們信服。所以沒有畢業展的RCA畢設註定是不完整的。畢竟我們準備了那麽多話,去應對每一個來看展的人。畢竟我們滔滔不絕說服別人的同時,也在悄悄的說服自己。
畢竟一年多的時間,我們已經從一個個懶得調研直接擼圖的CAR BOY,逐漸變成了一個個喜歡查資料,有問題立即給業內話語權人士發郵件,動手能力極強的RESEARCH BOY。誠然過多的調研數據確實會影響最後設計的總時間,但是你不得不去承認,每一個RCA畢設的背後,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都是每一個GENERATION RCA用心講的故事。不過殘缺或許也是一種美,或許也是個記憶符號,我們就是疫情年代那屆最獨特的畢業生。
最後還是稍微為母校打打廣告,以表感謝之情。(為了收獲更多學弟學妹)其實隨著改名加學制縮短,業內對RCA還是頗有微詞的。畢竟RCA ,RICH CARDESIGN AMATEUR(有錢的汽車設計業余選手)名聲在外,我們的技術層面能力確實稍遜其他一些設計強校。但是不得不說,RCA確實不看重這些。相對來說RCA是更註重產出的一所學校,它更關註你是否做出了一個邏輯自洽的設計,而不在乎你期間花費了什麽樣的努力(極端情況,你只出一個點子。圖,數碼模型,實體模型,全都讓別人來做,如果你邏輯自洽,你依然可以順利畢業。)
都開玩笑的說RCA是培養總監的地方,其實作在想想這話是沒問題的。雖然不是每一個RCA學生都能成為總監,但是每一個總監都都或多或少在使用RCA思維思考。畢竟從發展的眼光看,只要你不轉行,同時學習能力處於中上,你的技術和技巧總有一天會達標,而那個時候你難道就停下腳步了麽?那如果你選擇繼續前進,那個時候你的追求和方向是什麽?RCA是一個多學科的交融緊密的學校,這其實某種意義上是一個上帝視角。因為這會迫使你跳出自己的專業圈子,去真的以設計的角度反思的態度去審視自己的圈子。任何一個圈子當我們待久了都會覺得習慣並且覺得理所當然。
而RCA恰恰是這樣一個平台,你有機會去接觸其他專業和你同層次的人,甚至可以請教或和他們合作,你甚至可以去嘗試學習他們的專業,去站在他們的專業角度去思考。畢竟終有一天,我們會成長。終有一天,我們會代表我們的專業和社會各界人士打交道。終有一天,我們不只在行業內競爭而是代表自己專業與其他專業競爭。或許也是那時,每一個RCA學子才真正能感受到RCA的用心良苦。非常歡迎報考我們學校,倫敦真是個好吃好玩好看的地方!
「RCA可能不會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汽車設計師,但一定會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最後的最後感謝大家看完了我的這篇疫情之下對空間的思考,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