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從陳昊到高國林,東風日產的「後腿」究竟是被誰拖的?

2022-03-18汽車

近年來,隨著自主品牌的不斷發力,合資產品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東風日產也不例外。

明面上,剛剛過去的2021年東風日產交出了113.49萬輛的銷量成績,喜提「連續7年銷量突破百萬輛」的榮譽。可實際上,自2018年起東風日產的市場表現就已開始走入下行期,銷量火爆的背後,卻是品牌整體下滑的不爭事實。對東風日產來說,這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難過了。

兇手是誰?

有人說,在芯片短缺原材料漲價的大背景下,這樣的成績不算下滑,但橫向對比就會發現並非如此。一汽豐田2月零售6萬輛,同比增長23%;東風本田2月零售5.5萬輛,同比增長22.1%;廣汽豐田2月零售5.3萬輛,同比增長4.3%。「缺芯」,並不是原罪。那麽會是外界瘋傳的掌舵人的「功勞」嗎?

回顧歷史,前任副總經理陳昊自 2018 年 9 月起就開始執掌東風日產,其後品牌經歷了包括疫情在內的多輪挑戰,但從2018年的130萬輛、到2019年的129萬輛、再到2020年的121萬輛,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東風日產依舊維持著成績的高位。不得不說,陳昊有兩下子。可也要認識到,品牌的短板也在同步溢位。

產品定位失誤,銷量只靠「老幾樣」

2018年可以說是東風日產的小高潮年,這一年日產在華總銷量超越兩田、奪得日系車企年銷量總冠軍。不過在具體產品上,日產推陳出新的腳步太慢了,即便是新品,產品力上也遠不如從前。要知道從轎車到SUV,日產基本覆蓋了每一個細分市場,軒逸、奇駿、逍客、天籟以及騏達等產品之前也不缺少擁躉,在各自賽道都曾名列前茅。可惜的是,隨著更新換代的失敗以及新產品投放的緩慢,這些昔日的熱銷車型最終跌落神壇,唯獨還剩軒逸在苦苦支撐,這一點從銷量上就能窺見一二:整個2021年,僅軒逸一款車型的銷量就達到了513193輛,占據品牌總體銷量的大頭,其余的奇駿、逍客、天籟以及騏達早已不復往日榮光。真要計較,也就下逍客與天籟還能勉強看一看。

後院失火的前提下,外部壓力也越來越大。除了朗逸、卡羅拉這些老對手,像比亞迪秦PLUS這樣比較新的面孔也在逐漸逼近。更智能、更省油、配置高的秦PLUS已經得到消費者的認可,產能也在逐漸擴大。軒逸在產品上的優勢正在不斷縮減,不禁讓人懷疑未來還能否守住銷量王座。

新能源行程緩慢,e-POWER恐生不逢時

高國林上任後,力圖拯救將傾的大廈,為此幾乎「無所不用其極」,比如引入自己的混動系統——ePower。為了能推動ePower技術,東風日產不惜喊出「不用充電的電驅技術」這樣模糊性的口號,但其實ePower系統並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新穎技術,本質上就是個采用小電池組的不插電增程式動力系統。這就令搭載ePower混動系統的車型不倫不類,既不能像增程式混動車型一樣上綠牌,又有著電動車高速能量損耗嚴重的缺點。相比本身就十分省油的普通版軒逸,也無法凸顯出油耗低的優勢。這讓消費者如何為這款昂貴的混動技術買單?

其實在電動化過程中,日產雖沒有德系車企表現得激進,但相比豐田與本田,也算領先。卻不曾想,日產起了個大早,東風日產卻趕了個晚集。早在2020年,日產釋出旗下首款純電動產品Ariya,隨後便在北京車展亮相,憑借未來感的設計以及不錯的效能,還是吸引了外界眾多的關註。按照當時的規劃,Ariya將在2021年在中國市場銷售。只可惜,現如今2022年第一季度已快過去了,關於Ariya上市的訊息仍遙遙無期。

官方釋出的資訊顯示,這款新車標配87kWh電池、快速充電介面,前驅版車型的純電續航裏程為483公裏,四驅版車型的純電續航裏程約為426公裏。作為一款定位在逍客和奇駿中間的SUV,北美市場的起售價為44950美元(約合人民幣28.4萬元),如果在國內也是這樣的續航和價格水平,那的確競爭力有些弱了。

燃油車市場失勢,新能源汽車填補不及,令如今的東風日產已經不能與過去同日而語,相對於豐田和本田這兩個老對手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多年來所積累的技術日產的品牌價值正在逐漸縮水。在陳昊手中逐步寂寞的東風日產,在高國林手中能否東山再起?

車界視點

翻看高國林的履歷,財務出身的他在專業領域可是一把好手,投資部長、財務部長幹了個遍。可以說要論東風日產的錢袋子,高國林可是比誰都清楚。但一個會計能當好船長嗎?或者我們換個問法:東風選擇高國林的目的是什麽?

財務出身的經歷,讓高國林在決策時比大多數人都要穩健。對於企業來說,穩健意味著活下去的希望更大。不信你看看隔壁的蘋果和阿裏,庫克、張勇可都是財務出身的。但也要知道,穩健一定程度上也是保守,東風日產本身就已在下行期,產品又 太穩紮穩打,此時還玩保守,是不是真的有意義呢?延伸來說,東風和日產現在希望的是帶來更多的利潤,在新能源的時代背景下這就倒逼品牌要完成智能電動車轉型。如此波瀾壯闊的「黑鍋」,高國林確定背得起嗎?也許還不如留給東風自己的「嵐圖」團隊更靠譜。

再有一點,高國林還需要解決好好消化前任們留下的「爛攤子」,比如東風集團和雷諾-日產-三菱聯盟的遺留問題,這塊「心病」不除,10個高國林合力也沒法讓東風日產重回發展的快車道。至於未來的東風日產會不會重回「中方公司零貢獻」的局面,我想還是留給高國林自己回答吧。

註:部份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