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記往昔,國內尚無試管嬰兒之時,此技術常被人詬病,其被貼上最多的標簽便是認為培育出的是「次品」。
許多人覺得試管嬰兒「脆弱」,易生病且智力低。1988 年中國首例試管嬰兒誕生,雖引起轟動,可更多的是不認可。
曾有「試管嬰兒活不過 40 歲」的說法,如今距此言論提出已近 40 年,那國內首例試管嬰兒當下狀況怎樣呢?
1988 年,國內首例試管嬰兒誕生。然而,在此之前,相關研究歷經多次嘗試,可惜最終都未能取得成功,直至這例嬰兒的出現。
有些寶寶自始至終都未出現過心跳,而有些寶寶雖曾有過心跳,可任憑醫生團隊全力保護,仍未能撐到分娩之時。
那時出現一些謠言,說試管嬰兒成功率低是因其本身為「次品」,即便出生,也會是不聰明、不健康的孩子。
鄭桂珍聽聞諸多謠言後,對做試管嬰兒手術心存顧慮,擔心如其他媽媽一樣,術後仍無法迎來孩子的誕生,徒增心靈傷痛。
她擔憂自己若僥幸成功,孩子卻不健康,那自己該如何保護與呵護孩子,才能助其平安成長呢?
她極度渴望擁有自己的孩子,然而得知因輸卵管堵塞無法自然受孕後,鄭桂珍深感未來無望,不知如何才能實作做母親的願望。
她知曉試管嬰兒手術時,喜憂參半,然而成為母親的強烈願望,促使她找到了張麗珠——試管嬰兒課題組的負責人。
張麗珠得知鄭桂珍的訴求後,便和她所帶團隊反復商討許久,幾人決心將此視為最後一搏,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張麗珠為鄭桂珍特制一根塑膠受精卵並植入其子宮。術後,張麗珠團隊對鄭桂珍嚴密保護,唯恐她受到絲毫損傷。
手術七周後,張麗珠為鄭桂珍例行檢查時,聽到胎兒有力心跳,整個團隊歡呼。此後對鄭桂珍嚴格看管,專人每天檢查,十個月後,她生下女嬰。
醫學領域獲一大進步,然而群眾對該孩子不認可,覺得非自然懷孕,定異於正常寶寶,還傳出「活不過 40 歲」的流言。
那時,鄭桂珍抱著自己的孩子,全然不顧那些謠言。她堅信,既然能生下孩子,就定能讓孩子如正常孩子一般,平安健康地成長。
她為孩子取名鄭萌珠,「珠」用以感激張麗珠教授,「萌」意為萌芽,她期望孩子如小芽般,未來成長為參天大樹。
鄭桂珍對鄭萌珠關懷備至,如視珍寶。為全心照料她,夫妻二人雙雙停止工作,居家陪伴其成長。
隨著鄭萌珠逐漸長大,鄭桂珍發現她與眾多正常孩子無異,是個健康的女孩,無需過度保護,也能茁壯成長。
鄭萌珠如她的名字那般,能夠如普通孩子一般,上學、工作、戀愛,還能夠步入婚姻殿堂並生育子女。
鄭萌珠覺得自己來到世上的方式很「神奇」,有了想法後,她努力學習,立誌投身生殖醫學,助力更多無法自然受孕的女性。
2007 年,大學畢業的鄭萌珠來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這裏是她的誕生地。如今,她在此從事病案管理工作,仿佛回到了生命的搖籃。
國內首例「試管嬰兒二代寶寶」是鄭萌珠的兒子,其身體很健康,並未出現曾讓眾人擔憂的那種情況。
鄭桂珍在產房外淚如雨下,她曾以為自己無法再懷孕,在張麗珠的幫助下有了女兒,還當上姥姥,她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鄭桂珍覺得這幾十年如夢境,鄭萌珠亦有同感。她生下孩子後,深感自己的強大,也體會到當年母親懷她時的艱辛。
她凝視著兒子,心中所想是:無論兒子學習如何,只願他平凡普通地生活,做個尋常人便足矣。
如今36歲的鄭萌珠,曾被多人斷言與普通孩子不同且「活不過40歲」,但她如今身體健康,還擁有了自己的孩子。
鄭萌珠破除「試管嬰兒活不過 40 歲」的謬論,助力眾多女性成為母親。此後,已有十余萬名試管嬰兒誕生。
鄭萌珠和鄭桂珍母女偉大且堅強,而張麗珠教授更令人欽佩。即便無人認可,她仍潛心研究試管嬰兒,多次失敗也未讓她放棄。
2016 年張麗珠教授患病,鄭萌珠前往病房探望。張麗珠一眼認出她曾接生的鄭萌珠。她們三人的力量,推動中國生殖技術開啟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