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從事哪項工作,喜歡哪項技能, 能力的增長都是發生在對極限的不斷突破和挑戰之中,你要找到和清楚自我極限值在哪裏,不斷的走出舒適圈,進入學習區,適應困難區,才是我們成長的必經之路。
提高體能也是這樣,透過超量恢復(超量補償)就能實作。簡單的說就是超出身體能承受的範圍,從而獲得原來達不到的能力。比如說,原來你四小時能完成全馬,現在全力以赴向三個半小時邁進,這需要你在平時訓練時突破原有的平台,就是對你原有極限的挑戰。
力量訓練也是如此,舉鐵本身是刺激肌肉的過程,剛開始你可能完全沒有肌肉訓練基礎,為了訓練它,你會定時的刺激它,讓它充血,休息後再訓練,再休息,再訓練,迴圈往復,你的肌肉就會慢慢的凸顯,肌肉的體積和質素會慢慢增長,這其實就是一種超量補償的概念。
對於鐵三運動員來說,要想提升耐力,我們就需要給自己增加壓力,提高訓練的時長、距離和強度,讓自己再多堅持一會兒,然後透過充分的休息,突破自己的體能,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這就是超量補償。
總之,拓展能力是為了 獲得長期回報,接受短期的不適,超量補償是我們做任何一項運動取得突破的必然路徑。
在你承受超出極限壓力的同時,又要定期休息恢復,這樣體能就會不斷的提升。如果沒有恢復好,那就是運動過度了,很多人一開始想做到超量恢復,但是沒有做好,就變成了運動過度。所以,
運動過度往往和超量恢復相伴隨
,關鍵還是要科學運動,把握好「度」。
超量恢復有一點很重要,超量並不是要超出很多,而是超出一點點,可不要小看一點點,積少成多,產生復利效應。 超過多了就導致過量運動,個體的體能差異會很大,一定要熟知你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要一味看著別人學別人。
首先不要輕易進行高強度運動。對於平時不運動的人,高強度的訓練並不是心肺鍛煉的最好選擇,突然開始高強度訓練,反而會引起心臟問題,造成低血壓,心臟供血不足,嚴重時還可能猝死,所以一定要分外小心。
心肺功能的訓練必定是循序漸進的,同時還要安全的進行。即使是先天心肺功能比較弱的人,透過鍛煉,心肺功能是可以得到改善的。但是鍛煉的方案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心肺功能的改善程度。很多人認為改善心肺功能就要進行高強度運動,比如,舉鐵,快跑,殊不知當你選擇了高強度運動時,也許開始就錯了,他很可能會引發傷病和疾病。
普通人並不需要加大強度去鍛煉,不斷的加大運動量,想當然認為運動強度高,就會有效果,這是個誤解。我們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和運動周期,安排適度的運動量,感到稍微有點挑戰性,運動結束後覺得全身舒服和通透,這才是循序漸進的運動方式。
其次,
好的運動訓練是在訓練之後,你仍然有精力進行下一個工作和活動,而不是運動之後疲憊萬分
,回到家裏只能一動不動的躺在床上。
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周進行至少150~30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身體活動,或每周至少75分鐘~150分鐘高強度有氧身體活動,但高強度運動要有基礎。對於強度區間,經常運動的人都知道,有6個強度區間,對於大部份人,其實經常用到的就是1~3區,3區以上普通健身者不必進入。對於運動距離,普通健身者也不必每天都動,每次運動根據身體狀況,可以控制在3~10公裏不等。
避免高強度運動,還能保存你的免疫力,防止受傷和生病。因為運動強度越高,身體會越疲勞,免疫力會變低,發生傷病的概率也會越大,這就是開窗原理。
避免運動過度和超量恢復,看似兩個相互矛盾的概念,都是體能訓練中必須遵守的原則。
我們要做的就是科學的安排,合理的執行,把握好那個「度」,普通人也能讓自己的體能不斷精進,越來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