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抓娃娃】暴露殘酷真相:富養、窮養都不妥,如何科學地教育孩子

2024-07-22女人

本文字數約:5335 字

閱讀時間約:7 分鐘

本文章節:

01、富翁裝窮人,窮養娃,其實是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

02、「富二代」被養廢了,真正的原因不只有寵溺

03、富裕家庭如何躲開「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01、富翁裝窮人,窮養娃,其實是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

最近,由沈騰和馬麗主演的電影【抓娃娃】正在熱映,電影上映1周,累計票房已突破15億,非常受歡迎。


圖片來源於電影【抓娃娃】

在電影中,沈騰扮演的馬成鋼是個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實作了財富自由。但他非常苦惱,因為他的大兒子馬大俊從小被寵壞了,沈迷玩樂,不學無術,別說接手家族產業了,就連看小學課本都費勁。

「大號練廢了,只能練小號」,馬成鋼意識到,既然老大養廢了,老二一定不能重蹈覆轍,一定要好好抓教育。

馬成鋼認為自己之所以能成功,全是因為小時候吃了很多苦,鍛煉了超強的意誌力。他非常感謝小時候經歷的苦難。既然老大被富養壞了,那老二就得窮養,讓他也走一遍自己走過的路。

於是,他開啟了「裝窮人,窮養娃」的計劃,帶著妻子和老二搬回了自己從小成長的破房子裏,不斷跟老二強調家裏很窮,父母辛辛苦苦供他讀書,他必須刻苦努力,透過讀書擺脫貧窮。

馬成鋼還專門雇了一支教育團隊,偷偷地把馬繼業的生活和學習安排得明明白白,目標是考上清北大學,彌補他自己年輕時沒能上學的遺憾。

為了保證兒子的路不走偏,馬成鋼還用盡了各種手段。馬繼業跟一個女同學關系好,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暗中讓女同學轉學。馬繼業喜歡田徑,他就偷偷地在孩子腿上塗麻藥,還找來假醫生來演了一出戲,偽造病歷,企圖讓馬繼業的夢想破滅。

在電影的最後,馬繼業終於發現了真相,他不想走父母鋪好的路,「以後的路我想自己走」,他選擇了自己心儀已久的體育大學。

很多網友說,這部片雖然笑料百出,但其實是一部「中國式家庭教育恐怖片」,故事情節是虛構的,甚至編得很誇張,但所反映的家庭教育問題卻非常真實——很多父母也不顧孩子意願,想盡各種辦法要求孩子按自己鋪好的路走,孩子根本沒有選擇權,活得非常壓抑。


圖片來源於電影【抓娃娃】

確實,我在精神心理障礙臨床診療中接觸了不少青少年,他們的父母事業有成、自身非常優秀,卻在家中非常強勢,采取了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懂得尊重孩子,這是孩子患病的心理根源之一。

這些父母自身很努力,養育孩子很努力,很愛孩子,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因為使用了錯誤的方式方法,最後的結果卻與他們的初衷背道而馳,讓他們非常痛苦,就像社會心理學上的「回旋鏢效應」。

所以,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感觸頗多!

經濟富裕的家庭,到底怎樣才能避免孩子被寵壞,成為紈絝子弟?變成典型的「富二代」?

刻意「窮養」孩子真的能幫助他們成人成才嗎?

在經濟條件優越的家庭中,父母怎樣教育孩子才能避免「富不過三代」的悲劇?

以下從精準精神心理學的角度,深入到內隱記憶層面提供一些分析。

02、「富二代」被養廢了,真正的原因不只有寵溺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辛辛苦苦打拼了半輩子,換來了非常好的物質條件,砸錢給孩子提供了優質的教育資源。但他們的孩子就像【抓娃娃】中的「馬大俊」一樣,不但學無所成,還揮金如土,根本不成器。


馬大俊,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背後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第一,這些父母物質上過於溺愛孩子,幾乎有求必應;但他們忽視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缺乏對孩子的高質素陪伴和積極的引導。

這很容易導致孩子精神空虛,一味追求物質享受,喜歡攀比、炫富。

當孩子闖禍時,這些父母往往還會動用資源為孩子擺平,孩子從來不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孩子被縱容得無法無天,行為越來越過分,甚至最終突破法律底線。

歌唱家李雙江和夢鴿的兒子李天一(現改名「李冠豐」)被寵得飛揚跋扈,甚至犯下強奸罪,他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第二,父母自身未樹立積極的三觀,缺乏有意義的人生目標,不但無法成為孩子的優秀榜樣,還成了壞榜樣。

人的一生可以分為3個階段:生存階段,生活階段,生命階段。

生存階段 ,需要解決溫飽和在社會上立足的問題。在 生活階段 ,人們擁有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可以享受生活。而在 生命階段 ,人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希望實作更大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很多父母透過打拼後,已經從「生存階段」進入了「生活階段」,享受生活的品質和樂趣,卻一直沒有意識到要去追尋生命的價值、實作生命的意義。

而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他們也缺乏積極的三觀,沒有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既然沒有目標,家庭條件又好,不愁吃穿,自己是「富二代」,那為啥要努力?所以,他們嚴重缺乏學習的動力,理所當然地選擇了躺平。

第三,這些父母把事業上的成功都歸功於自己,認為自己非常優秀,卻忽略了時代和國家的客觀因素。他們出現了自以為是、狂妄自大的偏執型人格異常,沒有意識要給孩子充分的選擇權。

這部份父母很愛孩子,他們希望孩子借助父母積累的財富和資源,將來飛得更高。這是他們的初心。但是這部份父母非常自以為是,認為自己選擇的方式才能幫助孩子獲得成功,少走彎路。

他們不懂得給予孩子選擇權,而是強勢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來做,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孩子長期感到壓抑、痛苦,罹患精神心理障礙的風險很高。

在【抓娃娃】中,馬繼業最後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賽道,除了還是愛撿空瓶子幫補家用之外,沒有出現明顯的精神心理問題,電影結局一片和諧。


圖片來源於電影【抓娃娃】

但在真實生活中,如果真的存在「馬繼業」的話,他很有可能早就罹患了抑郁癥、雙相障礙、甚至是精神分裂癥等精神心理障礙。

如果他還曾接觸過精神分析流派的理論的話,甚至可能偏執地認為父母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控制欲,而不是真正的愛他,極端地怨恨父母,親子關系會非常惡劣。

他的父母也會因此非常痛苦,甚至可能想不明白,怎麽「窮養」孩子也會把孩子「養廢」了呢?

還有,如今西方已開發國家的LGBTQ+文化如火如荼,很多孩子本來對同性戀就不排斥。如果孩子與異性父母的親子關系惡劣,這有可能導致他們對所有異性都排斥、抵觸,出現繼發性的同性戀。

03、富裕家庭如何躲開「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那麽,經濟富裕的父母如何躲開「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把孩子培養成才,讓自己的事業、優秀品質能傳承下去,孩子也能收獲更加有意義、有社會價值的人生?

第一,父母要反省自身:是否長期處於「生活階段」?有沒有達到「生命階段」?

嚴格來說,父母花著自己掙來的錢,享受著優越的生活,這無可厚非。尤其是有的父母白手起家,辛勞了半輩子,現在終於可以悠閑地過日子了,這也值得慶賀。

只不過,如果父母就停留於此,只熱衷於追求更舒適的衣食住行、娛樂度假,又或者不斷追求更大的財富和更高的階層的話,孩子自然也難以突破這個階段。

希望這部份父母能思考自己一生的意義和價值,實作了物質財富之後,應結合國家、社會的需求,實行「利他主義」,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樹立積極的三觀。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孩子在潛移默化下更容易受到積極的熏陶,甚至能很早就進入「生命階段」,希望實作遠大的人生目標,而不是滿足感官上的刺激和玩樂。

第二,父母要把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的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積極理性地處理好「隔代親」的溺愛問題,承擔起更多陪伴、教育孩子的責任。

在電影【抓娃娃】中,老二馬繼業被姥姥、姥爺寵溺,差點又被養廢了。老人容易溺愛孫輩,這其實是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


電影中,馬繼業小時候的樣子,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且這確實令父母感到頭疼,如果不幹預,孩子很快就被寵壞了;但如果幹預,很可能會跟老人吵起來。很多父母要工作,多多少少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祖孫相處無法完全避免。

希望這部份父母不要逃避問題,索性撒手不管;也不要光焦慮,而缺乏有效的辦法。

一方面,父母要感謝老人家對孫輩的愛和付出,讓老人能感受到兒女的孝敬和親情,要跟老人保持良好的關系。但另一方面,父母要想辦法讓老人們了解真正科學的育兒知識,更要意識到溺愛孫輩的後患無窮。

孩子如果想將來在社會上很好地立足,這意味他們要經過良好的「社會化」,適應社會的環境和趨勢。而「社會化」並不完全是在社會交往中、或步入社會後才習得的,而是有很大一部份源於家庭教育。

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祖輩對待孫輩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組成部份,是幫助孩子進行「社會化」的關鍵因素。希望父母對此要有強烈的意識,老人家們也能與時俱進。

還有,如果不希望孩子被老人家寵溺,父母就要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更多照顧、陪伴孩子的責任,而且是高質素陪伴,令孩子充滿安全感和幸福感。

很多普通家庭條件有限,父母不得不雙雙外出工作,掙錢養家。但對於富裕家庭來說,父母完全有條件抽出更多時間留在家中,給予孩子高質素的陪伴。這些父母要在事業、財富和家庭教育之間作出一定的取舍,把握好平衡點,不要總以打拼事業、工作責任大為借口。

第三,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逆商,對於從小物質豐富、備受呵護、眾星捧月的富裕家庭孩子來說,尤其如此。

孩子能不能成人成才,最大的影響因素不是智商(IQ)、情商(EQ)或者財商(FQ),而是逆商(AQ)。高逆商意味著越挫越勇的性格,很強的抗壓能力,良好的自我反省能力,這不但能夠預防過分自我否定、狂妄自大等精神心理問題,還能幫助孩子不斷總結自己的不足,實作螺旋式的上升。

當然,很多父母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希望孩子能吃苦耐勞,具備堅強的意誌力。尤其是那些出身貧寒、從小吃過苦的父母,他們期盼孩子能夠延續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百折不撓的優秀品質。

那怎麽實作這一點呢?很多父母會刻意為孩子創造艱苦的生活條件。

比如明星姜文把兩個6歲、4歲的兒子拉到沙漠裏,每天讓他們出門拉練,比如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農村憶苦思甜,又比如【抓娃娃】中的富翁夫妻故意「窮養」孩子。他們都是一個思路——孩子只有在生活上吃苦,才能鍛煉逆商。

雖然,帶孩子體驗勞苦生活不能說完全沒有意義,但其實,高逆商的培養不一定要孩子重走一遍父母的路,更不一定要吃體力、生活上的苦。

如果父母脫離了現即時代背景,一味逼迫孩子吃苦,「憶苦思甜」,為孩子創造挫折,這反而可能導致孩子形成疊加性心理創傷,缺乏安全感,破壞親子關系。

第四,不管父母再怎麽優秀、再怎麽高瞻遠矚,也有給予孩子充分的選擇權,允許孩子犯錯。

美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國家兒童醫療中心成員威廉·斯蒂克斯魯德博士曾提出:孩子在自己做選擇時,其大腦前額葉皮質能被更好地啟用。這是一種在誘惑面前,做出理性選擇的學習過程。

每一次自主做選擇,對孩子都是一次鍛煉。起初,孩子很可能禁不住誘惑,做出不理性的選擇,比如沈迷於遊戲,從而獲得相對不那麽理想的結果,甚至會令他們感到不適、難過,他們下一次就會有意識地避開。慢慢地,孩子就學會了抵制誘惑,並做出更理性的選擇,其自控力也培養出來了。

而且,孩子哪怕作出了不理性的選擇,犯了一些錯誤,遇到了一些挫折,這也並非完全是壞事。

相反,孩子非常需要這些經歷來吸取教訓,鍛煉抗挫折能力。父母也很需要這些機會給予孩子共情、傾聽,並給予積極的引導,讓孩子盡快地恢復信心和動力,更客觀地看到自己的不足。

第五,無論孩子是收獲成績,還是遇到挫折,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理性復盤,進行綜合性歸因。

父母要引導孩子不宜一味地外歸因或內歸因。一味地外歸因,是指總是將一切的責任歸咎於外界和社會,會令人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識與能力,出現人格異常。

一味地內歸因是指將一切的責任都歸咎於自身,陷入自我否定中,很容易導致重度抑郁發作。

真正理性的、值得采取的是綜合性歸因——既看到客觀因素與他人的問題,更要具備自我反省的意識和能力,能夠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及時提升。

事實上,上面的第一點到第五點就是引導孩子塑造高逆商的過程,孩子有遠大的人生目標,有來自父母充足的關愛和安全感,有自主選擇權,有綜合的歸因模式,有理性復盤和自我提升的能力,這就是高逆商具體表現。

還有,父母既要避免簡單粗暴、高壓強勢的家庭教育方式,也要避免所謂的「快樂教育」「誇獎教育」,這兩種極端的方式都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家長盲目雞娃,采取過分嚴厲、高壓的家庭教育方式,會讓孩子心理壓力過載,容易出現精神心理問題,這也是近幾年兒童精神科抑郁癥患者爆滿的原因之一。很多父母也已經意識到這種教育方式的害處。

可是,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所謂的「快樂教育」同樣也是不可取的。如果一味強調孩子必須快樂地長大,凡事以興趣、快樂為先的話,孩子同樣會變得逆商不足,心理上得不到成長。

還有,很多父母認為「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不斷找機會表揚孩子,「你是最聰明的」、「以後肯定能考上清華北大」,還美其名曰「鼓勵式教育」。

其實,這不是真正的鼓勵,而是過度誇獎,容易導致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有過高的估計,並且對外界的認可形成了心理渴求,非常在意自己的人設和面子。

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曾說,「面子是虛的,不能當飯吃,面子是給狗吃的。」過度在乎外界的肯定,這對孩子的成長而言其實是不利的。

而真正的「鼓勵式教育」應該是父母在看到孩子的進步後,及時地給予具體化的肯定,並讓孩子學會自我肯定,引導孩子逐漸達到「向內求」的階段,不會過度看重別人的評價及認可,這對心身健康更加有利。

最後,父母要有終生學習的意識,具備充當孩子引路人的能力。尤其是如果家境富裕,孩子見多識廣,心高氣傲,這更加要求父母要不斷充實自己,讓孩子對父母心服口服。

比如孩子學習效率低,怎麽辦?在人際交往中遭遇挫折,又該怎麽處理?

孩子面臨職業和人生賽道的選擇時,應該怎麽樣進行人生規劃?

當今世界地緣政治復雜,孩子該看清楚哪些真相,保持積極正確的三觀?

對於這些難題,不是父母花錢就能夠輕易解決的,甚至跟家庭經濟條件沒有必然的聯系;而是需要父母具備更高效、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更大的智慧和格局,更高的認知層次,對孩子實作精神上的「富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