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甘李藥業釋出公告稱,預計2024年實作凈利潤達6億元至6.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6億元到3.1億元,同比增加76.44%到91.44%。
甘李藥業稱: 業績大漲得益於集采制度的落地實施。 公司六款產品在維持首次集采中選順位的基礎上, 均實作一定程度的價格回升 ,推動了公司國內收入的持續增長。
國家醫保局的數據顯示: 集采之後,全國公立醫院的每年胰島素用量從2.5億支升至3.5億支。 甘李藥業作為國內胰島素頭部企業,透過集采成功擴大相關產品的銷售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達到了很好的經營效果。
同時,甘李藥業披露,過去一年國際客戶需求增多,在印度尼西亞、印度、阿爾及利亞等國家的銷售金額顯著增加。
真的實作 以價換量
甘李藥業是國產三代胰島素的龍頭企業,主要產品是長效甘精胰島素註射液、速效賴脯胰島素註射液、門冬胰島素註射液、預混精蛋白鋅重組賴脯胰島素混合註射液(25R)、門冬胰島素30註射液,以及預混精蛋白人胰島素混合註射液(30R)。在全國藥品集采之前,這6款產品的營收占營收的九成以上。
2022年5月,第九批胰島素專項集采落地, 甘李這六款產品全部中標,但平均降幅達65.33%。這導致甘李藥業2022年業績大幅下降,公司迎來登陸資本市場後首次年度虧損。
外界認為甘李藥業集采報價略顯「激進」,而公司CFO孫程向媒體坦承背後的考慮:讓新產品和原先市場占有率較低的產品保持增長,需要把產量做上去。
後面的事情果然如甘李藥業所料,集采政策讓胰島素降價,市場需求量快速上升。根據國家醫保局的數據: 集采後全國三代胰島素使用量占比從58%提升至70% ,基本與歐洲國家胰島素用藥結構趨近。甘李藥業真的成為了集采政策的受益者。2020年至2023年,甘李藥業胰島素制劑的 銷量從2986.65萬支增加到7321.07萬支。
甘李藥業方面表示,在專項集采和續約采購之後,公司新準入醫院的數量接近萬家。2024年的續約,公司的 6個產品全部續標,並且價格相較首次集采均有所上升,平均漲幅31% ,其中核心產品甘精胰島素漲幅達到34%。
集采續約漲價,這在集采歷史上是不多見的現象,讓甘李藥業碰上了或許是一種運氣。但在漲價之前,甘李就已經透過擴大銷售基本實作了以價換量。2024年公司業績大幅上漲,正是成功運用集采政策的結果。
外企願意加大投資,擁抱集采
胰島素集采的結果,是整個品類的整體銷售情況在快速變好, 參與集采的外資藥企也同樣獲得了大量市場 。這可能和很多人對集采的印象不相符,但卻是真實發生在中國糖尿病臨床治療市場的事實。
在集采之前,三代胰島素價格較貴,臨床主要使用第二代產品。但 經過兩次集采,中國第三代胰島素的報量已超過第二代,使用率水平與國際接軌。
2024年12月,賽諾菲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合作備忘錄, 準備投資約10億歐元,在北京新建胰島素生產基地 ;諾和諾德、禮來同樣在2024年分別在天津、蘇州投資新建工廠,進一步提升在中國的產能。
外企在很多人印象中是被「國產替代」的那一個,但在胰島素集采中, 幾家世界級的胰島素巨頭都放下身段,降價滿足中國患者需求 ,既贏得了市場尊重,也收獲了經營業績,否則幾家企業不會選擇投資擴產。
透過集采,國內企業甚至達到了「練兵」的效果。從2023年2月到10月,甘李藥業分別向美國食藥監局、歐洲藥品管理局遞交甘精、賴脯、門冬三款胰島素上市申請,並且迎接針對三款生物類似藥的批準前檢查,目前處於受理審批階段。
除了新品研發,國內企業也為應對跨國藥企的挑戰想出了後手 ,2024年7月,通化東寶旗下人胰島素原料藥生產設施透過歐洲藥品管理局的GMP檢查,已具備歐盟商業化生產條件,同樣為胰島素產品「出海」做足了功課。
撰稿丨小米
編輯丨江蕓 賈亭
營運|霧紀
插圖|視覺中國
聲明:健識局原創內容,未經特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