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廢掉一個孩子,從過度養育開始

2025-01-04女人

一位心理咨詢師分享過一個案例。

一對父母在女兒成長過程中,竭盡所能為她創造了最好的生活條件。

把女兒送進最好的學校,給女兒請一對一家教輔導;

尊重女兒發展廣泛的興趣愛好,哪怕是養蟲子;

每天睡前10分鐘親子溝通,聊天或者講故事;

註重陪伴,女兒出生後,媽媽就換了份輕松的工作,每天早早下班陪女兒;爸爸每個周末都推掉所有應酬,專心陪伴。

不僅投入物質,更是花時間,花精力為女兒打造了一個理想的生長環境。

然而,被精心培養的女兒雖然成績很好,卻完全無法適應社會,生活得很痛苦。

這到底是哪裏出錯了呢?

細問之下,咨詢師發現: 問題不在於父母哪裏做得不夠,而恰恰是因為做得太多。

他們對孩子傾註了太多的資源和關註,讓孩子再也無法經得住外界的風雨。

這就是心理學家朱迪安·洛克博士指出的養育誤區: 過度養育

古人雲,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養育也一樣,過猶不及。

愛得太滿,愛也就成了「礙」。

1983年,一個男孩出生在湖南縣城的小山村裏。

爸爸是傷殘軍人,常年臥床,媽媽是百貨公司銷售員,日子過得很艱難。

男孩的出生,就是照進黯淡家庭的那束光,媽媽把畢生的期盼都放在他身上。

幾個月時,媽媽就教他識字,讀唐詩。

2歲時,男孩就已經掌握1000多個漢字。

在媽媽的培養下,男孩的成績突飛猛進,多次跳級,最後考上中科院碩博連讀。

就在所有人以為他會大有作為時,男孩卻因為交流能力差、自理能力不行,被中科院勸退。

之後,男孩一度自暴自棄、整日整夜玩電腦、多次離家出走......

原來,為了讓兒子出類拔萃,媽媽一邊陪讀包辦了生活的一切瑣碎、困難,一邊又要求極高,讓他一心只有學習,不許他社交、娛樂、體驗生活。

如同一根小樹,被栽進了花盆,被修剪了所有枝丫,雖長得筆直,可從此也失去了繁茂的機會,也禁不起任何風吹雨打。

這個男孩就是魏永康。

這種如同修剪盆景,成長過程被過度幹預和規劃的孩子,就是教育學上說的「盆景兒童」。

盆景兒童,就像盆景一樣發育不良:自理能力差,心理彈性差,抗挫能力差,過於依賴父母。

典型的代表就是前段時間引發熱議的一些「全職兒女」。

比如豆瓣全職子女小組的 @周渺 ,從小,父母為了不讓她受傷害,精心「修剪」了她周圍的人和環境。

她沒有被人欺負過,也沒有吃過苦,受過累,她一度以為,世界都是真善美。

直到離開父母去了外地工作,她才發現: 家之外的世界,沒有溫室。

曾經,她在父母身邊活得有多安逸,如今,就活得有多艱難。

出門在外,沒有人會以她為中心照顧她,更沒有人會遷就她。

習慣了被照顧,被安排的她,沒有能力,也無法與社會很好地相處。

工作中難免遇到的同事矛盾、領導批評、突發問題,對普通人而言,是再正常不過的挫折,對她而言,都是狂風暴雨,是邁不過去的坎。

所以她在接連換了幾份工作都不順心後,退回了家庭這個舒適區,躺平了3年。

可憐父母一把年紀了,仍要替她的成年生活負重前行。

溫室裏的幼苗,無法長成參天的大樹。

盆景裏的孩子,無法面對社會的考驗。

過度養育最大的危害,就是以愛之名,讓孩子失去了成長的能力,只能在父母營造的溫室裏逐漸「枯萎」。

還記得培養出兩個億萬富豪的上海猶太媽媽沙拉嗎?

她曾經是一位直升機媽媽,每天在孩子的上空不停盤旋,大包大攬安排一切,為孩子清空前行的一切障礙。

她的要求只有一個:努力學習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