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無論孩子是否得抑郁、雙相,父母都要「終生學習」,這是為何?

2024-07-04女人

本文字數約:6410 字

閱讀時間約:8 分鐘

本文章節:

01、父母不能對精神科大夫、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師有太高期待

02、孩子病了,父母才是最關鍵的「解鈴人」

03、如何成為有智慧的父母?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能給出答案


此圖為AI生成

01、父母不能對精神科大夫、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師有太高期待

我們經常在文章、影片中強調:

如果孩子被診斷為抑郁癥、雙相障礙、甚至是精神分裂癥等精神心理障礙,父母一定要及時學習高效的、科學的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這有助於孩子加快康復。

但有些患者父母是存在疑惑的:

專業的事情要交給專業的人做,孩子生病了,就該好好接受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的治療。當然,父母也要協助好、配合好,給孩子支持,但為啥要求父母專門學習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這不是讓坐飛機的人學會開飛機嗎?

這部份父母的疑惑是可以理解的,也很正常。大部份人都不是醫務人員,沒有經過嚴謹的醫學訓練,要是得了自己解決不了的病,那最好及時到正規醫院就醫,聽醫生的。

但是,這種情況一般只適合軀體疾病,尤其是生物學因素引起的軀體疾病。在本質上,精神心理障礙不屬於此類。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更加關鍵的原因:即使父母、患者非常配合、聽話了,但主流精神科大夫、主流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仍然很有可能無法幫助孩子及時回到正常的成長軌域,恢復真正的心身健康。

比如臨床中很常見的情況:很多患病孩子的情緒是更穩定了,但服藥劑量就是減不下來,更停不掉,休學在家之後很難復學,走不出去。這令很多父母非常焦慮。

也往往是在這個時候,父母才意識到之前找的大夫、心理醫生不是完全沒用,但都沒有辦法解決心理根源上的問題。

為什麽主流精神科大夫能起到的作用有限?因為,主流精神醫學還沒有深入認識到常見精神心理障礙的真正病因。

而且,家長們不要以為現在抑郁癥、雙相障礙很常見,大夫們就肯定有辦法治好它們。「常見病」只是說明患病率高,但不等於「容易治」。事實上,對比起「內外婦兒」等大科室,主流精神醫學的發展很緩慢。

在整體上,對於精神醫學來說,抑郁癥還是臨床難題,更別說雙相障礙和精神分裂癥了。

國內外主流精神醫學認為,抑郁癥、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的病因不明,但傾向於認為「基因遺傳因素」、大腦神經遞質濃度異常等生物學因素是主要原因,心理社會因素只是誘因。

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夫們發現精神障礙有明顯的家族聚集度,父母是患者,孩子後續患病的可能性更高。而且,很多患者跟健康人群一樣,沒有經歷特別大的心理創傷事件,就算有些生活挫折,也很普通,看上去不足以令人患病。

所以,幾十年來,精神醫學從業人員絞盡腦汁地想找到精神障礙的「致病基因」,找到到底是患者大腦哪裏出了問題。但很可惜,至今還沒有找到。

比如我們最近深入分析過,人類基因組計劃本來信心滿滿,躊躇滿誌,但花了足足30年,投入了巨大的資金,至今也沒找到常見精神心理障礙的「致病基因」。

有些科研人員還在苦苦努力,不願意放棄。但有些學者已經清醒地意識到,尋找常見精神障礙的「致病基因」這個方向是錯誤的,因為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基因。精神障礙不是「基因遺傳疾病」。

那會不會是源於神經遞質濃度的異常?確實,很多大夫也是這麽說的,很多精神科藥物就是基於這個學說開發出來的,很多患者吃了的確有作用。

對於「神經遞質」學說,我們也會單獨寫文章深入分析。但簡單來說,這絕對不是抑郁癥、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的根源。原因也很簡單:

有些患者的神經遞質水平沒有異常;有些患者吃了藥也沒明顯作用;更重要的是,大腦神經遞質濃度本來好好的,怎麽會突然改變?肯定在這之前還有別的原因。

基本上,關於常見精神障礙的病因,精神醫學科研人員目前就走到了這一步。雖然還有其他的學說,但都沒有突破性發現,也沒有確切證據。

所以,主流精神科大夫其實挺束手無策的,很多大夫也知道藥物治標不治本,物理治療也只是控制癥狀,患者容易復發。這些他們都清楚得很。

只不過大部份精神科大夫多年來受到傳統認知的束縛,把這些問題合理化了。如果患者、家屬問為什麽這個病反反復復、好不了?他們往往會說這個病就是很難治愈的,就是慢性復發性疾病,是遺傳導致的,沒有辦法,你們急也沒用。

其實,現在社會資訊發達,大夫的權威性明顯降低。再加上心理健康的知識普及了那麽多年,很多父母也不會完全聽信精神科大夫的。他們仍心存希望,既然光吃藥解決不了問題,孩子肯定是心理出問題了,那就帶孩子找心理咨詢/心理治療。

這部份父母意識到孩子的心理出問題了,這是值得肯定的;想到了從心理途徑去解決,也是對的。但可惜,主流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在整體上是有用,但還是達不到父母的期待。

主流心理學流派只能在「外顯記憶層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簡單來說,只能根據患者能想起來的事情、認知去理解精神心理癥狀,然後用一些方法引導患者學會調整。對於病情較輕的患者來說,作用是比較明顯的,有可能可以幫助患者走向康復。

可是對於病情嚴重,癥狀復雜的患者來說,主流心理學流派能夠起到的作用很有限。因為這些流派無法深入到內隱記憶層面,精準地找到問題的根源。很多道理患者都懂,但就是無法改變自己的行為。

最近,我們還對國內非常流行的「精神分析流派」進行分析,這個流派並不適合青少年、學生患者,甚至有可能會加重病情。

所以,孩子患病後,如果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在主流精神科大夫、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身上的話,這會導致孩子和父母都非常被動,孩子很可能會久治不愈、多次復發。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父母當然也可以把責任歸咎於大夫和心理醫生,但這種歸因模式是非常不理性的。而且就算追責成功又如何?最終耽誤的也是自己的孩子。

當然,可能有的網友對上述的分析仍感到懷疑,這也很正常。但事實勝於雄辯,臨床上有很多父母就是走了不少彎路,才意識到上面的問題,試過就自然知道是怎麽一回事了。

02、孩子病了,父母才是最關鍵的「解鈴人」

既然孩子患病不是因為遺傳,也不是因為大腦中的生物學因素,那到底是因為什麽?

對於抑郁癥、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等精神心理障礙的主要病因,我們也多次分享過了。從精準精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它們的主要病因是後天的心理社會因素,是患者從小到大形成的病理性記憶,其中至少包括3個方面:疊加性心理創傷、疊加性心理渴求、不良的歸因模式。

包括常見的焦慮癥、強迫癥、恐懼癥、成癮疾病、甚至包括部份的艾斯伯格症候群,主要的病因也是如此。

而且,這些病理性記憶有很大一部份儲存於內隱記憶層面,患者想不起來,父母也沒有意識,所以它們與癥狀之間的因果關系難以被發現,用一般的方法也難以進行處理。

這個關於病因的突破性發現,也不是橫空出世的,更不是我們拍腦袋想的,而是得到了科學心理學理論的支撐,還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得到了證實。

在臨床精準化心理幹預中,當深入到患者的內隱記憶層面,找到癥狀背後的病理性記憶,並給予精準化的修復後,患者的癥狀會快速好轉,甚至消失!同時再結合深入的家庭治療、逆商塑造等,患者可以實作快速撤藥,回到學習軌域。這就是最好的證據。

只不過,臨床精準化心理幹預技術還無法大量復制,大部份患者家庭還無法直接接受這種幹預。對於這個客觀事實,我們暫時也無力改變。

但我們不斷寫文章、拍影片、詳細地分享臨床案例,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讓更多的父母、大眾知道常見精神心理障礙的真正根源,孩子有可能是哪些經歷導致了病理性記憶,並且父母可以怎麽緩解,甚至是解決。

粗淺來說,這就是我們反復強調的「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中很重要的一部份。

那為什麽這個事情要讓父母來做?一是因為上面說過的,主流精神科大夫或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對此缺乏認識,他們中的大部份人仍然固守自己的傳統認知;二是因為,孩子有很多病理性記憶,其實是在原生家庭的經歷中形成的,是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導致的。

那家庭教育跟誰的關系最大?一般來說,當然是患者的父母。比如最常見的情況,是父母在無意中對孩子造成了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所以,某個程度上,我們不是要求坐飛機的人要學會開飛機,而是父母才是真正的飛機駕駛員,只是很多父母之前沒意識到。孩子生病了,往往意味著整個家庭系統早就出現了問題,飛機嚴重偏航了!父母急需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

如果父母掌握了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知道孩子為何患病,就能有的放矢,透過調整跟孩子的相處方式,避免繼續再對孩子造成新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並不斷修復孩子已有的心理創傷,幫助孩子真正康復。

這就是我們經常建議父母做的「自我家庭治療」,所起到的作用甚至不亞於精神科藥物治療以及一般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

在現實中,已經有不少父母及時行動起來,透過這種方式幫助孩子加快康復、回歸校園了。

比如,青少年患者小杏得了抑郁癥,休學在家,她並沒有接受過臨床精準化心理幹預,但她的媽媽主動學習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並學會自我反省、改變及提升,順利幫助孩子減藥、復學。

還有我們最近分享的,一位父親學習了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對兒子患病的真正原因有了深入理解,然後有針對性地、持續地改變家庭教育方式。他的兒子病情明顯好轉,從完全不願意學習,到每周可以堅持上學了。

所以,可能我們經常說「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這個專業名詞,很多家長覺得這看起來很高深、很難掌握,但其實說得通俗一些, 就是正確理解病因、正確對待孩子,最終使孩子真正康復的知識和方法。

有這樣一份精準、高效的知識擺在面前,患者父母為何不嘗試?

03、如何成為有智慧的父母?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能給出答案

而且,就算孩子沒有罹患精神心理障礙,甚至也沒有明顯的心理問題,父母有意識地學習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對家庭教育來說也是意義重大的。

第一,每個人的精神心理狀態都是動態變化的,孩子現在沒有問題,但不代表沒有隱患,更不代表一輩子都不會出現精神心理問題。

如果父母掌握相關知識,就更有可能及時辨識出隱患,及時「排雷」,做到「早發現、早幹預、早解決」。

而且,有些孩子看起來性格陽光、開朗、樂觀,但有可能內心壓抑,出現了「微笑型抑郁癥」(又被稱為「陽光抑郁癥」),這是一種極其隱蔽、危險的抑郁癥類別。如果父母不掌握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很可能完全辨識不出來,直到孩子決定自殺了,父母才錯愕不已、後悔莫及。

很多父母自身也是有一定精神心理問題的,比如容易焦慮、追求完美、脾氣比較暴躁,有的甚至有偏執型、或者強迫型人格異常。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有助於父母加強自我覺察,及時調整,避免對自己、對家人造成心理傷害。

第二,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的背後,其實蘊含了孩子成人成才的真正規律。

很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眼看社會上越來越卷,所以拼命「雞娃」。這可以理解。我也一直認為人生不應躺平,而應積極進取,努力實作自身的價值。直到現在,我也從未停下過學習,一直在「雞」自己。

但是,真正成功的「雞娃」要用科學的方法,有正確的目標,而不是一味只看成績和榮譽。清華學子、谷歌工程師陳立人的成績和履歷極其優秀,可以說卷贏了社會上99%的人。但他最終殘忍殺妻、身陷囹圄,難道這是他父母希望看到的結局嗎?!

大量臨床精準化心理幹預的實踐告訴我們,最能決定一個孩子是否心身健康、有優秀的性格、最後實作人生價值的因素,不是成績或人際關系,而是逆商(AQ)。

又或者這麽理解:

孩子「成才」之前,必須先「成人」。而「成人」的關鍵,在於孩子是否具備良好的自我反省的意識與能力。

所以,在決定一個人最終是否能夠真正成功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逆商(AQ),其次是情商(EQ),最後才是智商(IQ)。越挫越勇的高逆商不僅能夠有效地預防孩子出現精神心理問題,還能幫助其實作螺旋式上升。

第三,很多青少年、年輕人在感情中不理性,有明顯的「戀愛腦」,父母怎麽勸都沒用,只好感慨自己孩子「太傻太天真」。其實,父母可以利用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了解背後的心理根源,引導孩子在感情中獲得真正的幸福。

臨床精準化心理幹預中發現,若女孩與父親長期親子關系不良,尤其是長期缺乏父親的陪伴和關愛,她們長大後很有可能在戀愛中過度渴求異性的關註和寵愛,出現「戀愛腦」,從而失去理智,備受傷害。

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性,是女兒長期對父親怨恨、排斥,並逐漸泛化到對所有男性都感到厭惡。如果父親對女兒還經常采取語言暴力、又打又罵,父母之間又頻繁吵架的話,她們還很有可能抵觸婚姻,拒絕組建家庭,成為不婚主義者以及丁克。

另外,兒子與母親長期親子關系不良,同樣也可能會存在以上的問題。

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出現上述苗頭時,可以有意識地修復自己對孩子造成的疊加性心理創傷,改善親子關系,逐步引導孩子在感情中恢復理性。

如果孩子還小,那父母有意識地與孩子培養出親密的親子關系,也能幫助孩子將來建立更加積極的婚戀觀,獲得幸福。

第四,雖然我們經常強調原生家庭的負面因素,但其實,原生家庭也有很多積極因素。但這些「正能量」能不能發揮作用,被孩子吸收?要看父母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在某個程度上講,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就是這種智慧的重要組成部份。

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地受到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果負面影響遠大於正面影響的話,那孩子更容易出現精神心理問題。

如果正面影響遠大於負面影響的話,那孩子能夠學習到父母身上的優點,擁有更優良的人格品質。

比如很多父母非常疑惑:我們身上有那麽多優點,我們也經常跟孩子講好的道理,孩子為啥偏偏不學?

這往往是因為父母雖然滿腔熱情,但不懂得正確的溝通方式,也沒有得到孩子的認可和信任,所以哪怕父母做得對、講得也對,但孩子就是非常抵觸,自然難以吸收優點。

希望父母掌握「良性溝通三步曲」——共情、傾聽、積極引導,讓孩子感受到被父母理解與尊重,願意認真聆聽父母的教誨,讓家庭教育發揮最大的作用,

人們常說「富不過3代」,仿佛成了一個定律或魔咒。其實,這背後的真正原因出在家庭教育上。很多父母物質富足,但沒有掌握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不懂得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導致孩子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不斷惹禍,父母總有收拾不完的爛攤子。甚至父母人到晚年時,孩子也不願意孝敬、照顧父母,父母內心倍感淒涼。

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回旋鏢效應」,指的是個體明明很努力地希望實作某個目標,最後卻出現了完全相反的結果;就好比越用力往外扔回旋鏢,回旋鏢就會越用力地砸回來,不但徒勞無功,還增加了自己的痛苦。

很多父母就是如此,他們很愛孩子,竭盡全力希望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過最好的生活,但因為父母不掌握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孩子反而出現了嚴重的精神心理問題,成了病人。父母自己也非常痛苦。

如果父母不想被「回旋鏢」狠狠紮中,就得用高效的知識武裝自己的大腦,采取真正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讓孩子在原生家庭獲得滿滿的正能量,成為一個正直、優秀的人。

很多父母步入中年後就已經放棄了學習,但如今已經是AI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活到老、學到老」的意識,跟上時代的步伐。即使父母已經實作經濟自由了,也要保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才不至於令孩子感到失望,甚至被孩子輕視、鄙視。

人生可以分為3個階段——生存階段、生活階段、生命階段。在如今繁華強盛的中國,很多人都實作了「生存階段」,順利進入「生活階段」,享受生活的品質和樂趣。

但很多人就此停止了步伐,沒有意識追尋生命的價值,實作生命的意義,始終未進入「生命階段」。這也是很多孩子與父母產生矛盾的原因之一,孩子想實作精神上的抱負和目標,可父母只希望孩子穩穩當當地過日子。

所以,我希望更多父母能夠意識到終生學習、進入「生命階段」的意義,在不斷往前翻滾的時代巨輪中,我們每個人始終都是學生;

我也希望,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能夠助你們一臂之力,成為時代中的「學霸」,引領下一代、甚至下下代真正成人成才,活出更有意義、價值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