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服貿會 |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釋出正選專項2012—2023年第二批十大成果
為助力首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發揮科技創新對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核心支撐作用,宣傳推廣首都醫務工作者醫學科技創新成果,近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完成了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簡稱「正選專項」)第二批優秀成果的推薦遴選工作,並在9月12日召開的2024年服貿會公共衛生國際論壇上釋出了「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2012—2023年第二批十大成果」。
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
2012—2023年第二批十大成果
一、北京市嚴重創傷區域性救治體系建設
研究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姜保國團隊
2016年獲得正選專項立項資助,開創性建立了中國嚴重創傷救治體系,使多發傷患者救治時間縮短53%,院內嚴重創傷患者死亡率下降39%,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衛健委以政府檔形式,在全國推廣綜合醫院創傷救治中心建設和區域創傷救治體系建設,目前已推廣至全國31個省2600余家醫院。
二、兒童急性白血病精準診療體系的建立和最佳化
研究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鄭胡鏞團隊
2016年及2022年兩次獲得正選專項立項資助。研究發現傳統中藥高三尖杉酯堿為基礎的誘導方案,可為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患兒帶來長期獲益。維甲酸和砷劑減化療去化療治療,可使中國兒童急性早幼顆粒球性白血病兩年總體生存率提升至95%以上,獲得國際認可。先後起草兩部兒童白血病的診療規範,建立兒童白血病精準化診療體系,使更多白血病患兒獲得康復。
三、腫瘤智慧放療關鍵技術研發與轉化
研究者: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楊瑞傑團隊
2020年獲得正選專項立項資助。實作腫瘤放療結構的自動勾畫、自動計劃設計和自動的質素控制,研發產品已經獲批醫療器械三類註冊證,目前在全國五百多家醫院臨床套用。研發的自動質控產品,能將放療全流程質控的時間,由一個小時減少到大約十分鐘,能夠完成患者線上載體的劑量重建。制定了相應的國家標準和國家指南。專案為實施腫瘤智慧放療,提供了全流程解決方案。
四、子宮內膜癌精準診療體系建立及套用
研究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王建六團隊
2014年和2022年兩次獲得正選專項立項資助。客製了子宮內膜癌基因芯片,篩選密切相關的21個基因,建立了預後預警的模型,準確率提升到80%,臨床年轉化值達兩個多億。在此基礎上,建立子宮內膜癌北大分型,國際上首次提出分層管理的理念,使得高危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升至84%,高於國際報道。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四項,研究成果推廣至全國30多個省市,有力提升了中國子宮內膜癌診療水平。
五、北京地區育齡人群生殖健康狀況影響評估及綜合幹預示範
研究者: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李蓉團隊
2018年獲得正選專項立項資助。發現抗謬勒氏管激素AMH可作為卵巢儲備功能的重要評估指標。在國際上首次建立卵巢衰老曲線,開發兼顧標準化和個體化的卵巢儲備評估和預測工具,可指導女性生育時機選擇。開發全球首款個體化促排卵用藥指導工具,指導臨床輔助生殖用藥,填補國內空白。為首都育齡女性生殖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據,推動生殖健康研究和生殖保健服務水平的全面提高。
六、顱內夾層動脈瘤診療體系的建立及技術創新
研究者: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楊新健團隊
2014年和2022年獲得正選專項立項資助。歷經10余年牽頭編寫【顱內動脈夾層的影像診斷中國專家共識】和【顱內夾層動脈瘤的血管內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並在國內推廣套用該四型分型及應對相應治療的方案,治療患者5000余例,效果顯著。治療死亡率由8.7%降低到2.8%,術後並行癥比例由26%降低到12.9%,術後復發率由26%降低到9.2%。提升了該疾病臨床治療水平。該方案被美國及歐洲參照並納入其診療指南。
七、口腔數智仿生修復技術的自主創新研發與轉化套用
研究者: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孫玉春團隊
2018年獲得正選專項立項資助。研發出口腔三維掃描器、義齒智能設計軟件、專用3D打印系統和仿生的氧化鋯陶瓷修復材料等產品10余套,原建立立了口腔數智仿生修覆核心理論與技術體系,含掃描、設計、打印、材料等,實作了義齒修復過程的快、簡、準及義齒戴入後的功能易適,完成了大規模的轉化套用。與國際同類技術對比,復雜義齒仿生設計效率和打印精度提升兩倍,診療難度和套用成本降低50%以上,產品國內市占率達20%~40%。其中仿生陶瓷材料產品,出口套用於120多個國家,合計年用量大於1億顆義齒。專案獲北京市技術發明一等獎,第48屆和49屆連續兩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
八、超高分辨力CT的耳科影像學新體系建立及套用
研究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王振常團隊
2022年獲得正選專項立項資助。建立了高效、系統的成像新方案,新的影像解剖圖譜以及新的影像診斷標準,在國際上首次形成了0.1mm尺度的耳科影像學新體系,顯著提升了聽骨鏈畸形耳硬化癥等耳病的檢出效能,為臨床提供了精細的導航地圖,成為耳病科學研究人類聽覺健康的利器。目前本專案已經在全國推廣造福廣大耳病患者。
九、高級排程線上生命支持系統(ADLS)
研究者:北京急救中心張進軍團隊
在2012年和2022年兩次獲得正選專項立項資助。ADLS結合5G和智能知識圖譜技術,針對中國社會群眾普遍「不會救」的問題,實作了音影片線上溝通和圖文資訊發送。為呼救者提供標準化救命技術指導,尤其是心肺復蘇、氣道異物、嚴重創傷等威脅生命的事件,讓報警人成為施救人,實作了呼救即急救,彌補了救護車到達前無人救的「空窗期」,提高了急危重癥救治的成功率,替代了美國的MPDS,填補了國內空白。ADLS已在全國46個城市示範套用,培訓1300余名急救排程員,服務3.2億人口,指導20萬余次,挽救了上萬患者的生命,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果。
十、基於人工智能的抑郁癥篩查與疾病管理平台
研究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王剛團隊
2018年獲得正選專項立項資助。作為北京市醫學創新和成果轉化試點醫院,團隊研發了國內首個基於人工智能的抑郁癥篩查與疾病管理平台,實作線上線下數據共享聯動,同時為其他數碼醫療產品提供了介面,打造抑郁癥數碼醫療整合平台和生態圈,透過AI+大數據技術,有效輔助醫生提高臨床評估效能,提高抑郁癥的辨識率和治療有效率,將抑郁癥的年復發率降低10%。目前產品已在醫院、學校、社區、企業進行推廣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