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揚子晚報
盼望著,盼望著,春天的腳步近了。2月3日正式迎來立春節氣。雖然春寒料峭,萬物卻已經逐漸復蘇。按照民間的傳統習俗!今天的你準備好「咬春」了嗎?
「咬春」是立春較為常見的民俗之一,指的是立春日吃春餅、春盤、五辛盤等節令食品,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五辛中的蒜、小蒜、韭菜、胡荽、蕓薹也常作為春卷的餡料,那麽,你知道它們的食療功效嗎?又有哪些禁忌呢?
韭菜:溫中下氣利胸膈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肛腸科王元釗主任中醫師介紹說,韭菜有潤腸通便的功效,【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韭菜能「溫中,下氣,補虛,調和腑臟,令人能食,益陽。」其中的「益陽」往往被作為韭菜是「壯陽草」的重要依據。實際上,靠韭菜壯陽的說法不是很科學。但韭菜也確有一定的溫陽驅寒的作用,【日華子本草】記載韭菜可以「暖腰膝,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
南京市名中醫、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醫師夏公旭介紹,吃韭菜也不是多多益善。【本草綱目】記載:「韭菜多食則神昏目暗,酒後尤忌」。所以喝酒的時候不宜多吃韭菜。在補充體力的菜肴中經常會用到韭菜,因為韭菜含有的大蒜素可以提高維生素B1的吸收率,從而更好地緩解疲勞。豬肉中富含維生素B1,大家用韭菜和瘦肉餡一起包春卷也有一定的食療功效!
小蒜:通陽散結兼行氣
小蒜是中藥薤白的別稱之一。中醫認為,薤白性溫,味辛、苦,有通陽散結、行氣導滯之功。清代名醫黃宮繡在其所撰寫的【本草求真】中提道:「薤,味辛則散,散則能使在上寒滯立消;味苦則降,降則能使在下寒滯立下;氣溫則散,散則能使在中寒滯立除;體滑則通,通則能使久痼寒滯立解……實通氣、滑竅、助陽佳品也。」
需要註意的是,發熱、陰虛、無滯者慎用薤白。古代醫家也多有提示,【食療本草】中提醒發熱者不宜多食。【本草匯言】中告誡陰虛發熱病不宜食。【本草從新】則強調因為薤白屬於滑利之品,無滯勿用。一般人也不適合多吃,因為【隨息居飲食譜】中提醒:「多食發熱,忌與韭同。」
蒜:消積行氣暖脾胃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脾胃病科孫剛副主任中醫師介紹,中醫認為大蒜有行滯氣、暖脾胃、消癥積、解毒、殺蟲的功效。對於居家防治飲食積滯、脘腹冷痛、水腫脹滿、泄瀉、痢疾、瘧疾、癰疽腫毒等都有一定好處。大蒜被粉碎或切碎時,大蒜素就會釋放出來,生吃時保留得更多。但是,大蒜素對腸胃有一定刺激作用,腸胃疾病患者要少吃。如果想吃大蒜,又擔心腸胃不耐受怎麽辦?可以試試「蒜水」,大蒜切碎之後泡在清水裏能有效降低刺激性,同時保留了大蒜的功效。
中醫認為:「蒜治百病唯害一目」。大蒜吃多了對眼睛不宜。嵇康在【養生論】中也提醒「薰辛害目」。蒜味走清竅,通眼睛,患有眼病的人,在治療期間不宜食用辛辣食物。
胡荽:消谷散寒通心竅
提起胡荽,它的別稱相信很多人更熟悉,那就是「香菜」。孫剛主任介紹,胡荽的功效很多,不僅能作為香料提香,還可以促進消化,通利腸道。比如【食療本草】記載其能「利五臟,補筋脈,主消谷能食,治腸風,熱餅裹食。」胡荽雖然香氣宜人,但禁忌也不少。比如【千金·食治】中提示「不可久食,令人多忘。華佗雲,患胡臭人,患口氣臭,匿齒人,食之加劇,腹內患邪氣者彌不得食,食之發宿病,金瘡尤忌。」
另外,一些中藥服用的時候也不宜食用胡荽,比如【本草綱目】中明確記載:「凡服一切補藥及藥中有白朮、牡丹者,不可食此。」對於氣虛體質以及部份人群也不宜食用芫荽,比如【本草經疏】提示:「氣虛人不宜食。疹痘出不快,非風寒外侵及穢惡之氣觸犯者,不宜用。」健康人群也不要多吃芫荽,比如【醫林纂要】中已有告誡:「多食昏目、耗氣。」
蕓薹:破結通腸能補鈣
蕓薹也稱油菜、菜薹、寒菜、胡菜、薹菜等,王元釗主任告訴記者,中醫認為油菜性味辛涼,清代著名食療學家王孟英所撰的【隨息居飲食譜】稱油菜「烹食可口,散血消腫,破結通腸。子可榨油,故名油菜。」民間對習慣性便秘、熱毒瘡癤等也有吃油菜用於輔助治療的做法。
油菜薹,也叫油菜心,纖維素豐富,可減少脂肪吸收,又可促進腸蠕動,減少便秘。此外,油菜含鈣、鉀量都較高。因此,立春的美食中,這種蔬菜比較適宜養生保健。
通訊員 楊璞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