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規規整整小圓頭是每個寶爸寶媽們都夢寐以求的完美頭型。但是,有一部份寶寶出生後卻讓人意外,圓圓的小腦瓜上突起了大小不一的腫塊,有的長在頭頂,像個「葫蘆頭」;有的又長在一側,仿佛長出了「小犄角」。
長沙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主任侯彰華指出,新生兒頭部出現腫塊的原因,通常是在母親分娩過程中,寶寶的頭部最先透過產道,由於產道的牽拉和擠壓,頭部是最容易受到機械性損傷的部位,其中產瘤和頭顱血腫是寶寶頭部腫塊中最常見的類別。
葫蘆頭——產瘤
產瘤,又稱為先鋒頭,顧名思義,它通常出現在寶寶頭部最先露出的部份。這是由於分娩時產道的壓力導致頭皮組織細胞發生水腫和滲出。產瘤通常範圍較廣,可能跨越顱縫,沒有明顯的界限,外觀上看起來像葫蘆一樣,按壓後可見凹陷,觸摸時沒有明顯的波動感。
小犄角——頭顱血腫
寶寶在出生前,其凝血功能尚未完全發育,因此血管在受到壓迫等刺激後,可能會導致局部出血。有些寶寶體型較大,或者在分娩時使用了產鉗、胎頭吸引器等助產工具,這些都可能對頭部造成較大壓力,會導致頭顱血腫。
新生兒頭顱血腫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顱外產傷,發病率為1%~2%。
由於骨膜完整地包裹在顱骨外側,血液聚集在單個顱骨的骨膜下,形成界限清晰、大小不一的局限性腫塊,外觀上看起來像是寶寶頭頂長出了「犄角」。與產瘤不同,頭顱血腫不會超過顱骨的骨縫,界限清晰,輕輕推動時可以感覺到明顯的波動感。
寶寶出現頭部腫塊,家長該怎麽做呢?
產瘤
穩心態:對於產瘤,父母們不必過於焦慮,寶寶腫脹的頭皮通常在出生後幾天內會自行消退,即使存在瘀斑瘀點,也通常在幾周內緩解,無需特別治療。
多觀察:寶寶出生後,父母應仔細檢查頭部皮膚是否有破損和紅腫,並記錄產瘤大小的變化。
勤護理:部份產瘤可能伴隨局部皮膚破損,在日常護理中需註意破損皮膚的清潔和消毒。
頭顱血腫
判斷大小。如果血腫範圍較小,沒有伴隨其他並行癥,通常在出生後2周-3個月內會逐漸緩慢吸收,父母無需特別處理;如果血腫大於5cm,寶寶可能無法完全自行吸收,需及時就醫。
及時幹預。如果寶寶出生一周後血腫仍大於5cm,父母應及時帶孩子前往新生兒科就診,由專業醫生進行血腫穿刺,去除血腫,恢復頭皮的正常形態,並註意觀察穿刺後血腫大小的變化,做好局部皮膚的護理。
預防黃疸。在血腫吸收過程中,可能會引起黃疸升高,父母需註意監測黃疸,如黃疸明顯升高應及時就醫。
預防感染。少數情況下,血腫可能會並行感染,父母需註意觀察寶寶的精神反應、體溫及血腫部位的局部皮溫,若寶寶突然出現發熱、局部皮溫升高、拒奶、哭鬧不安等癥狀,應立即就醫。
相信父母們在了解了這些知識後,面對寶寶頭上的小腫塊將不再感到焦慮,也能更加熟練地照顧寶寶,希望這些小貼士能幫助每個孩子健康成長。(通訊員 丁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