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最近跟我一通訴苦,吐槽她那個別扭的初一兒子:
「你不讓他做一件事吧,他不舒服;你說‘要做就做吧’,他又不做了!」
原來,前段時間,兒子想參加一個機器人比賽,她擔心會影響學習,就說過幾個月再說。
兒子沒參加成,心裏一直不舒服,學習都沒之前積極了。
朋友也覺得自己做得不對,就專門給兒子報了下一次比賽,還給他買了之前最想要的新機器人,結果兒子現在又不去了。
「不去也行,但你別這個態度啊。上周末回來,什麽話不說,把自己關房裏,叫他吃飯也不吃。不管吧,又抱怨我們不關心他。
以前都好好的,現在怎麽這麽擰巴?你說是不是平時太嬌慣他了!」
我安慰朋友,「不都說,‘孩子一到青春期,父母越活越憋屈’嗎?正常的,想想我們十幾歲那會兒,不也一樣?」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進入「 形式運算階段 」。他們發展出了抽象認知能力,開始將「我」作為抽象符號,代入人群中去考量。
他們會思考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有什麽價值,在世界中的位置;但同時,對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又還模糊不清。
所以,才會一會兒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一會兒又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一會兒看全世界都是朋友,一會兒又突然感到眾叛親離……
面對青春期,我們做父母的惶恐、憂心、不知所措。
其實,對孩子來說,也一樣。
他們內心,同樣經歷著震蕩。
我們把這種「震蕩」叫作「叛逆」,但心理學家說,用「叛逆」這個詞,太負面了。
這是孩子確立「自主性」——自己做選擇,自己為選擇負責的能力——必經的過程,是一件好事!
青春期的「對抗」
來自未被劃清的「權力」
前幾天,刷到一個很火的影片,說你根本想象不到,現在的初高中生家長有多「卑微」:
「孩子從外面回來,家長問,冷不冷啊?孩子說,你自己去外面試試?咣,進自己房間了;
看孩子一直玩手機,家長膽怯地問,啥時候準備學習呀?孩子說,你就知道讓我學習,逼死我算了;
家長問,作業寫完了嗎?孩子回懟,我不寫完,你能替我寫呀?
家長說,這個英語啊,就得多背……孩子說,你說得倒輕巧,你願意你背去?
家長說,你早點休息啊,孩子瞪了家長一眼,然後家長就只好灰溜溜走開了……」
我們說,孩子發展「自主性」是好事,可放到實際生活中,卻非常「磨人」。因為,青少年確立自主性的方式,常常是跟父母「對抗」。
相信每個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有些事,你叫孩子做,他一動不動;你聽說孩子不能管太緊,決定放放手,結果又遲遲不見他動起來,那個急呀!最後,又不得不開始「催吼」模式……
父母會想,我倒是尊重你的「自主性」,可你要自己把自己「管」好啊!
孩子的內心其實是:
「你怎麽知道我‘不知道’?你這麽問我,是不相信我咯?什麽都要你說,那我如果照做,豈不是更證明我什麽都得聽你的?
你怎麽突然不催我了,是在試探我嗎?我要是按你期待的做,多沒面子?不行,再等等,看看你是不是真的信任我……」
這聽上去很幼稚對不對?但卻是很多孩子都在經歷的一步。
心理學家李松蔚說,確立自主性,首先是劃分「權力」邊界,然後才是解決更具體的需求問題。
父母不停地詢問、嘮叨、講道理,或者試探性的「民主」……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真正被信任、被尊重。
他們要先確認自己是否真的被認可,真的有「自己選」的權力,才會進一步思考:什麽對我來說是好的?
哪怕這個過程中,會受委屈,會有沖突,會踩雷,哪怕最終又做出了跟父母一樣的抉擇,他們也要堅持「先拒絕、再擁抱」的過程。
這也是朋友兒子怎麽那麽擰巴,寧願錯過比賽,寧願餓著肚子,也要和父母反著來的原因。
青春期孩子最需要的,是自己做決定的「權力」。
有了這種「權力」,他們才能解除「對抗」模式,才能更好地把精力集中到發展自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