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12月12日訊
(通訊員 朱潔婷 張雄)近期,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血管外科團隊成功為一名持續兩年出現頭暈癥狀的62歲男性患者實施了省內首例術中經顱都卜勒超聲(TCD)監測下的「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在利用TCD監測技術進行外科手術以預防和治療頸動脈狹窄疾病方面邁出了新的一步,為罹患頸動脈狹窄及腦梗塞患者的治療提出了新方案。
在對該患者進行頸動脈血管的專業評估過程中,醫務人員發現其右側頸內動脈起始部位存在重度狹窄狀況,並伴有高回聲斑塊的形成,據此判定該患者處於腦卒中高風險狀態。然而,由於患者在術前已經存在嚴重的腦缺血狀況,手術過程中需要臨時阻斷頸動脈,這可能導致腦部灌註進一步減少,從而容易引發腦缺血事件,術中因腦缺血導致的患者死亡率可能高達2.2%至5.1%。因此,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手術中預防腦過度灌註或缺血成為手術成功的關鍵所在。
全面評估後,湘雅二醫院血管外科何昊教授團隊決定為患者進行在經顱都卜勒超聲(TCD)監測下的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相對於頸動脈支架置入,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優勢在於能夠將頸動脈內的粥樣硬化斑塊完全切除,從而徹底清除血管內的阻塞物,恢復血管通暢,通常預後較好,動脈狹窄復發的可能性降低。但術中頸動脈阻斷時間長易誘發腦缺血發生,也有一定術中斑塊脫落的風險,所以早期及時發現斑塊脫落或者監測大腦血流是極其重要的。TCD不僅可以有效測量大腦中動脈(MCA)的血流速度,並可對術前低灌、術後高灌、術中栓子訊號等進行監測。除此以外TCD可適時、客觀的對腦灌註狀態進行評價,為CEA圍手術期血壓調控提供量化指標。該患者最終在TCD監測下順利完成了手術操作,術後恢復良好,術後CTA復查提示患者頸動脈斑塊被完全剝離,頸動脈狹窄得到了顯著改善。
根據2022年釋出的【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21】摘要,腦卒中已成為中國居民過早死亡的首位原因,也是在中國致殘的第一大病因,高於心臟病、呼吸系統或消化系統腫瘤等其他疾病。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頸動脈狹窄是引發缺血性腦卒中的關鍵因素之一。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被認為是治療頸動脈狹窄最直接且效果顯著的方法。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血管外科在湘雅名醫舒暢教授的領導下,每年接診大量頸動脈狹窄患者,並已成功且熟練地開展了頸動脈支架置入術與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此次,血管外科在湖南省內率先實施了TCD監測下的頸動脈內膜剝脫術,不僅進一步增強了手術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同時也積極響應了醫療政策中關於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號召。透過早期診斷與及時規範的治療手段,有效降低了卒中等重大疾病及其他手術並行癥的發生率,更好地保障了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