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8句精華 了解春秋戰國8大名家

2024-09-17女人

商周時期(約公元前 1600 —公元前 256 年),官府壟斷了學校教育和學術文化,普通百姓不能進校讀書,只有貴族才可以。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前 770 年—前 221 年),古代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在社會生活中活躍起來,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出現「百家爭鳴」盛況,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學派的老子、莊子,儒家學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學派的墨子,法家學派的商鞅、韓非子。

1. 老子 (道家學派創始人)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 (道德經 ·第五十八章)

譯文: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裏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裏面。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還是幸福呢?

老子名聃( d ā n ),傳說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國人,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他曾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相傳,孔子曾向他問禮。老子退隱後,寫了【老子】(又稱【道德經】)。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欲。他認為社會動蕩,是人們違背了自然,所以「無為而治」才能治理好。他希望回到「小國寡民」的社會,「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他還認為世界萬物和人類社會一直在運動,有無、難易、貴賤、福禍等是相互依存,不斷轉化的。

2. 莊子 (道家學派代表人物)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莊子 ·外篇·知北遊)

譯文:人生於天地之間,就像白色的駿馬在縫隙前飛快地越過,很快就過完一生了。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 「老莊」。莊子因崇尚自由,不應楚威王之聘,僅擔任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他最早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他的文章,想象豐富奇特,語言運用自如,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寫得引人入勝,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其作品收錄於【莊子】一書,代表作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據傳,莊子曾經隱居南華山,卒葬於彼,故唐玄宗天寶初,被詔封為南華真人,【莊子】一書亦因之被奉為【南華真經】。

3. 孔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 ·為政)

譯文:我十五歲就立誌學習,三十歲就能立足於世,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孔子名丘,春秋晚期魯國人。因不滿統治者所為,他周遊列國,晚年回國,潛心辦學、著述,先後傳授弟子三千人,學業優秀者七十二人。他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被稱為 「六經」。他的言論被收入【論語】。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思想核心是「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相互愛護,要待人寬容。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刑殺。他希望回復西周禮樂制度。他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認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資格,打破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

4. 孟子 儒家學派代表人物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 ·告子章句下)

譯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擾亂他人已經開始的行動。

孟子名軻,戰國時期鄒國人。他曾遊歷列國,主張不被采用,晚年著書立說,被認為是孔子的繼承者,被稱為 「亞聖」,著有【孟子】。他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他認為「性本善」,要實行仁政來擴充人的善性。

5. 荀子 儒家學派代表人物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荀子 ·勸學)

譯文: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那麽他就會智慧明達並且行為不會有過錯了。

荀子名況,戰國時期趙國人,著有【荀子】,系統闡述了他的學術思想。他主張統治者用 「仁義」「王道」治理國家,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強調民眾的力量巨大。他還認為「人之性惡」,需要用禮樂來使人向善。

6. 墨子 (墨家學派創始人)

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 修身

譯文 誌向不堅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說話不守信用的人 做事就很難獲得成功。

墨子,名翟( ),戰國初期魯國人,墨家學派創始人。他主張「兼愛」,消除親疏、貴賤的分別,同等地去愛所有的人;宣揚「非攻」,譴責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災難;提倡「節儉」,反對奢侈浪費。主張「尚賢」,反對任人唯親。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願望,在當時影響很大。

7. 商鞅 (法家學派代表人物)

聖人不法古,不脩 xiū 今。法古則後於時,脩今則塞於勢。 商君書 · 開塞

譯文 聖人既不效法古代,也不拘守現狀。效法古代就要落後於時代;拘守現狀,就會跟不上形勢的發展。

商鞅 原名公孫鞅, 戰國時期衛國 人,出生於衛國貴族家庭,熱衷於法家學說,有強烈的從政願望。最初投身於魏國丞相公叔痤的門下,不受魏惠王重用,正值秦孝公招攬人才,離魏投秦,建議秦孝公變法改革,得到秦孝公的共鳴,後來經過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桑、獎勵軍功,設縣、什伍戶籍等改革,秦國實作富國強兵,商鞅受封在商(今陜西商縣),被稱為商君,言論被收錄在【商君書】。但他的變法輕視教化,刑法嚴苛,推行連坐,承認奴隸的合法性,加重了人民所受的剝削,給群眾帶來巨大痛苦。 公元前 338 年,秦孝公死後, 秦惠王即位,商鞅被 誣為謀反, 被迫在商地起兵自衛,兵敗被殺, 屍身車裂,全家被

8. 韓非子 (法家學派代表人物)

刑過不辟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譯文:懲罰有罪行的人,不能因是高官顯宦而回避;獎賞有功勞的人,不能因是小民百姓而遺忘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韓非,後世尊稱為 韓非子 」, 戰國時期南韓都城新鄭(今河南新鄭)人。 師從荀子,但觀念與其不同,沒有承襲儒家思想。戰國末期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散文家 。他 喜刑名法術之學 ,繼承並行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韓非身為南韓的公子,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希望韓王勵精圖治,但韓王置若罔聞,這使他非常的悲憤和失望,遂著書多篇闡述了其法治思想,秦皇讀後推崇備至,仰慕已極。為了見到韓非,下令攻打南韓。韓王被迫派韓非出使秦國。然而韓非在秦國卻未被信任和重用,後被李斯離間而下獄,不久死於獄中。韓非死後,其法家思想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為秦國治國經要,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韓非的思想,被後人整理編纂成【韓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