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從藥食同源大健康產品探尋中醫藥的更多可能|健康四川尋新記⑩

2025-01-01女人
封面新聞記者 周家夷 受訪者供圖
前言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五次、六次全會精神和全省衛生健康大會精神,在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指導下,四川省醫學科技教育中心、四川省衛生健康宣教中心聯合封面新聞集中推出「健康四川尋新記——科技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系列訪談」,聚焦四川省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發展重點任務,邀請人工智能、前沿醫學、核醫療、現代中醫藥領域作出創造性貢獻的兩院院士、醫療衛生機構科學家和醫藥科技企業(或新型研發機構)研發人員,共話衛生健康科技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
藥食同源是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有著悠久的歷史,很多中藥材同時也是食材。在時代背景下,如今養生茶飲、藥膳餐飲、中藥糕點……越來越多的中醫藥走出藥房,走上餐桌,並且深受熱衷於「龐克養生」年輕人的喜愛。當中草藥不再局限於醫療範疇,現代中醫藥還能有哪些「跨界」「出圈」?中醫藥產業是否能拓寬到更廣闊的領域?帶著這些問題,本期訪談邀請到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藥劑科副主任劉莉,一起探尋中醫藥的更多可能。
劉莉
研發藥食同源曲奇
糖尿病患者也能「一飽口福」
隨著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的改變,中國的糖尿病患病率也迅速增加。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新釋出的數據,2023年中國成人糖尿病發病率為12.8%,患者數達1.43億。隨著中國老齡化加速,預計2030年中國糖尿病患者數將進一步增加至1.64億。
劉莉介紹,不管是WHO頒布的【全球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行動計劃(2013—2020)】,還是中國頒布的【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戰略目標,均提出對慢病的管理「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強調加強行為和環境危險因素控制,強化慢性病早期篩查和早期發現,推動由疾病治療向健康管理轉變。「早期辨識處於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癥發病高危狀態的人群並采取幹預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患者來說,早期幹預的一個主要方面就是飲食控制,然而,對糖分、脂肪等的攝入限制,往往讓他們錯失了很多美食。能不能研制一款糖尿病患者也能吃的「零食」代餐?成為劉莉團隊的研究目標。
劉莉牽頭的專案組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總結臨床用藥經驗,從藥食同源中藥中選擇山楂、荷葉、山藥、茯苓、苦蕎等藥味組成配方,山楂能消食化積、行氣散瘀;荷葉清熱利濕,清腸降脂;山藥益氣養陰、補益脾腎;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苦蕎降氣寬腸、清熱化滯。配方諸藥合用升降同行,清補兼顧,相輔相成,共達益氣健脾、化濕消滯之功,研制出的「山楂荷葉蕎麥酥性曲奇」,既好吃又能促進健康。
劉莉介紹,從該院門診及住院部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代餐研究結果顯示:服用山楂荷葉蕎麥酥性曲奇4周後,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後血糖、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下降趨勢均高於未服用曲奇的患者,其中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研究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患者服用山楂荷葉蕎麥酥性曲奇,前後甘油三酯對比也有所下降。表明山楂荷葉蕎麥酥性曲奇在降低血糖、改善血脂方面有較為可觀的效果,並且曲奇服用安全,是適用於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的代餐。
目前,劉莉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中醫藥產品開發(包括中藥新藥、醫療機構制劑、大健康產品開發)以及圍繞源自醫療機構實踐相關的中醫藥成果評價及轉化研究、中藥調劑標準研究等。2024年,她所在的專案組獲得中藥新藥臨床研究默示特許1項、開發出化妝品1個、功能性食品1個、醫療機構制劑備案1項,推進成果轉化2項;開展源自醫療機構中醫臨床實踐的中藥新藥創制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形成行業專家共識。
中藥新藥研發需「落地」臨床
希望更多人用經驗數據支持中藥新藥研發
中藥有數千年臨床用藥經驗,其研制具有「源於臨床,用於臨床」的特點。以克敏芪丹鼻噴劑為例,該鼻噴劑是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田理教授聚焦呼吸道慢性炎性疾病變應性鼻炎復發率高的臨床問題,緊扣「氣虛血瘀、竅絡瘀阻」這一變應性鼻炎反復發作的核心病機,基於長期臨床實踐經驗,在經典名方玉屏風散基礎上進行加味最佳化出具有補肺益氣,活血通竅之功效的克敏芪丹方,適用於肺氣不足,竅絡瘀阻所致的變應性鼻炎的治療。
劉莉介紹,【中藥註冊管理專門規定】明確規定,支持研制基於古代經典名方、名老中醫經驗方、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等具有豐富中醫臨床實踐經驗的中藥新藥。醫療機構,特別是中醫醫療機構,是開展中醫臨床實踐的主要場所,應鼓勵其開展高質素的人用經驗數據收集,為中藥新藥的研制奠定良好基礎。
她希望國家能夠制定【醫療機構研究者發起的中醫藥臨床研究管理辦法】,指導醫療機構規範開展臨床經驗方、科研協定方、醫療機構制劑的人用經驗數據收集,以規範的人用經驗證據更好地支持中藥新藥研發。
醫院多平台多形式激勵科技成果轉化
近年來,在激勵科技成果轉化、推進中醫藥高質素發展方面,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從管理、制度、平台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力度。
據了解,醫院陸續建立了體系完整、類別清晰的臨床研究和套用平台,包括國家中醫臨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國家中藥臨床試驗研究(GCP)中心、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四川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四川省循證醫學中心、四川省中醫藥健康服務科技研發中心,中醫藥區域倫理委員會、代謝性疾病中醫藥調控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等。同時,建立科研激勵機制,推進科研人才隊伍建設。醫院開展PI制科研小組模式、積分指標體系、科研能力提升「百人計劃」、科研專案經費「放管服」等,提升科研活力,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近五年,醫院獲批各級各類課題2183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78項。醫院科研實力不斷攀升,據自然指數排名顯示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位居全國中醫醫療機構第一名。2021年,醫院下發【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試行)】,2024年對此成果轉化管理辦法進行完善,以科研部為主,法務部、藥劑科、各臨床科室、國資辦、財務部、審計部等各部門相互協作,共同推進成果轉化。
這些舉措為科研人員開展中醫藥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為醫院科研高質素發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也為中醫藥產業發展提供「源頭活水」。
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
深入挖掘經典方藥價值
近些年,國家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密集出台利好政策,例如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印發的【關於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加強中藥科學監管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若幹措施的通知】【中藥註冊管理專門規定】【基於人用經驗的中藥復方制劑新藥臨床研發指導原則(試行)】等法規制度,強調中藥的研發要遵循中藥特點及研究規律,要堅持中醫藥理論指導,註重整體觀及中醫藥的原創思維,註重臨床實踐基礎,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逐步形成以臨床價值為導向,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相結合證據體系的中藥特色審評審批制度;支持具有人用經驗證據的名老中醫方、醫療機構中藥制劑在中藥新藥申報時減免部份藥效或相應的臨床試驗,為來源於中醫臨床實踐的中藥新藥創制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作為一名中醫人,劉莉感受到的是鼓舞和動力,她感慨道:「作為一線的工作人員,我深深感受到‘中醫藥是巨大的寶庫’。在國家政策引領下,四川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建設中醫藥科技創新還有很多可挖掘的潛力,尤其是結合臨床未被滿足的需求,來源於臨床實踐的名老中醫的經驗方,醫療機構制劑是中藥新藥創制的‘孵化器’;隨著‘以治病為中心轉變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醫學模式的轉變,中醫藥在人民健康管理中將發揮更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