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三亞11月24日電(記者馬思嘉、羅羽)從連踢數百個毽子,到能將毽球踢過160厘米高的網,需要多久?羅文兵的答案是「差不多一年」。
23日,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以下簡稱「運動會」)毽球專案開賽。場地上,運動員們雙腿如雙臂般靈活,時而飛腿將毽球橫掃過網,時而腳底板扣球絕殺,時而高擡腿一記倒鉤讓對手措手不及……
11月23日,廣西隊球員古誌胤(右)在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毽球男子三人小組賽中進攻。新華社記者 李誌鵬 攝
「全國毽球界頂級高手都在這裏相遇,我感到壓力很大,但是也學到了很多新技術。」24歲的貴州隊毽球運動員羅文兵說。
這名苗族小夥從初中開始踢毽,最初只是和小夥伴比誰踢得多,但接觸毽球比賽專案後,他發現自己「踢不了一點」,備受打擊。日復一日地訓練了一年多,他才能隔著球網接發球。後續的每個技術動作,他都要花時間專門練習。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大學裏,他教同學踢毽球,以腳代手卻行雲流水的發球動作讓同學連連驚嘆,一下對這項運動產生興趣。毽球也讓他得以在高手雲集的運動會上一展風姿。
11月23日,湖南隊球員項晨濤(右)在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毽球男子三人小組賽中防守。新華社記者 李誌鵬 攝
毽球運動是在中國民間踢毽活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案。毽球比賽場地類似羽毛球,男子比賽中球網高度為160厘米,女子比賽為150厘米;其規則與排球相似,如在團體賽中,三名參賽者要在四腳內擊球過網、使球落到對方場地內得分,比賽采取三局兩勝制;其技術動作之精彩不亞於花式足球,有前踢、後踢、頭頂、胸觸等幾十種踢法。
在本屆運動會的毽球競賽場館內,記者不時能聽到觀眾席中「太帥了」的驚嘆。「毽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有些技術動作獨一無二,完成後非常有成就感。」羅文兵說。
11月24日,西藏隊球員朱莉玲(右一)在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毽球女子三人小組賽中進攻。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廣東隊的蒙古族運動員孫麗艷是一名中學體育教師,她已是第六次參加運動會,一直致力於毽球專案的推廣普及。她認為,毽球專案優勢突出,沒有場地限制,是一項老少皆宜的運動,尤其能鍛煉眼腳協調能力和靈敏度。
「踢毽球需要有空間認知感,青少年經常練習能促進大腦發育,也適合作為全民健身專案推廣。小球類也是我們的優勢競賽專案,希望越來越多學校能把毽球作為特色專案發展起來。」孫麗艷說。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