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為什麽網球在中國沒有一個類似虎撲或懂球帝那樣的APP出現?

2017-08-13體育

瀉藥。

可以搞,但是這種個人競技主導,而且近年來劇烈斷層的運動有什麽話題性呢?比約伯格和麥根萊的時代中國才剛剛改革開放,森柏斯,阿加斯那個年代流傳下來的球迷仍然寥寥無幾。等到三巨頭強勢崛起,網壇幾乎九成的話題就宛若眾星拱月圍繞著他們三個轉;談實力對比,技術好壞,性格特點也基本圍繞著這三個人展開,而這些話題到現在幾乎都已經被窮盡。如果你喜歡看一些職業選手甚至前大滿貫冠軍的賽事點評,infosys,Twitter,Reddit,tennishead,和The New Yorker上面有一眾前ATP選手和專業網球評論員撰寫的好文供人參考。如果你喜歡用數據來量化球員在各種極端壓力下的抗壓能力,關鍵分上面的戰術變化,底線相持的攻受轉換,還有很多球迷一直爭論不休的技術優劣,那麽tennisabstract絕對是一個非常出色的網站。上面不光是有許多統計專業的從業者所提出的不同的數學模型和數據指標,還有非常詳盡的raw data讓愛好者們自己去建模。就比如說,我曾經自創了一個變量叫SACM(slice at the critical moments),以ATP球員的平均水準最為benchmark並簡單normalize一下,專門衡量在關鍵分的時候球員正反手的削球頻率。這個變量主要是來判斷球員在關鍵分上面是否出現更為保守的打法戰術。如果我更加無聊一些,我甚至可以做一個破發/保發率和削球頻率的covariance或者correlation coefficient。總而言之,這個網站上面有著非常多讓人驚嘆的資源可以去探索。

網球不同於籃球。籃球界無論提出再怎麽多的高階數據,球員在場上的整體表現都無法完全用數據直接衡量。哪怕有一天數據窮盡了所有球場上攻守兩端的可能性,球員在場上的精神狀態以及球員之間的相容程度依舊會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除去這些,管理層的買賣運作,球迷們對於自己喜歡的球員在同一個隊裏面打球(當然也有可能是抱團)的期待,球員在場上肌肉碰撞蕩漾開去的漣漪,在場上場下的花邊新聞,恩恩怨怨,這些都在源源不斷地刺激球迷的神經。但是這些特點網球都沒有:網球沒有管理層的運作,沒有球場上引人註目的beef(如克里斯保羅和隆多的大打出手),沒有字母歌在東岸準決賽的惡意墊腳,更不容忍任何貶損網球紳士形象的一點一滴。 或許留在球迷記憶中的,最多也就是梅德韋傑夫和西西帕斯在18年羅渣士盃上,一個「man, you better shut your f**k up& He is just a small kid who doesn’t know how to fight」, 另一個落下一句「f**king Russian」然後拍拍屁股絕塵而去。西西帕斯對教練說,「教練,我想摔拍。」 ATP仿佛看到了開啟年輕市場的金鑰匙,立馬忙不叠地在UTR的預告片上加入了球員摔拍的場景。然後給西西帕斯安上個Greek God的頭銜,其讓人之忍俊不禁,不亞於有一天張澤被一幫對某個國家懷著刻板印象的ATP官員,單方面封為「太上老君」。 美其名曰,這是一個個性張揚的時代。球員無需壓抑,他們的狂放,有點類似陸象山的「學茍之本,六經皆為我註腳」,至於這個本在那裏,他們不知道,也不在乎,唯一需要註意和費一點腦子的,是如何正確地使用避孕套。其背後的基本框架,無非也就是ATP組委會為了吸引年輕球迷而傷透了腦筋,費盡了心力。頻繁的賽程,急劇縮短的發球間隔,把觀眾屁股釘死在座位的同時,他們也失去了人心。

最後,還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那就是年輕人實在太菜,無論這個菜是可以被轉譯成「boring」(無聊的),tedious(單調的),excruciating(難以忍受的),discombobulating(讓人覺得挫敗的),還是vegetable(菜)。球商一個比一個低,女友換得卻一個比一個勤。在場下的作風索然無味,還不如隔壁的大阪直美來得有勁;在場上的比賽,卻時不時喘得像竇式心率不齊。也許在日後的某一天,這幫年輕人有一些可以拿4,5,乃至於8個大滿貫冠軍,二十四五歲被巨頭壓得直不起腰的那段經歷可以被理所當然地付之於年輕經驗的不濟。新一代的球迷終會接過話語權,來給現在的這幫年輕人洗白。老一輩的球迷則會拉著他們,說去看看12年的澳網,08年的溫網,13年的法網,和17年的澳網。在一項自己熱愛的體育運動中,怎麽能看不到一種放空一切的執念,在那隱藏在堅冰之下的執念背後,正孕育著一個更好的自己。 這個時代,真的快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