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不邀。我也不知道這個問題是什麽時候的,但我想認真回答一下。
首先必須聲明一下我的立場,tikitaka本身並不是我要反對的物件。它只是一種足球的理念,跟防守反擊、全攻全守都一樣,甚至是全攻全守的衍生而已。我要反對的,是因巴薩和西班牙在08-12年間,tikitaka的大流行下,導致的一種價值觀,即「tikitaka是一種高級的足球且戰無不勝」。
讓我用自己的思路回顧一下tikitaka是怎樣在巴薩和西班牙身上發揚光大的。
拉瑪西亞在足球領域如今已經成了一種「神聖」的存在。但這種神聖的發端就是2009年巴薩的六冠王時代——在此之前,無論是列卡特還是阿拉貢內斯,其實都沒有把這種依靠不斷短傳、精巧而迅速的倒球精神當成取勝的唯一法寶。
而在哥迪奧拿治下,巴薩是稍微領先於西班牙隊,完成了關於tikitaka從人才到風格、從戰術到踢法的建設。2009年,無疑是西班牙足球史和巴薩足球史的一個裏程碑,他們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功,創下了一連串讓世界震驚的記錄,包括但不限於聯賽打進105球、主客場雙殺皇馬、動輒5-0、6-0的大勝貫穿整個賽季。
這是毫無疑問的夢幻隊,也是毫無疑問的世界最強。而且重要的是,巴薩打造了這種贏球的「方法」,而不僅僅是給出了一個結果。世界足球上一次發生這種故事,恐怕還要回溯到90年代之交的米蘭。所以,這支「夢三」巴薩,不但是自己的史上最強,也是歷史最強的有力競爭者。
而轉年到了南非世界杯,博斯克在不斷的猶疑和偵錯中,終於下定決心押寶這種風格的足球——把年僅22歲的布斯基斯奉為中場主力,就是這種決心的標誌。當時的西班牙中前場一共6個位置,哈白布都是鐵打的主力,剩下一個位置則是「想攻佩德羅,想控賽斯克」,而大衛席爾瓦是唯一一個不在巴薩體系之內的國家隊主力,至於他的蝙蝠隊友比利亞,他世界杯後也成了巴薩的一員。
這種對傳控的極致追求,讓西班牙隊也成了「無敵」的存在。但國家隊沒有梅西,所以取勝就變得「有了一定懸念」而非像巴薩一樣「只要想就能贏」的把握。哪怕是奪冠的南非之旅吧,在面對瑞士時的開門黑都算一個巨大的汙點。這種攻堅缺乏有效辦法的情況,也是西班牙隊很長時間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可能現在也沒法解決)。在比利亞、托雷斯這倆具有劃時代能力的超級前鋒紛紛老去以後,這個問題已經變得太明顯了。
不過在比賽的大多數時候,西班牙的控球7成、8成稀松平常,創造的射門也可以「打」計算。人們早就習慣了哈維、伊涅斯塔、布斯基斯等人在對手的半場、在球場的每個角落和隊友不停的傳球,每個隊員在持球狀態下,都可以至少看到3個以上的隊友在跑位和呼應。球場被這種充滿了設計感的傳球和跑動填滿,比控球率更加令人詫異的是,哈維等人的傳球成功率甚至經常可以達到90%到100%,對於一個一場比賽要傳球超過140次的職業球員來說,這種數據就是神話。
同時也必須要指出,以哈維、伊涅斯塔為代表的西班牙足球人才,在拉瑪西亞的驅動下,在那些年確實達到了一種巔峰無敵、睥睨天下的狀態(此處省去不少於20個名字)。
2010年之後的2年,是tikitaka發揚光大的2年,也是中文流動互聯網發展和變革最快的2年。所以我並不奇怪,在流動互聯網上,tikitaka是原教旨主義的勝利足球,這是歷史發展的一個客觀事實。如果說這個結果是正常的,那麽以「高成功率的數據表現」來定義一場足球比賽,就毫無疑問是負面的。然而在那個時代,包括我個人在內的幾乎所有人也都是這麽認為的。
2012年歐洲杯上,西班牙在繼續他們的瘋狂表演,也是謝幕演出。很多人會把意大利在決賽灰頭土臉的0-4掛在嘴邊,卻對小組賽他們和西班牙1-1打平的事實視而不見。毫無疑問我是帶著立場在回憶這些,但這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們分明看到了一支組織良好、防守有序的球隊,哪怕球員世代並不在鼎盛時期(12年的意大利除了皮爾洛,並不存在其他超級球星,馬爾基西奧和蒙托利沃的水平更能代表大多數),也依然可以戰勝tikitaka、起碼可以取得一個自己想要的比賽結果的。
事實上這個事情2010年的國際米蘭已經做到過了。但他們的球員平均能力實在不是意大利能比的,作為一個媒體人,我覺得必須應該從一種普世的價值觀出發來思考「如何戰勝tikitaka」這個問題上。而意大利在2012歐洲杯的表現,也算是給了我答案。
時間很快到了2014年。小組賽荷蘭打出了5-1的驚人比分戰勝了西班牙,毫無疑問,在反「tikitaka「的道路上,他們站在了歷史的巔峰。隨後的故事,就不用再說了。
回顧了這麽一堆文字,其實想表達的是這個——沒有任何一種足球戰術、風格可以淩駕於球員能力之上。在西班牙人才鼎盛的時代裏,tikitaka只不過是一種比賽的載體,且被互聯網和」互聯網行業的數據至上的價值觀「放大了而已。足球歸根結底,是以人為主角的事情。人有七情六欲,而不是機器——當你不小心發現了猶如機器一般的數據表現,別太在意,那只不過是遇到了跟你我凡人不同的天才球員而已。
當你把」人「放在足球的主體中,你會發現數據、技戰術風格、甚至戰績榮譽等等一切可以被量化比較的事情,他們只是這件事的結果(微不足道的之一)。用結果來論證」事情如何發生「,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愚蠢。
行文至此,為了跟主題更切合一點,我再多說幾句——
1.德國隊2014年的成功,也同樣是建立在一代黃金球員的前提下的。如果沒有拉姆、克洛澤等人的鋼鐵意誌(我想德國足球如果只有一個意義,那就是這個,且是人類之光)下的德國隊,如果還抱著tikitaka的「戰無不勝方法論」,2018、2022兩屆世界杯的尷尬可能還會持續。至於拜仁,可以看看羅本或者列貝利——他們跟巴薩或者西班牙式的tikitaka天生無法融合。
2.tikitaka的盛行,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就是提升了幾乎所有球員對傳球的精確度。如今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聯賽,幾乎每支球隊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傳控水平,在根本意識上努力讓「自己控球的時間盡可能的延長」,從而降低比賽失控的風險。但若說好處,也僅止於此了。
3.tikitaka的原罪,首先就在盲目追求傳控之下、數據結果好看的表面繁榮。然而從2014年到現在,無論是巴薩還是西班牙或者德國、或者任何一只盲目追求傳控的球隊,都不止一次地遭遇了殘暴的屠殺。這個事實可以告訴我們,tikitaka本身不能給球隊帶來勝利。而更加重要的是,對數據的看重和對球員個性的抹殺,更是對足球最大的傷害。
4.在認知上,tikitaka最大的原罪在於似乎提供了一種「標準答案」,告訴你這麽踢就會贏(更壞的可能是,不這麽踢會輸)。以至於很多人對於足球的理解呈現出「美麗」「醜陋」二元論的情況。我個人的理解是,所謂美麗,是人類內心深處的原始本能,它的表現形式在足球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千變萬化、不可預測」。當有一個東西想占據足球其他的可能性的時候,你就應該警惕了。
5.基於tikitaka的標準答案,衍生出如今的安東尼(曼聯那個)之流,是足球的悲哀。當人們用一種體系化、機械化、控制論的工業方式來看待足球這項運動的時候,足球就離死不遠了。我覺得最值得慶幸的是,如今拉瑪西亞已經回到了它原本應該待的位置上,而在除了英法之外的主流足球強國人才雕零的現狀,也讓這一切終於可以回到可以被理性討論的環境裏。
如果你對足球是真愛且深愛,請從正面理解我以上的內容。關於「警惕大數據對足球的侵害」的問題,我可能還會寫文來仔細說說。歡迎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