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一個國家足球水平的根本因素是青訓人口的規模,說白了就是有多少人踢足球。當然,這裏的踢不是平時有空隨便踢踢的那種愛好者,而是系統地接受專業訓練。
而青訓人口的規模和采用哪種模式沒有必然的關系。就算是體工隊模式,只要體工隊數量夠多,依然可以積累起龐大的青訓人口;就算是職業化模式,如果推廣普及不利,青訓人口也提不上來。
至於說中國足球如果回歸體工隊模式,會不會比現在好一點?可以肯定地說,會!但如果你問我贊不贊成回歸體工隊模式,我絕不贊成!因為職業化模式的天花板遠比體工隊模式要高。
你舉的兩個例子,蘇聯和南斯拉夫,已經是體工隊模式下水平最高的兩個國家了,但這兩個國家最多也就是世界二流球隊的水平,直到解體也從沒達到過一流。你可能會說如果當年它們沒解體,水平會更進一步。我知道,貝利也說過南斯拉夫會拿世界冠軍,但畢竟那沒有成為現實,我們所有的討論不能建立的假設的基礎上。
體工隊模式的本質是什麽?是完全由國家供養一群運動員,這些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本質上是脫離廣大人民群眾的。而前面我也說了,決定一個國家足球水平的根本因素是青訓人口的規模,換句話說,就是群眾基礎和普及程度。職業化模式在推廣和普及方面相比體工隊模式有天然的優勢,所以世界上所有的一流足球強國和大部份的二流國家都是職業化模式。
你可能會說,既然職業化模式如此有優勢,那為什麽中國足球推行職業化這麽多年水平反而下降了呢?中國足球水平的下降不是職業化本身的錯,恰恰相反,中國足球水平的下降是因為沒能真正推行職業化,推出來的是一種「偽職業化」的狀態。一邊放棄了體工隊由國家兜底的模式,一邊又沒能嘗到真正職業化的紅利,夾在中間處在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這才導致了這麽多年中國足球水平的下滑。
至於說這種「偽職業化」到底是一種什麽狀態,這個話題太大了,這裏就不展開講了。總之面對目前的困境,我認為正確的出路不是回到以前的體工隊模式,而是堅定地向前走,去實作真正的職業化。雖然可能往回走確實能帶來一些水平的回升,但往前走的天花板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