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我認為練武是會把身體越練越好的,所以我完全贊同柔王丸的說法。
不過正面的都已經給他說完,我就來講點負面好了。
這個身體的好壞,其實也不止一個方面。
先說一個例項。
這個拳手叫小黑,少年時差點誤入歧途,幸遇伯樂,後來成為最年輕世界拳王。
這個阿伯叫老黑,今年58歲,其實身體已不是第一次出毛病,但這次得坐輪椅進醫院,說明情況比較嚴重。
這個...當然還是同一個人,而且應該是上面坐輪椅之後,為了跟垃圾網紅保羅比賽所做的訓練。
泰森年輕時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人之一,現在年紀雖大,體能其實算保持得很不錯了。
我們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上面所說,身體好壞不止一面。
肌力有所下降但依然強橫。
心肺大幅減弱,但仍強於普通人不止一點。
傷患嚴重(主要是坐骨神經痛),在爆發的時候,身體甚至要比一些同齡人差。
那到底他身體算好還是差?
我在過去幾年花了不少時間鉆研泰森所練的躲貓貓,也就是其恩師達馬多所創的系統。
我練拳以來從沒試過腰腿這麽辛苦,經常才一個小時的躲貓貓訓練,就為腰部帶來兩三天的嚴重酸痛。
用正常的拳擊或者我熟練的費城殼,可是每天練兩小時,除了腿的舊患疼,腰都沒事。
因為這個系統需要練習者經常地擺動身體,久而久之就會勞損下背,甚至傷及腰椎。
如果不練這動作,又無法發揮它的優勢。
除此之外,某些腿法也有類似的風險。
比如邊腿系的動作,應否翻胯就是個很多人討論的事情。
我自己的經驗和見證過的例子是,如果高踢不翻胯,練多了很容易拉傷筋腱和肌肉。單單為了這事得去做手術的空手道前輩我就認識好幾位:因為空手道的正常踢法是不翻胯的。
然後中國傳武吹就冒出來指指點點了,什麽泰拳傷身,你們外國武術都是垃圾等等。
好啊,先看看你們有幾個能打的再說吧!
要知道,我們在追求實戰能力的時候,說的實力也分幾種類別。
職業格鬥家就等於職業運動員。在巨量訓練和比賽之下,即使是技術再合乎人體和再安全的專案,都必然對身體帶來損害。更何況格鬥的任務本身就是互相破壞對方身體。
現在試試搞一個職業傳武格鬥聯賽,北拳太極組、八極組、形意組,南拳詠春組、蔡李佛組、洪拳組,各在自己組打幾輪,然後南北拳獲勝的各自打,打完再南北對碰產生總冠軍。
每個選手一年動輒打三五十場,然後我們再看看這些傳武人的身體狀況。
明白嗎?這除了體系本身的技術,更加是環境使然。
你一心為了奪冠和掙錢,健康通常就搭上去了,誰還愛惜身體?就算有團隊會負責拳手各方面的飲食作息訓練,甚至安排專人做復健按摩等等,都不是為了他長壽,而是減低他受傷風險才等於把整體效益最大化。因為傷了就不能比賽,大家的努力就泡湯。
另一種實力是非競技性的,比如從事跟武力相關的工作(軍人/警員/保安/保鏢等)。這些工作一般不是只有打打殺殺,也牽涉各方面如文書、溝通、計劃、管理等範疇。但一旦需要「出手」,他們就得有高於常人的實力,才有足夠的應變能力和恰當的武力程度來完成任務。
因為他們保持實力是工作需要,卻又不是經常要用(視乎具體情況,有的甚至幾年用不上一次),所以很可能是一方面只保持力量上的水平,一方面在技術上較為生疏。而不是前線戰鬥人員的,更可能連一點身體管理的意識都沒有(因為覺得沒必要)。
還有就是現代武者。網上有些人說,為了打比賽去訓練的是拳手,不為比賽還恒常鍛煉的就是武者。
除了像我這種日常以教拳為業的,也有些是資深愛好者。比如認識有些前輩,練了半世紀以上還樂此不疲,讓我由衷佩服。
有部份是純粹出於熱愛,有些是視武術為自我修煉,也有的是以備不時之需。當然還有些(比如我)是結合這幾種想法。
因為非逞一時之勇,或低則養家糊口,高則名成利就,就會視練武為一輩子的事。那就慢慢來吧!穩打穩紮,循序漸進,既不怠惰,也不急進,只管一步步的把內容練好。
所以我在此想提出的是:練武之人身體會越變越強,還是越練越差,也是看綜合因素。
1)所練體系的技術本身是否足夠完善
2)個人技術水平
3)訓練頻率與強度
4)對抗頻率與強度
5)身體管理
最後當然還要提一嘴的是「練拳不練功」這事。對我來說,不練體能和實戰的都不算真武術,別用任何東西去掩飾。
滿嘴理論但普通人都打不過的,更別跟人說自己練武。
因此,如果既不是職業格鬥運動員,也不是前線戰鬥人員,而只是單純熱愛武術,那最好別被各種原因帶偏,把自己搞廢。
七老八十的時候還能練,比曾經風光可惜只能遙想當年,爽不止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