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郭靖和張無忌誰更厲害?

2015-07-15體育
1999年接受香港報章采訪時,記者:「金庸先生,你認為在你的小說中,哪一位主角的武功最高強?」金庸回:「很大可能是張無忌。集各家之長,應該比較全面。」

2001年浙大演講時,有學生問道:'請問您筆下的主角中誰的武功最高呢?' 金庸:這個不太好說,男主角我最喜歡令狐沖、楊過、蕭峰。武功最高就不好說了,不過郭靖武功是很好的,算是第一吧。郭靖為國為民,我是很佩服的。

根據兩則軼事來進行判斷

金庸很有可能,在訪談的講話定出了結論,張無忌集各家之長,比較全面;到了郭靖這裏,就變成了武功很好,算是第一,特別是「為國為民」。

不免有在浙大演講,為了向學子們宣揚將來要「為國為民」,做一個對國家和社稷有用的人。

反正,我是聽金老爺子的話,畢竟怕說錯話,導致被老爺子給托夢罵上。

那就說一說我的研究吧。

郭靖的武功境界,很大一部份成就都得益於「九陰真經」,尤其是【神雕】中,處於武力值巔峰,書中是這麽說的。

豈知郭靖近二十年來勤練「九陰真經」,初時真力還不顯露,數十招後,降龍十八掌的勁力忽強忽弱,忽吞忽吐,從至剛之中生出至柔的妙用,以此抵擋三大高手的兵刃,非但絲毫不落下風,而且乘隙反撲,越鬥越揮酒自如。

這就是很多人都在討論 至剛生至柔 的妙用。

縱觀金庸全文,就此一例 至剛生至柔 的武學理念,因此大家爭論也極其多。

並抓住這一點,認為郭靖是練到「降龍十八掌」的精義所在,並將其在手中發揚光大,甚至是超越了蕭大王。

然而我們再看看蕭大王。

蕭峰跟著傳他「降龍廿八掌」,這是一門高深武學,既非至剛,又非至柔,兼具儒家與道家的兩門哲理。……

‘降龍廿八掌’的精義,乃是‘有余不盡’四字,一掌之出,必須留有余力。不管對方擊來的拳掌如何剛猛有力、勢若雷霆,我總之應以一招行有余力。使那‘降龍廿八掌’時,心中總須想到:對方毒龍有八十條、一百條,降服了一條又有一條,去了十條,還有二十條,然我的掌力始終無盡無漏,那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了。」

虛竹喜道:「多謝大哥指點。其實‘亢龍有悔’這一招,大哥說必須擊敵三分,留力七分,便已道出了‘降龍廿八掌’的精要。」

值得註意的是,追溯武功本源,經過金庸老爺子的新修,最初的降龍掌,本來就是一套 既非至剛 又非至柔 的掌法,講究 有余不盡 ,為得是蓄力,前掌接後掌,掌力始終無盡無漏,甚至 越戰越勇 越打越強 ,實作永久續航。

為什麽到了洪七公手裏,反而變成了 至剛至堅 的掌法?

虛竹已將六路「天山折梅手」的口訣都背得滾瓜爛熟。童姥便在曠野中傳授他套用之法。她一腿已斷,只得坐在地下,和虛竹拆招。這「天山折梅手」雖只六路,但包含了逍遙派武學的精義,掌法和擒拿手之中,含蘊有劍法、刀法、鞭法、槍法、抓法、斧法等等諸般兵刃的絕招,招式奇妙,變法繁復,虛竹一時也學不了那許多。童姥道:「我這‘天山折梅手’是永遠學不全的,將來你內功越高,見識越多,天下任何招數武功,都能自行化在這六路折梅手之中。好在你已學會了口訣,以後學到什麽程度,全憑你自己了。」
……
虛竹喜道:「你自己知道,那就好了。」當即以童姥所授法門,用天山六陽掌的純陽之力,將他懸樞、氣海、絲空竹三處穴道中的寒冰生死符化去。

原來,虛竹有一門 天山折梅手 可雜糅天下任意武功的招數,又有一門 天山六陽掌 可練純陽內力,所以降龍十八掌到他手中傳下去,又多了一重變數。

洪七公的武學本是純陽至剛一路,但剛到極處,自然而然的剛中有柔,原是易經中老陽生少陰的道理,而「亢龍有悔」、「履霜冰至」這些掌法之中,剛勁柔勁混而為一,已不可分辨。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洪七公的內功 純陽 ,源自於 天山六陽掌 純陽之力 至剛 則源自於少林,尤其是虛竹除卻 六陽掌 折梅手 降龍掌 ,還習有少林基礎武功 羅漢拳 韋陀掌 ,並將其自然而然的延伸進 降龍十八掌 中。

這還僅僅是第一層變數。

第二層變數,就是【九陰真經】。先看看 九陰武學境界 吧。

郭靖見第二頁中有一句是「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周伯通教過的,又有一句是「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那個「騁」字不識得,將周伯通所教背熟了的句子湊上去,跟下面識得的「天下之至堅」五字也都合適。

尤其是這句 天下之至柔 馳騁天下之至堅

再反觀前文的「降龍十八掌忽強忽弱,忽吞忽吐,從 至剛之中生出至柔 的妙用」來分析,不難得到此處正是「 天下之至柔 馳騁天下之至堅 」——【九陰真經】總綱中所記載。

那降龍十八掌卻是武學中至剛至堅的拳術。古語有雲:「柔能克剛」,但也須視「柔」的功力是否勝「剛」而定,以洪七公的修為,縱然周伯通以至柔之術對敵,卻也未必能勝。

因為「 降龍十八掌是武學中至剛至堅的拳術 」,反能被【九陰真經】所制,導致其掌法要義,經郭靖的演練之法,再次發生偏離。

況且郭靖本來就是愚而不慧之人,書中他也鑿鑿言之「不善教誨」,想來將 降龍十八掌 練出第二層變數後,傳及弟子的要求,也是以【九陰真經】中 至剛生至柔 的變數為主。

降龍掌 一代又一代的發展,早已不復當年模樣,也難怪史火龍習練掌法,竟是出現自身殘疾的現象。

接下來,問題來了, 降龍十八掌 是進步了,還是衰退了?

降龍掌 在「天龍」年代最初時,取中庸之道, 既非剛 也非柔 。換言之, 可剛可柔 非剛非柔 先發制人 後有余力

經虛竹之手,再落到洪七公身上時, 純陽至剛 至剛至堅。

然而正因為洪七公身具 純陽 之功,才能以道家經典【易經】來衍化,「老陽生少陰」,通俗來講就是「長年習練純陽功力會延伸進一部份肢體中」, 為內功,內功又是柔功, 為形體,形體又是肢體,掌法才會 剛中有柔

(其中陽為氣,陰為形。

【九陽真經】註重內功,所以「天下內功皆不逾九陽之蕃籬」,練有「九陽真氣」。

【九陰真經】側重外功,所以其中收錄有「天下武學之要義」,練有「易筋鍛骨篇」。

※其中「九」並非指代單純的數之極,其實對應奇經八脈的兩路陰/陽脈絡,對應十二正經的六道陰/陽經絡,以及氣息/形體,兩者互相對應九之數,所以為【九陰/陽真經】)

降龍掌 在「射雕」年代的時候,偏 剛堅 之道,雖 至剛至堅 ,但也 剛中有柔 剛猛之中留有余力 威力更強 掌力更厚

最後又到了郭靖手中,到達「神雕」年代時,郭靖的掌法另生 至剛生至柔 至柔騁至剛 的「九陰境界」。

降龍掌 到了「神雕」年代之時,混 剛柔 之功, 至剛生至柔 至柔騁至剛 剛柔相濟 混而為一 密不可分 忽強忽弱 忽吞忽吐 。(實中有虛)

再往後,耶律齊不得武功要領,掌法中規中矩,難以將 降龍掌 有所突破,直至倚天時期, 降龍掌 擁有者史火龍,習練武功走火入魔,只練得十二掌,卻有所癱瘓。

綜上所述,郭靖身具有【九陰真經】以及 降龍十八掌 空明拳 三大絕學,其次便是 左右互搏 之術,其武功實力,還是以「九陰境界」為主,蓋因 九陰絕學含天下武功之要旨。

九陰總綱中所載的內功 至陰至柔 能相容於天下各門各派的武學之中 混而為一 密不可分 再難析出武功原貌

接下來,再看張無忌。

談及張無忌的武功——內功以【九陽真經】為主,外功以「乾坤大挪移」為絕學。

談及【九陽真經】,不難想到,王重陽與鬥酒僧拼酒的趣事,這裏就有了一個疑點,全真教的重陽真人怎麽會輸給鬥酒僧,又為何將【九陰真經】轉手贈予鬥酒僧一觀?

重陽真人臨別之際,對我師言道:‘近來我 舊疾 又發,料想不久人世,歐陽鋒雖然了得,好在先天功已有傳人,再加上皇爺的一陽指神功,世上已有克制他之人,就不怕他橫行作怪了。一陽指是大理不傳之秘,多承指點,貧道得見大道,欣喜無已,但絕不傳人。’

從以上原文得知,王重陽逝世前,舊疾復發,他到底怎麽產生了舊疾呢?

看完「射雕」,再看「神雕」便知。

小龍女臉色異樣,定神片刻,才嘆了口氣道:「原來祖師婆婆死後,王重陽又來過古墓。」楊過道:「他來幹麽?」小龍女道:「他來吊祭祖師婆婆。他見到石室頂上祖師婆婆留下的玉女心經,竟把全真派所有的武功盡數破去。他便在這石棺的蓋底留字說道,咱們祖師婆婆所破去的,不過是全真派的粗淺武功而已,但較之最上乘的全真功夫,玉女心經又何足道哉?」
……
室中也無特異之處,兩人不約而同的擡頭仰望,但見室頂密密麻麻的寫滿了字跡符號,最右處寫著四個大字:「九陰真經」。

顯然王重陽也並非射雕中,郭靖口中那等深明大義之人,其實私下也習練了【九陰真經】,在古墓派中,見到林朝英將全真教的所有武功盡數破去後,心生難堪,他甚至還在另一處石棺上,留下了部份「九陰真經」精義。

他牢牢記住師兄王重陽的遺訓,決不敢修習經中所載武功,哪知為了教導郭靖,每日裏念誦解釋,不知不覺地已把經文深印腦中。睡夢之間,竟然意與神會,奇功自成,這時把拳腳施展出來,無不與經中所載的拳理法門相合。他武功深湛,武學的悟心又極高,兼之【九陰真經】中所載純是道家之學,與他畢生所學原本一理相通,他不想學武功,武功卻自行撲上身來。

這門【九陰真經】當是邪門的緊,只要閱讀記下之後,睡夢之間,意與神會,奇功自成。

【九陰真經】中的 至陰至柔 至剛至堅 都可馳騁,更別說全真教本來的 柔功 了。

王重陽想來是閱讀了這門【九陰真經】後,他一生所創得【先天功】等道家功法,難忘其項背,滿腦子都是「九陰境界」中「以虛勝實」等要義,習練原本的武功都有所阻滯,甚至產生了舊疾。

於是乎,這就有了,王重陽順手將【九陰真經】轉贈給鬥酒僧,同時也是想看少林這位高僧,又將怎麽應對【九陰真經】 至陰至柔 的內家心經,畢竟少林武功中不乏 至剛至堅 的武學。

這日午後,將四卷經書從頭至尾翻閱一遍,揭過最後一頁,見到真經作者自述寫真經的經過。他不說自己姓名出身,只說一生為儒為道為僧,無所適從,某日在嵩山鬥酒勝了全真教創派祖師王重陽,得以借觀【九陰真經】,雖深佩真經中所載武功精微奧妙,但一味崇揚「老子之學」,只重以柔克剛、以陰勝陽,尚不及陰陽互濟之妙,於是在四卷梵文【楞伽經】的行縫之中,以中文寫下了自己所創的「九陽真經」,自覺比之一味純陰的【九陰真經】,更有陰陽調和、剛柔互濟的中和之道。

既然九陰最高境界是至剛生至柔 那麽九陽最高境界便是至柔生至剛

正因為 九陽 中暗含 至柔生至剛 ,也才有了張君寶隨之衍生的 太極拳 ,才能做到 以慢打快 以柔克剛 後發制人 以靜制動

【九陰真經】講究 陰柔 ;【九陽真經】講究 陽柔

說到這裏,估計就有人要問,為什麽【九陽真經】不是 陽剛 ,那是因為 純陽至剛 的只能是外功,這也是「降龍十八掌」被稱為外功的原因。

洪七公怒道:「老叫化最愛的就是吃喝,老毒物偏生瞧準了來折磨人。我一生只練 外功 ,抵禦酒菜的定力可就差了點兒。靖兒,咱們下去打他個落花流水再上來,好不好?」

而【九陽真經】其實是鬥酒僧為了防止功力 至陰至柔 ,根據少林武功臨時做的改變,又因為其中暗含道家至理,不好意思拿出來給人看,這才將其藏於【楞伽經】中,沒想到被覺遠大師無意練去。

因緣際會,【九陽真經】又被張無忌所得,成為張無忌所掌握的第一門武功絕學,就因為神功中 陽柔 奧妙,「天下內功難逾九陽之蕃籬」。

總算講完了【九陰真經】與【九陽真經】之間的一點淵源。

再說「乾坤大挪移」神功。

「乾坤大挪移」是明教歷代相傳一門最厲害的武功,其根本道理也並不如何奧妙,只不過先求激發自身潛力,然後牽引挪移敵勁,說起來也只「四兩撥千斤」而已,但真要做到,那可難了,其中變化神奇,匪夷所思。
……
當年陽教主看得起我,曾傳過我一些這神功的粗淺入門功夫。我練了十多年,也只練到第二層而已。再練下去,便即全身真氣如欲破腦而出,無論如何,總沒法克制。陽教主能於瞬息間變臉三次,那是練到第四層了。他曾說,本教歷代眾位教主之中,以第八代鐘教主武功最高,據說能將乾坤大挪移神功練到第五層,但便在練成的當天,走火入魔身亡。自此之後,從未有人練到過第四層。
……
乾坤大挪移神功的主旨,乃在顛倒一剛一柔、一陰一陽的乾坤二氣,臉上現出青色紅色,便是體內血液沈降、真氣變換之象。據說練至第六層時,全身都能忽紅忽青,但到第七層時,陰陽二氣轉換於不知不覺之間,外形上便全無表征了。

「乾坤大挪移」其實是透過外功來激發自身的潛力(內力),進而輾轉騰挪敵方勁力。所以通篇既像描述內功,又像描述外功,本意則用於 顛倒一剛一柔 一陰一陽 乾坤二氣

從前文我們可知,外功也能練內力,尤其是洪七公 純陽至剛 的「降龍十八掌」,練得便是 純陽內力

因此,「乾坤大挪移」透過外功來激發自身內力,也就見怪不怪了,這門武功前提是自身內力強大。

恰巧【九陽真經】講究 至柔生至剛 。如果這個不屬於原因的話,就參照「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就因為 真氣充足 ,透過外功來激發潛能時,真氣才不會破腦而出,與其說是以 乾坤二氣 顛倒陰陽與剛柔 ,不如說是以 真氣 顛倒陰陽和剛柔

這乾坤大挪移心法,實則是運勁使力一項極巧妙法門,根本之理在於發揮每人本身所蓄之潛力。每人體內潛力原極龐大,只平時使不出來,每逢火災等緊急關頭,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弱者往往能負千斤。張無忌練就九陽神功後,本身所蓄力道當世已無人能及,只以未得高人指點,未學高明武功,使不出來。這時學到乾坤大挪移心法,體內潛力便如山洪蓄谷後,得知如何引入宣泄通道,一開閘即沛然莫之能禦。練九陽神功是積蓄山洪,此事甚難;而乾坤大挪移則是鑿開宣泄的通道,知法即成。

這門心法所以難練難成,所以稍一不慎便致走火入魔,全因運勁的法門復雜巧妙無比,而練功者卻無雄渾的內力與之相輔,正如要一個八九歲的小孩去揮舞百斤重的鏈子錘,錘法越是精微奧妙,鐵錘飛舞控縱愈難,越會將自己打得頭破血流,腦漿迸裂。但若揮錘者是個大力士,那便得其所哉了。以往練這心法之人,只因內力有限,勉強修習,變成心有余而力不足。

昔日明教各教主也都明白這其中關鍵所在,但既得身任教主,自皆是堅毅不拔、決不服輸之士,服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之言,於是孜孜兀兀,竭力修習,殊不知人力有時而窮,一心想要「人定勝天」,結果往往飲恨而終。張無忌所以能在半日間練成,而許多聰明才智、武學修為遠勝於他之人,竭數十年苦修而不能練成者,其間的分別,便在於一則內力有余,一則內力不足而已。也是他機緣巧合,先練成九陽神功,再練乾坤大挪移,便順理成章,倘若倒了轉來,這乾坤大挪移便第一層功夫也難練成了。

最強的內功是使得內力遊走於全身上下所有的經絡中,最強的外功便是以全身上下所有經絡穴位來用勁發力。

很顯然,「乾坤大挪移」中所講述的潛力,便是指用全身所有經絡穴位施勁發力,進而 騰挪 敵人攻來 勁力 ,所以說「乾坤大挪移」是最強外功也不為過。

就因為「乾坤大挪移」以全身 剛勁 真氣護體 來貫穿遊走全身經絡,導致了天下任意武學經絡的 運勁法門 在張無忌眼裏毫無秘密。

只要碰其招式,就可以學其精妙之處。

綜上所述,金庸老爺子於1999年的采訪時,說出「很大可能是張無忌,集各家之所長,比較全面。」只不過是謙虛的發言罷了,因為他也不想得罪各種讀者啊!

見到評論區總有一個小夥伴闡述自己的疑問。

那麽我再講一講,【九陰真經】的最高境界為什麽是 至剛生至柔 ,【九陽真經】的最高境界又為什麽是 至柔生至剛

那【九陰真經】中所載原是天下武學的要旨,不論內家外家、拳法劍術,諸般最根基的法門訣竅,都包含在真經的上卷之內。

道家武功本來以陰柔為主,九陰極盛,乃成為災。黃裳所以名之為【九陰真經】,原有陰陽不調,即成為災之意。這【九陰真經】的總旨闡述陰陽互濟、陰陽調和的至理,糾正道家但重陰柔的缺失,比之真經中所載的功夫更深了一層。

道家武功本來以陰柔為主, 九陰極盛 乃成為災

根據「陽為氣、陰為形」的理念來講,這句話講的什麽意思呢?

「射雕」年代期,(黃裳尚在世),道家的武功是以形體(外功)來練柔功,所謂的陰柔便是以柔拳、柔劍等武學,來練武功。

為什麽說 九陰極盛 乃成為災

從前文可知, 九陰 實為奇經八脈中兩路脈絡(陰維、陰蹺),十二正經中六路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以及形體之陰。

道家以柔拳絕學來練武功,導致外功的柔勁順應經絡遊遍全身,在沒有任意內功護體的情況下,會怎麽樣呢?

那老僧又道:「本寺之中,自然也有人佛法修為不足,卻要強自多學上乘武功的,但練將下去,若非走火入魔,便是內傷難愈。本寺玄澄大師一身超凡絕俗的武學修為,先輩高僧均許為本寺二百年來武功第一。但他在一夜之間,突然筋脈俱斷,成為廢人,那便是為此了。」

看了【射雕英雄傳】,再反觀【天龍八部】,是不是有種恍然大明白的感覺?

掃地僧以 佛法修為 代指純陽功力,其含義就是光練武學修為,不練體內的內功,最後的結果,就是筋脈俱斷,成為廢人。

所以【九陰真經】講了個什麽呢?

書中最常見【道德經】的一句話,「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余。」奠定了道家學說的根基,這番話從經典的借鑒,自然是有所代指——

損有余而補不足 指(陰柔之法有不足之處)常練能損傷身體,所以要補齊不足之法。

是故虛勝實 不足勝有余 。指道家武功,講究虛質來勝實質,不足之處就是(陰柔勁氣)勝於身體。

這才有了 九陰極盛 乃成為災

所以要 陰陽互濟 陰陽調和 。要怎麽調和呢?補齊道家中缺失的 ——內功。

郭靖見第二頁中有一句是「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周伯通教過的,又有一句是「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那個「騁」字不識得,將周伯通所教背熟了的句子湊上去,跟下面識得的「天下之至堅」五字也都合適。

接下來是【道德經】中的 弱之勝強 柔之勝剛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指代(但凡道家武功)講究以弱勝強,以柔來勝於剛,普天之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道家內)沒有人能夠實行。(那是因為道家武功本以陰柔為主,不懂陽剛)。

要想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就要補充剛功,所以【九陰真經】收錄有「易筋鍛骨章」、「摧堅神爪」、「大伏魔拳」等外家剛功,來鍛煉身體。

(周伯通)想到得意之處,順手揮出,喀喇一聲,打折了路旁一株小樹,驀地驚覺:「怎麽我功力精進如此?這可與雙手互搏的功夫無關。」手扶花樹,呆呆想了一陣,兩手連揮,喀喀喀喀,一連打斷了七八株樹,不由得心中大震:「這是【九陰真經】中的功夫啊,我……我……我幾時練過了?」霎時間只驚得全身冷汗,連叫:「有鬼,有鬼!」

要知道周伯通的拳術以「空明拳」為主,而「空明拳是天下至柔的功夫」,看到這裏,你不會以為是 至柔生剛 吧?

其實這是【九陰真經】中鍛煉身體的內功之法,要求習武者不僅要有至柔的武功,還應當具有剛猛的武功。

書中也是借周伯通之口,來講述自己的 剛功 來源於【九陰真經】。

(周伯通)他牢牢記住師兄王重陽的遺訓,決不敢修習經中所載武功,哪知為了教導郭靖,每日裏念誦解釋,不知不覺地已把經文深印腦中。睡夢之間,竟然意與神會,奇功自成,這時把拳腳施展出來,無不與經中所載的拳理法門相合。他武功深湛,武學的悟心又極高,兼之【九陰真經】中所載純是道家之學,與他畢生所學原本一理相通,他不想學武功,武功卻自行撲上身來。

再看其余五絕,哪個有逃離【九陰真經】的厄運?

黃藥師翻動手中真經下卷的默文,聽郭靖所背果真一字不錯,默本中有幾句缺了幾字,或為血漬、水漬、汗漬塗汙,或為泥沙磨損,當是為陳玄風、梅超風盜去後在練功困境中弄損,郭靖也毫無阻滯地背誦下去,文理通順,上下連貫,有些地方引述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雖有缺字缺文,郭靖背誦時全部補足,黃藥師曾經讀過,也知不錯,心中一凜,不覺出了一身冷汗:「難道我那故世的娘子當真顯靈,在陰世間把經文想了出來,傳了給這少年?」只聽郭靖猶在流水般背將下去,連最後那段纏夾不清的古怪文字也十分流暢地順口全背了出來,終於全部背完。
……
洪七公默默聽著,說道:「夠啦,可惜不成!」黃蓉問道:「怎麽?」洪七公道:「這經中說道,若受了內傷,震壞經脈,或丹田氣海受損,或內息走岔,種種內功上的損傷,均可依此法治療,即使難復舊狀,也必大有改善。我給毒蛇咬了,那是外傷中毒,倒也罷了。最厲害的是受了老毒物蛤蟆功的一掌,經脈給他打得散亂。」黃蓉喜道:「師父,好啊!【九陰真經】中的法子,剛好對癥。」
……
洪七公道:「老毒物何等眼力,豈能讓咱們長此欺瞞?不過世事難料,眼下空擔心也是白饒。我說,靖兒所念的經文之中,有一章叫什麽【易筋鍛骨】的,聽來倒很有意思,左右無事,咱們這就練練。」
……
郭靖一怔,這兩句話他是會背的,當下依次背了下去,說道:「斯熱確虛,哈虎文缽英……」當日周伯通教他背誦【九陰真經】,最後一篇全是這些古怪說話,郭靖不明其意,可是心中囫圇吞棗地記得滾瓜爛熟,這時便順口接了下去。
一燈與那天竺僧人聽他居然會說梵語,都是一驚,又聽他所說的卻是一篇習練上乘內功的秘訣,更是詫異。一燈問起原委,郭靖照實說了。
……
(一燈)當下要郭靖將經文梵語一句句地緩緩背誦,他將之譯成漢語,寫在紙上,授了郭靖、黃蓉二人。道家武功本來以陰柔為主,九陰極盛,乃成為災。黃裳所以名之為【九陰真經】,原有陰陽不調,即成為災之意。這【九陰真經】的總旨闡述陰陽互濟、陰陽調和的至理,糾正道家但重陰柔的缺失,比之真經中所載的功夫更深了一層。
……
歐陽鋒那老賊逼我教他【九陰真經】,你那篇經文本就寫得顛三倒四,我再給他胡亂一解,他信以為真,已苦練了幾個月。我說這上乘功夫要顛倒來練,他果真頭下腳上地練功,強自運氣叫周身經脈逆行。這廝本領也當真不小,已把陰維、陽維、陰蹺、陽蹺四脈練得順逆自如。若他全身經脈都逆行起來,不知會怎生模樣?」說著格格而笑。郭靖也笑道:「難怪我見他顛倒行路,這功夫可不易練。

前文也有王重陽「九陰」宿命的例子。

不會吧!不會有人會認為這門武功,自己不想練,就練不成的吧!

所以,一切所謂的 至柔生剛 至剛生柔 至剛生至柔 ——這些武功境界其實都源於【九陰真經】。

因為一旦要分析五絕,實際上,讀者就相當於拿這門【九陰真經】來耍流氓。

但凡高深武學,一經涉足,各種各樣武功就會自行演變於其中。

我這‘天山折梅手’是永遠學不全的,將來你內功越高,見識越多,天下任何招數武功,都能自行化在這六路折梅手之中。好在你已學會了口訣,以後學到什麽程度,全憑你自己了。

同樣的道理,【九陰真經】中的內功理念也是十分高明,天下任何武功招數,都能自行衍化進內功之中。

洪七公隨即明白,他二人所使的九陰真經內功,雖有正練、逆練之分,但均依於 【易經】的至理:「物極必反」。老陰升至盡頭即轉而為少陽,老陽升至頂點便轉為少陰。他二人將真經功夫發揮得淋漓盡致,洪七公正練功夫漸轉為逆,而歐陽鋒逆練的功夫到後來漸轉為正。

總有人以「老陰升至盡頭即轉而為少陽,老陽升至頂點便轉為少陰。」,來解釋為至柔生剛,至剛生柔。

實際上【易經】中的這句話,在金書中有所指代。

長年鍛煉外功到盡頭就會轉變而成為少量的內功(正練九陰,洪七公)

長年習練內功累積到頂點時便轉變成少量的外功(逆練九陰,歐陽鋒)

究竟有沒有至剛生柔,至柔生剛,我不知道。

而這句話的資訊只是在論述 剛中有柔 柔中有剛

【九陰真經】講究剛柔並濟,不能單練剛功和柔功,練了「九陰」,就相當於把剛功、柔功所混合起來,以外功為基底,練上乘內功。

在【九陰真經】中外功表現最強為 至剛 ,內功表現最強為 至柔 ,由於要以「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表現出來,其實就是 至剛生至柔

將【九陰真經】講述完畢後,再來看看【九陽真經】為何是 至柔生至剛

【九陽真經】講了個什麽呢?

郭襄睡到半夜,忽聽得覺遠喃哺自語,似在念經,當即從矇昽中醒來,只聽他念道:「……彼之力方礙我之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裏。兩手支撐,一氣貫穿。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郭襄心中一凜:「他念的並不是什麽‘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佛經啊。什麽左重左虛、右重右虛,倒似是武學拳經。」

「彼之力方礙我之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裏。兩手支撐,一氣貫穿。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

借郭襄之口,懂武功的人,只覺得這一段像是武學拳經。

實際上這段文字也摘錄自【李亦畬拳論】,我們知道,金庸老爺子最擅長指代了,尤其是他的摘錄也並不全,左摘一句,右摘一句,拼湊起來,就會有新的意思。

那這段借拳理講述了什麽呢?來一句句解讀。

彼之力方礙我之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裏。 這句話根據【九陽真經】重內功真氣來解釋:他人的外功勁力對我而言,如同皮毛一般,沒有任何阻礙;不知我的(內功)之意已經深入到骨髓裏密不可分。

兩手支撐,一氣貫穿。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 還是透過【九陽真經】註重內功來解釋,將兩手用於支撐,(呼吸吐納)以真氣來貫穿全身。左臂重則虛於鍛煉左手,而右手的去勢已經足夠了;右臂重則虛於鍛煉右手,而左手的去勢已經足夠了。

這一節,表面像是在寫拳招拳理,實際講究內功不因外功而失去左右平衡。

只聽他頓了一頓,又念道:「……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其病於腰腿求之……」郭襄聽到「其病於腰腿求之」這句話,心下更無疑惑,知他念的正是武學要旨,暗想:「這位大和尚全然不會武功,唯讀書成癡,凡書中所載,無不視為天經地義。

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其病於腰腿求之 。則是講述,內力真氣如同車輪一樣,存在在身體裏各處,必須要面面俱到,隨車輪一般圓潤,若是有一處不圓潤(*孟鶴堂:就盤它),身體哪方面便氣機散亂,這種病癥多見於腰部和腿部氣力不夠。

她想到此處,生怕岔亂了覺遠的神思,悄悄坐起,傾聽經文,暗自記憶,自忖:「倘若他念的真是【九陽真經】,奧妙精微,自非片刻之間能解。我且記著,明兒再請他指教不遲。」只聽他念道:「……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發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工彌久而技彌精……」

這部份又摘錄自【打手要言】,讀金老爺子的書,真有種博古通今的感覺。以下皆以【九陽真經】註重內功來解釋書中的含義。

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從人。

(修煉內功)首先要以心法驅動身體,與他人習練武學不如以自己來練(內功),練至後來身體自然就能跟隨心念而動,任由自己練出內功再延續到和他人切磋。

由己則滯,從人則活。

(習練內功)由於獨自一人練而進境緩慢,跟從他人切磋武功則越顯靈活。

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發無差。

當和他人切磋武功時,便知他人手上的(武功)就有的一定的分寸感,稱量對方外功勁力的大小和強弱,能做到分厘之間沒有錯誤;權衡他人功力所能襲來的距離長短,也能精確到分毫不差。

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工彌久而技彌精。

(跟他人比武時)無論前進多少還是後退幾步,都能夠處處切合對手的武功,進行防禦,功夫修煉的越久,這項技能也就越顯精純。

所以【九陽真經】講究後發制人,也就有了郭襄這樣言語。

郭襄聽到這裏,不自禁地搖頭,心中說道:「不對不對。爹爹和媽媽常說,臨敵之際,須當制人而不可受制於人。這大和尚可說錯了。」只聽覺遠又念道:「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已動。勁似寬而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已動。勁似寬而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對方不動,自己便不動,對方微有行動,我方已經動了。運使功夫盡量寬大將對方的勁力給包容進去,但不能因此松弛,敵人將要施展武功時,自己也不要放開內力,即使對方的勁力斷開,自己的內力也不要斷開。

此處講究【九陽真經】的反震原理。

又聽覺遠念道:「陰到極盛,便漸轉衰,少陽暗生,陰漸衰而陽漸盛,陰陽互補,互生互濟,少陽生於老陰,少陰生於老陽。凡事不可極,極則變易,由重轉輕,由輕轉重……」郭襄忽有所悟:「我一拳擊出,到後來拳力已盡,再要加一分一厘也決不可得。照覺遠大師所說,倒似拳力已盡之後,忽然又能生了出來,而且越生越強,這倒奇了。他內功如此了得,難道竟是從這道理中生出來的?」

陰到極盛,便漸轉衰,少陽暗生,陰漸衰而陽漸盛,陰陽互補,互生互濟,少陽生於老陰,少陰生於老陽。

外功練到極其強大,便會漸漸轉而變弱,那是由於經絡中有少量內勁悄然滋生,隨著外功的漸漸變弱而越來越依靠強大的內功,外功和內功兩者互相滋補,那是因為內外互相衍生,互相交濟,少量的內功滋生於長年習練外功,少量的外功滋生於長年習練內功。

凡事不可極,極則變易,由重轉輕,由輕轉重。

修煉任何武功不可講究極端,過於極端則會憑空生出各種變數,就像失去平衡一樣,該重的轉變成輕的,該輕的轉變成重的。

從這句話,倒是想起來影視劇中的歐陽鋒,逆練九陰,練得頭重腳輕,最後變成用頭著地來走路,倒也蠻符合原著的意思。

這也是為何,【九陰真經】、【九陽真經】都講究陰陽互濟,各相調和,只不過兩者調和之處大相徑庭罷了。

PS:不想繼續轉譯原文了,內容太多。

總之【九陽真經】以內功為主,從而做到 至柔生至剛 。即「一拳一腳都有莫大威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