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現象看本質。
冬季跑步保暖技巧的重點保暖部位+三層穿衣法——
重點保暖部位:頭部、手、腳
作為恒溫動物,人維持體溫透過兩種方式,
1.自主性生理性體溫調節
在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控制下,機體受內、外環境溫度刺激,透過一系列生理反應,調節機體的產熱和散熱,使體溫保持相對恒定的體溫調節方式;
2.行為性體溫調節
透過不同的姿勢和動作行為的改變,達到調節體溫的目的。運動就屬於這種。
運動中的散熱(行為性體溫調節)主要透過皮膚和呼吸、以蒸發的形式釋放熱量。頭部、手部和足部都是蒸發散熱的大戶。
頭部皮膚本身偏薄,作為大腦神經中樞的集合,頭部血管粗、毛囊/毛發豐富,是身體最重要的散熱部位。
春秋季節,人體熱量約1/3透過頭部散熱;而到了0-5℃的冬季,這個散熱比例升高為50%;到了-10℃,比例繼續提升到75%。
因此「寒從腳下起,熱從頭上散」從生理散熱的角度來說,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所以冬季跑步時,頭部的保暖和保持排汗透氣性是很重要的。因而最好佩戴吸汗且速幹面料的帽子,頭部的位置不僅只是頭頂,耳朵、脖子、臉頰都可以使用護耳/魔術頭巾/運動口罩/運動圍脖等保證溫度。
跑步手套不宜太厚——騎行/摩托等使用的手套雖然保暖,但在透氣性上有所欠缺,很容易在出汗後捂(濕)氣,降溫凝結後產生冷感。所以單層的編織材料+薄絨材質手套會更適合跑步。
手套的長度應能包裹住整個手腕區域,避免手腕關節暴露在空氣中。
冬季穿著的跑步襪同樣盡量選擇中長款,長度至少達到腳踝以上。相比春夏季,冬天的跑步襪可以選擇偏厚面料,含有羊毛等材質的襪子價格昂貴,不過其透氣性、尤其是在濕透情況下依然可以提供較好的保暖效果,依然是非常值得推薦的單品。
當體感溫度低於-5℃,頭部、耳朵、手、腳踝等部位都不要直接暴露冷空氣中,也減少運動持續的時長(≤40分鐘)。
冬季跑步三層穿衣法
冬季跑步穿衣的第一原則, 排汗透氣性>保暖性
跑步時人在勻速的產生熱量,這些熱量、即汗液蒸發排出後遇冷,就會凝結成水珠,吸附在服裝上,體感便感覺到冷意。氣溫極端點的情況,汗液遇冷甚至會凝結成冰——所以冬季跑步的首要任務,是盡量快速的排出汗液濕氣,而後再實作保暖和防風。
戶外穿衣有經典的「三層穿衣法」,基礎層、保暖層、保護層。這種穿衣原則同樣適用於冬季跑步,並衍生出跑步的「三層穿衣法」。
也被稱為貼身層/速幹排汗層,直接與皮膚接觸,要求有出色的吸濕能力,並能快速排出汗液。
貼身層可以是專業的運動長袖/短袖,也可以是功能性的運動內衣,有些貼身層上還會有加絨,增加保暖性。
運動穿衣的貼身層一定有很好的排汗能力,確保在勻速且大量出汗的跑步時,汗液蒸汽能盡快離開體表。
與戶外的保暖層不同,跑步的保暖層並不要求避免熱量流失,而是追求動態的平衡,即產生的過多熱量能散發,又保留足夠的熱量避免身體失溫。
因而跑步的中間保暖層往往面料有一定透氣性,編織密度較低,領口部位設計有拉鏈。當溫度高於-5℃時,也可多穿一件排汗透氣長袖/短袖,作為保暖層。
很多人口中的「沖鋒衣」(Hard Shell)就是戶外保護層的代表,不過跑步的最外層與戶外沖鋒衣依然存在較大的差別。
防風防(潑)水之余,跑步的隔離保護層對透氣性依然有較高的要求,但對面料的防剮蹭/堅韌度要求較低,保護層也需要有一定的靈活性,以便不影響動作。
冬季跑步的最外層往往還會有明顯的反光條,來提高安全性。
冬季跑步的「三層穿衣法」並非一成不變,每個人對溫度的感知都很不同,舉幾個溫度下的例子供參考:
三層穿衣法,並佩戴運動圍脖/運動頭巾、運動帽、護耳、手套,盡可能減少暴露在空氣中的皮膚面積,將運動時間控制在90分鐘以內。
此時睫毛、頭發等部位很可能因為低溫冷凍結冰,跑完可用溫水擦拭柔和處理。
盡量保證在室外維持運動狀態(身體持續規律產生熱量),將冷身和拉伸動作放在室內進行;
三層穿衣法、或選擇加絨/較厚的貼身層+隔離保護層。運動帽、手套等同樣是必要的裝備,盡可能減少暴露在空氣中的皮膚面積;
貼身排汗層+隔離保護層。比如速幹長袖與皮膚風衣的搭配,如感覺寒冷,可以在中間再穿一件短袖/背心;
速幹長袖之外可以再套一件短袖/背心,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頭部和手部作為散熱大戶,戴帽戴手套能讓體感舒服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