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AlphaGo和柯潔的人機大戰為大家奉獻了高質素的圍棋對局,可以說是全人類的一件盛事。對AlphaGo,高曉松給出了評價是「缺乏美感」、「不會打劫」。這種傳言在上次人機大戰已經不攻自破,高老師這個圍棋愛好者當得不夠格啊。
對於這種強行批判一番的說法,有個高票答案寫得很好: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6043 0475/answer/177874579
以前我有一個朋友,談論什麽都談論得頭頭是道,我非常驚奇,他為什麽幾乎無所不知?為什麽可以無所不評? 直到有一天他告訴我說:"評論有什麽難的?你要評論什麽東西,一定先說他的不好,這樣才能襯托你的高明,拿吉他指彈來說,彈得快技巧豐富的,你就說他節奏不夠穩定或者說他囿於技巧之中,太過旖旎,彈得慢的,你就說他技巧吸收不夠充分。 評論書籍,如果是文學小說的話,你就說,文字雖好但是未免落入俗套,如果是學術著作,你就說裏面的內容雖然旁征博引,但未必經得起推敲。 評論畫作,那就更簡單了,你可以把別人覺得不好看的說是充滿神來之筆的靈感,把別人覺得好看的說他用色未免略微庸俗。記住,不管評論什麽東西,都略略綴上一些不足,這樣才能顯得你無所不知又十分高明。" "那如果當真是神之一手,舉世無雙呢?" 他沈吟半晌。 "那,就說他缺乏美感。"看起來好像不可理喻,但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好像還真的吃這一套。
---
「你要評論什麽東西,一定先說他的不好,這樣才能襯托你的高明」。當一個人對事物持批評的態度時,我們真的會認為他更高明嗎?
心理學家也很關註這一問題。如果把其他因素統統排除,我們仍然認為批評者要比贊揚者更加高明,就表明這一現象的確存在。
為此研究者設計了一個實驗:
撰寫了對一本虛構小說的兩篇書評,一篇大加贊賞,另一篇則是大加抨擊。被試需要在閱讀兩篇書評後,對書評的作者進行評價。
我們假設這本小說是由非著名小說家郭小五寫的【小時Die】好了。
負面書評是這樣的:
小明說:作為一本境界持續走低的小說,郭小五的【小時Die】是我這些年看過的最失敗的小說之一。角色並不有趣,沒有激情,故事的進展毫無緣由、毫無邏輯,根本不考慮時間順序。整本書好像是隨機敲出來的。正面的書評這樣的:
小剛說:郭小五用他的第一部小說躋身重量級青年作家行列。【小時Die】是一部註定產生巨大影響的中篇小說。它探討了那些最基礎的東西:生活,愛,和死亡。而在這本書的每一頁上,都能感受到飽含深情的傑出寫作。*在真正的實驗中,書名和作者沒有任何傾向性。本文為了閱讀效果進行了改動。
這兩則書評都被刊登在【星期日時報】上(很顯然,這也是一個虛構的報紙)。
被試需要在認真閱讀兩篇書評之後,從文學素養、聰明程度、作為編輯的能力、友好度、事業上的成就、自信程度、公平度、人格魅力8個方面對書評的作者進行打分,並判斷哪則評價更準確,更可能被他們的上司重視。
書是虛構的,被試不存在「先入為主」的問題;兩篇書評雖然冠以小明和小剛的名字,但其實是由同一人寫就,水平應該不會有太大差異。因此,被試對「小明」和「小剛」的印象的差別,完全取決於作者對小說的態度是贊揚還是批判。
結果印證了研究者的猜想:
負面書評的作者小明被認為更加聰明、更有能力,同時也更不近人情、不夠公平,相比之下,正面書評的作者小剛則顯得更富有人格魅力,也更加友好。除此之外,被試普遍認為負面書評更加準確,並更有可能受到上司的重視(盡管他們連書都沒看過)。
這個結果證實了,「批判者」更容易被認為更加聰明並不近人情。
不過,如果我就此打住,這個實驗就有些意猶未盡。
- 雖然兩篇書評是同一人寫的,但說不定是負面書評寫得更好呢?
- 如果文章中的其他部份不動,只把表揚換成批評,批評換成表揚,又會發生什麽呢?
對於第一個問題,研究者組織了「評審團」對文章做出評價,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大家普遍認為是正面書評寫得比較出色。
但是處女座的心理學家哪肯罷休,這才有了第二個問題。他們要把兩篇文章黑白顛倒,再讓大家選選看。
把表揚換成批評,批評換成表揚之後,每篇文章都有了兩個版本。
小明版:
小明說:作為一本境界持續 走低 / 拔高 的小說,郭小五的【小時Die】是我這些年看過的 最失敗 / 最成功 的小說之一。角色 並不有趣 / 很有趣 , 沒有激情 / 富有激情 ,故事的進展 毫無緣由 / 理由充分 、 毫無邏輯 / 邏輯自洽 , 不考慮 / 考慮了 時間順序。整本書好像是 隨機敲出來的 / 渾然天成的 。小剛版:
小剛說:郭小五用他的第一部小說躋身 重量級 / 無名 青年作家行列。【小時Die】是一部註定 產生巨大影響的 / 微不足道的 中篇小說。它探討了那些最基礎的東西:生活,愛,和死亡。而在這本書的每一頁上,都能感受到 飽含深情 / 空洞乏味 的 傑出寫作 / 無病呻吟 。是不是有一種辯論雙方互換辯題,依然說得頭頭是道的感覺?
這次的被試分為了兩批:一批看的是「小明表揚 + 小剛批評」版,另一批看的是「小明批評 + 小剛表揚」版。同樣地,他們也要對書評作者給出評價。在這次的評價體系中,多了寫作能力和開放性兩項。
就像兩場相同辯題的辯論賽,不同的只是誰當正方,誰當反方。在這場唇槍舌劍中,誰又能笑到最後呢?
實驗結果表明,在排除了所有外部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大家只在乎誰當反方。無論負面書評的作者是誰,都被認為更加聰明、更能幹、更有文學素養,並更不公平、思維不開放、不近人情,也更缺少人格魅力。
既然實驗已經雄辯地證實了這一現象,那麽有的好奇寶寶就要問了:這是為什麽呢?
原因在於,我們傾向於認為能夠解決高級問題的人,也能解決低階問題。這種思維並不百分百精準,比如我們常常驚訝於「大學教授連三角函數都不會」,即使人家根本不研究這個。
而對他人智力進行判斷時,我們就會認為,如果一個人可以挑出某件事的毛病來,那他至少知道該怎麽做,沒準還能做得更好。放在高曉松身上,當他說AlphaGo「沒有美感」時(他的聽眾也多半不了解AlphaGo到底是什麽),你會覺得他至少能判斷什麽棋是有美感的,也就顯出了他的高明。
而贊揚者會被認為更善解人意,也就可以理解了:當某人對一件顯然不是很好的東西給出較高的評價,那他一定很暖吧。
當下,這一效應被有意無意地廣泛使用,所以你可以看到各種吐槽毒舌,各種指點江山,哪怕吹毛求疵,也要搶占智商高地。有一句話就是專門為這些人準備的:
「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參考文獻:
Amabile, T. M. (1983). Brilliant but cruel: Perceptions of negative evaluato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 19 (2), 14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