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路車運動的風險主要在於速度和防護的不匹配。
同為長距離耐力運動,馬拉松和公路車比賽就不一樣。雖然馬拉松訓練和比賽中猝死事件總會出現,但大家都預設這是跑者自身的問題。但公路單車的訓練和比賽中出事大多是群體事故。一個騎手因技術、路況、車況出事故時,一個集團內後面的車手為了蹭風,彼此之間的距離太近了,往往躲不開,彼此磕碰相撞,造成一片混亂。
公路車的頂級運動員巡航時速能達到40-50公裏,沖刺時能到時速70公裏,這和機動車的速度是一個級別的。但同樣相比摩托車手的防護裝備,單車手只有單薄的頭盔、防風眼鏡和半指手套……
二、公路單車安全性方面的改進
現在的主流公路車都轉向碟剎了。相比圈剎,碟剎的穩定性好了很多,對雨水也不是很敏感。碟剎也解鎖了對胎寬的限制。
現在公路車大多配備25寬及以上的輪胎,甚至不少比賽中都會用到28的,對路況的適應能力的確提升不少。以前那種18-20的窄胎已經很少見到了。如果是瓜車,一寸半以上的寬胎在非硬質鋪裝路面上也有極好的的透過能力。
碳纖維材質在車架和輪圈上的廣泛套用,其實也進一步提高了公路車的安全性。這個話題可以深入去談,這裏就不展開了。
三、公路車通勤的一點想法
在通勤中,公路車也不是最佳選擇,尤其是破風車。公路車的騎行姿態都趴得很低,想要靈活控制車把、觀察路況的話,其實對身體素質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穩定的核心和較好的柔韌度。我剛開始騎公路車時就很難把腰壓下去,頭又擡不起來,騎行的時候當然是各種別扭了。這種條件下還要在城市道路上和助動車機動車並列,的確談不上安全。不過我堅持了兩三個月以後,在控車這個部份應該算是過關了。
接下來還要註意路面的濕滑和坑窪,註意違章行駛/停放的各種車輛,寧慢勿搶。
如果鐘愛騎車通勤,最好是選瓜車,寬胎雖然影響加速,但對路況的容忍度較高。通勤可以考慮上山地鎖,主要是脫鎖方便,鎖鞋也比較適應走路。能帶擋泥板最好啦。
總結一下,公路車運動的確算是一項相對風險較高的運動,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速度和防護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