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球比較晚,印象中小時候看球的時候還有甲A甲B,陜西還叫蓋天力,重慶還有力帆,四川全興還有個黎兵。
中國足球看起來一片盛世將來的樣子。
我印象中那時候中國男足在亞洲範圍內,對抗日韓沙稍弱,打誰都是至少6/4開,無奈那會我印象中亞洲就3個半名額,那半個還得和大洋洲(澳洲那會還沒進亞足協呢)爭取,所以亞洲範圍內出線就成了老大難。
但是當說不說,那時候的國足,可能是國家體制選拔下的球員,從小就有著一股子匪氣,場上很少見服誰,自己平時怎麽不對付不說,對外基本不慫,生死看淡不服就幹。方式方法對不對且不論,但是起碼不想輸。
後來工作原因,看國足的比賽越來越少,重新撿起來大概也就是18年世界杯預選賽吧。
我很慶幸中間那幾年沒看球,不然估計人到中年就該高血壓了。
如果說斯特林主任是瓜帥的低血壓治療者,那現在的國足就是還熱愛中國足球的球迷的低血壓良藥了。
精神的強大與否從來不是保證下限或者上限的,精神內容強大是讓自己、隊友、教練信任,讓球迷支持的基本內容。技戰術、身體能力8分選手,精神內容為0,在球場上提現出來的就是跑動少,對抗少,機會少,也許靈光乍現能獲得一個看起來體面的直接數據(進球、助攻),但是在看球的人眼裏,這個人就是無可救藥。
比如當年的貝爾巴托夫之於費格遜。也許有人說,貝爾巴托夫強,老爵爺不喜歡他是有別的原因。我不否認瀟灑哥的強,技術、身體等硬件條件能被爵爺看上,不是沒理由的,但是實在是不能讓當時想要歐化曼聯的老爺子喜歡起來,因為歐化的重要前提就是多跑動,多傳接。
到了2022年,現在足壇已經很難出現一貝二馬三克之類的孤膽英雄了,球場位置模糊化,球員平均水平上升都是不爭的事實,技戰術水平的發展讓球員差距在逐漸縮小。且不論這兩年中國本土球員培養是否在原地踏步,即使我們在進步。
但是逆水行舟,不大進則退。
至於FM裏面為什麽要設定精神內容?
為了增加意外性,否則從最底層的基礎內容基本就可以預知輸贏了,演算法是不能平白無故產生很多無可思議的數據的。
比如如果沒有精神內容做依托,演算法中增加一條「兩支實力相差(總內容值)超過50點,則2%概率出現爆冷」,基於場次數據,很可能出現曼城被一只全國聯賽級別的球隊幹翻的場景。
足球世界中,當然可能出現這種大冷門,但是一定是有很多前置條件的,而且不可能反復出現,否則球員身價的價值就無法正向體現了。
所以精神內容成為了這個球員發揮波動導致結果差異的鑰匙。
但是即使這樣,在FM裏,影響進球最大的因素還是雙速、盤帶。影響失球的最大因素還是平衡、靈活、速度。
遊戲只是遊戲。
國足還是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