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醫」家「醫」事中的醫生夫妻:「你牽掛你的病人,我牽掛我的患者」

2024-08-18社會
醫院,常被形容為「沒有硝煙的戰場」。對於沒有節假日概念的醫務人員來說,每一天都只是平常的一天。在醫院裏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醫生夫妻,他們不只是伴侶,更是戰友。「我很慶幸我們都是醫生,因為能夠相互理解,理解工作的辛苦,理解陪伴少的無奈……」在8月19日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江大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胸痛中心、功能科主任王曉彥和消化內鏡診療中心主任林周向記者講述了他們的醫生故事。
丈夫說:天天能見著,但天天也見不著
「你在醫院的這頭,我在醫院的那頭,你牽掛你的病人,我牽掛我的患者。」29年「醫」路相伴,林周與王曉彥從大學畢業時相識、相知、相愛,在醫院共同成長,詮釋了忙碌中的婚姻。林周被稱為消化界的「武林高手」, 內鏡技術與外科手術均不在話下;他在消化領域從醫30余年,多次成功「解鎖」可能「要命」的超高難度手術;他總是把病人放在心上,和多年隨訪的老患者成為朋友;他致力於早癌篩查,為實作胃癌防治陣線整體前移不懈努力。
「很多人認為我們倆在同一個醫院工作,一天可以見幾次,但事實是幾乎天天見不著。」林周告訴記者,作為雙職工婚姻,他們的生活常常被忙碌的工作所占據。日常工作中,或是在門診忙碌一整天,或是在病房裏為患者查房、帶教學生,或是上三尺講台授課,或是在導管室介入手術直至深夜。「我下班了你還在加班,你下班了我還在手術;你上班了我碰巧休班,我值夜班時你碰巧休班......這種事在我們家挺常見的,距離產生美。」林周調侃。
因為是同行,他們交流工作時更沒有職業壁壘。不論是探討某個病案相互會診,還是分享工作中的見聞和心得,他們都能迅速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感受。
妻子說:做醫生需要奉獻精神
在醫院,大家都會開玩笑地把常常工作廢寢忘食的王曉彥戲稱為「拼命三娘」。為完成一台手術,她可以身披30斤的鉛衣「鎧甲」負重站立數小時;為了搶救病人,她可以在崗位上連續「作戰」兩天兩夜不停歇。她和團隊十年發奮圖強,成功將科室一舉建立成為國家胸痛中心、國家房顫中心、國家心衰中心和國家高血壓達標中心……
30多歲讀研,40多歲讀博,她坦言自己的精力幾乎都花在了工作上,家庭與工作的平衡,是許多醫務工作者雙職工家庭的困擾。「兒子三四歲時我就出去進修讀書,一直在外面好幾年,孩子老問我怎麽媽媽好笨怎麽畢不了業,」王曉彥笑著回憶。她解釋,做醫生不僅要有一顆善良的心,還要有情懷和奉獻精神,同時還要不斷地學習。從大學畢業到現在,各種治療理念和方式方法日新月異,必須保持不停的讀書、學習新技能才能在行業中不被淘汰。在王曉彥看來,學醫是艱苦的,但是救死扶傷獲得的成就感也是無與倫比的。
「其實從做醫生的那天起,就不能像普通夫妻那樣朝夕相處,時間也不再屬於自己,更不屬於家庭,而是屬於患者,屬於疾病,曾經24小時隨時、隨地待命,這是我工作的常態。」王曉彥說。
孩子說:父母是榜樣
林周和王曉彥的孩子如今已經工作多年,在他看來,正是因為父母的放手讓自己有了獨立生長的機會。
最令林周和王曉彥欣慰的是,孩子自小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表現了良好的運動天賦和學習能力,在高二還獲得了國家二級運動員榮譽。據他回憶,以前家裏每次吃飯的時候,家人已經習慣了電話鈴聲隨時響起。聽完電話都會丟下飯碗,拿起手機就走。「我讀高中,媽媽讀博士,那三年雖然很辛苦,但我從她的身上看到了動力,也不再覺得學習的辛苦和被逼,靠自己申請進入世界名校完成本科和碩士學業。」他說。
父母是自己的榜樣,他們並沒有犧牲一個人的夢想去成全另一個人的夢想,而是你追我趕,攜手完成共同的夢想——在工作、專業和技術上刻苦鉆研,努力成為優秀的消化科醫生、心內科醫生,在各自的崗位上閃閃發光。他們沒有花哨的張揚,沒有熾烈的表達,卻是彼此人生最溫暖的陪伴。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記者 季娜娜
校對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