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璟璟
近日,某擁有千萬粉絲的網紅博主釋出了一條影片稱,在巴黎一飯店內,服務員遞給她兩本遺留在廁所內的小學一年級寒假作業,博主稱要將作業帶回國物歸原主。這條時長1分37秒的影片引起熱議,並引發全網尋人。有人質疑此事系擺拍博流量。2月19日,該博主再次釋出影片,自稱目前已經聯系上失主秦朗的母親,但對方不願意出鏡,因此此事「圓滿結束」。(澎湃新聞)
「秦朗巴黎丟作業」,此事一度鬧得全網滿城風雨,在一片幫轉、尋人、質疑、否認之後,而今卻頗有雨停風歇、戛然而止之勢。事已至此,很難說是爛尾,但的確是留下了太多的未解之謎。或者換個說法,我們並不知道,這一事件到底是不是網紅博主的自導自演,但可以明確的是,自始至終確乎是她一人在自說自話。由於有了「涉未成年人私密」的法律保護傘,該博主得以理直氣壯地拒絕網友就「詳情」的一連串追問。鑒於此,這一事件的真相,或將永遠孤懸。
假如「秦朗巴黎丟作業」純屬無中生有,那麽還是不免讓人感嘆,這實在是非常「機巧」的操盤。「小學生丟作業」,這一資訊,本身就是細枝末節、無關緊要的。理論上,其並不具備新聞重要性和社會影響力。這顯著區別於其他形式的,比如說「視覺貧困」等嚴重惡劣的擺拍造假行為。在此大前提下,該博主被調查、被證偽、被處罰的概率是非常小的。須知,公共執法資源始終是寶貴而稀缺的,嚴查深挖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並不具備迫切性、必要性。
然而,從實際情況看,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還是在網絡場域內引發了軒然大波。就如同我們以往一再看到的那樣,「茶杯裏的風暴」,再次成了社交媒介上的洶湧波濤。太多的註意力、情感代入,被投諸這個「重要性」極不匹配的議題上。這是由「熱搜、話題榜、自媒體」等等所建構的流量杠桿,投合社媒調性、巧用這種「杠桿」,某些博主以小博大,在規避監管風險的同時,獲得了驚人的關註度。而其中,必然是難免真真假假、泥沙俱下了。
眾所周知,每年寒暑假期,特別是臨近開學前夕,「小學生作業」都會成為網絡上的熱門談資,甚至還有「打著吊針做作業」「警察叔叔幫你找到假期作業」之類的報道層出不窮,並且每每都會被熱炒一番。而好巧不巧,在相似的時間節點, 「秦朗巴黎丟作業」被曝出,著實把本就無奇不有的「假期作業奇聞錄」,又推向了登峰造極的新高度。共情與玩梗,成為下意識的神經反射。而對「真與假」的拷問,則成了無處安放的呢喃。
從某種意義上說,「秦朗是誰」已然成為新媒介語境裏的「等待戈多」——似乎誰也沒有來,什麽也沒有發生。那麽喧囂,又是那麽虛無。雞毛蒜皮的「天大的事」,如潮汐一般,沖刷著本就雜蕪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