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 : 中東局勢現在是各方關註的焦點,在您看來,中東全面戰爭會打響嗎?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 還有兩天,就是當前這一輪巴以沖突持續整整一周年。一年前的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從加沙對以色列發起了襲擊,造成約1200人死亡;而以色列隨即進行了猛烈且完全不對稱的反擊,幾乎完全摧毀了加沙走廊——截至2024年8月,4萬名以上的巴勒斯坦平民遭以色列殺害,其中兒童超過1.6萬人。
更糟糕的是,無論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如何宣稱「準備好接受停火」,又或者美國總統拜登、前總統特朗普如何宣揚可以在「短時間內達成和平」,目前中東的戰火已經表現出向整個地區擴散的趨向性。
本周沖突再一次擴散升級。9月,以色列對黎巴嫩進行了持續的空襲和大規模暗殺,殺害了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10月1日,以色列又對黎巴嫩南部發起了所謂的「有限地面入侵」。據當地媒體報道,580萬黎巴嫩人口中已經有100萬人流離失所,過去一年加沙的慘劇似乎又要在黎巴嫩重演。
仿佛這一切都還不夠,以色列與此同時還不忘直接挑釁伊朗。9月30日,就在以色列對黎巴嫩發起地面進攻的前一天,內塔尼亞胡在一場影片演講中宣稱,「中東沒有以色列到不了的地方,為了保護以色列和猶太人,也沒有任何以色列不會去的地方」。這句話也可以轉譯成,中東對於以色列沒有任何禁區,以色列也沒有任何禁忌,會無所不為。內塔尼亞胡特意用英語進行演講,並強調「自己是在向伊朗人民發表講話」。
有分析認為,內塔尼亞胡是在威脅伊朗,甚至暗示會對伊朗進行「沒有底線的打擊」。而伊朗則毫不猶豫地對以色列的威脅進行了回擊,10月1日,伊朗發射了超過180枚彈道導彈打擊以色列,甚至使用了高超音速武器。伊朗總統馬蘇德·佩澤希齊揚警告以色列「不要與伊朗發生沖突」;當地時間10月4日,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也罕見發聲,稱伊朗對以色列的導彈打擊是「正確、合乎邏輯且合法的」,是對以色列「令人震驚的罪行」進行了「最低限度的懲罰」。
以色列又有何回應呢?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宣稱伊朗「犯了一個大錯誤」並且「必須為此付出代價」。顯然,作為沖突齒輪上的一環,以色列沒有表現出任何往回收的意願,而是選擇要繼續在深淵中走下去,直到最終命運的到來。
直新聞 : 為什麽以色列可以如此毫無顧忌地大殺四方?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 這個問題的 答案部份和以色列的立國政策相關。某種意義上,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立國政策邏輯就不是和平共處,而是「恐怖威懾」。相對於周邊國家,以色列有這個硬實力,也有美國的庇護,因此以色列習慣於,也迷信於使用完全不對稱的打擊力量,來摧毀對手的反抗意誌,以此威懾以色列的敵人和潛在敵人,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以色列和猶太人自身的安全。
這就是為什麽過去一年以色列要以近乎於種族滅絕的方式摧毀加沙,也是為什麽以色列會選擇在難民營使用2000磅級,也就是差不多一噸重的航空炸彈,同樣也是為什麽以色列會大規模使用民用通訊器材進行特種暗殺。因為對於軍事力量的使用,以色列關註的不是對等,不是戰爭法,不是人道公約,不是如何盡快達成和平,而是能否將絕對的恐懼植入敵人和對手的內心。
某種意義上,自2024年以來,每當中東沖突有望透過外交、政治解決時,以色列都會主動加劇暴力迴圈,阻止和平的到來。4月,基於國內民意反彈與選舉壓力,拜登政府向以色列施壓,要求盡快結束沖突,以色列隨即襲擊了位於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伊朗大使館,激起伊朗方面以導彈進行回擊;7月,巴勒斯坦14個派別在北京簽署【關於結束分裂和加強巴勒斯坦民族團結的北京宣言】,國際上推動巴以沖突和平解決的勢頭也不斷加強,然後以色列就連續暗殺了真主黨高級軍事指揮官福阿德·舒庫爾和哈馬斯領導人伊斯梅爾·哈尼亞。而以色列對哈尼亞的暗殺格外具有挑釁意義,因為這件事情就發生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就在伊朗新總統宣誓就職幾個小時之後。
而在這一輪中東戰火即將持續一周年之際,以色列沒有任何往回收以期盼和平的意向,反而是進一步地面侵略黎巴嫩,並再次激起了伊朗的導彈反擊,將沖突的齒輪繼續向前捲動。
直新聞 : 伊朗已經對以色列實施了「最低限度的導彈報復攻擊」,以戰時內閣也在制定針對伊朗的軍事打擊計劃,這兩國會爆發大規模戰爭嗎?美國會介入嗎?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 以色列非常清楚這不能是持久戰。一旦以色列無法在短時間內讓對手屈服,那以色列就只能不斷加碼,但這會帶來兩個不利後果:一來以色列的國家硬實力也是有極限的,不可能永遠加碼;二來這必然也會導致現代人類文明的厭惡。
當前以色列在加沙走廊就屬於這種情況,以色列既不能讓巴勒斯坦人民屈服,更不能接受一個因為持續一年的暴行而更加仇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實體存在。不能無限加碼的以色列於是想到了一個方法,那就是誘使美國和伊朗在中東進入直接沖突。
實際上對以色列、對內塔尼亞胡而言,這並非某種天方夜譚。因為當前美國對伊朗實際上存在一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面,理性上,拜登政府和民主黨候選人哈裏斯也好,前總統特朗普也罷,都不會主動與伊朗開戰;但另一方面,美國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中東政治學教授莫妮卡就觀察到,美國政界有相當一部份人「厭惡伊朗」,並樂於看到以色列攻擊伊朗。莫妮卡表示,這就是為什麽拜登一方面表達「希望局勢緩和」,另一方面又向以色列提供近乎無限的軍事援助和政治庇護;而在以色列和伊朗兩度發生火力交換之後,美國做的從來不是遏制以色列,而是加強在中東的軍事存在,並向伊朗發去警告。
我相信以色列政府和內塔尼亞胡很難不認為,當把伊朗逼得足夠狠,當由此引發的伊朗反擊超過一個閾值,當以色列陷入的局勢足夠糟糕,美國就會不得不下場。事實上,在4月和10月這兩輪伊朗導彈打擊中,美國及其盟友都參與了攔截,某種意義上,美國和伊朗可以說已經處於「間接交戰狀態」。
另外一個更深層次以色列要誘使美國和伊朗交火的原因,則是從根本上阻止由「伊朗無核化」而引申出的「以色列無核化」。9月24日,伊朗總統馬蘇德·佩澤希齊揚在聯大會議上表示,伊朗願意恢復有關伊核協定的談判。伊朗從一開始發展核武器的重要外部因素就是應對以色列的潛在核威脅。據西方智庫估算,以色列目前擁有90枚左右的核彈頭,盡管以色列對其核武庫的存在保持一種模糊態度。我們可以想見,伊朗願意放棄核計劃的前提無論如何都不會少了以色列解除核武裝,這本身也是中東整體無核化的應有之義。
耐人尋味的是,盡管不一定多麽喜歡伊朗,但無論是特朗普還是哈裏斯,對於同伊朗重新恢復無核化的談判都表達出了興趣。就連以色列更傾向的特朗普也在9月26日明確表示,為了避免某種可怕的後果,美國必須「與伊朗達成協定」。一方面,以色列也樂見一個無核的伊朗;但另一方面,正如美國卡內基中東中心學者邁克爾·楊所言,以色列會「不惜一切代價」保住自己的核武庫。而當這兩個方向可能存在因果性上的矛盾,以色列寧可透過中東戰火的升級,透過將美國和伊朗卷入戰爭之中,來阻止有關伊核協定談判的進行。
這種極端的利己主義並非不會發生。有以色列媒體就曾悲嘆,以色列只有消滅敵人的戰術目標,而缺乏基於更大政治格局和外交視野的宏觀戰略。所以一場涉及美國和伊朗、席卷整個中東的全面戰爭有可能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以色列正在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布局。
作者丨張思南
排版丨賴信宏
編輯丨賴晨璐
審校丨曾子瑾
監制丨朱龍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