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洞庭湖治理新跨越

2024-12-17社會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奉永成
隆冬時節,洞庭湖仍然景象萬千。成千上萬的白鷺、野鴨、天鵝追逐著水流,飛進蘆葦叢裏,為蒼涼的冬天增添了生機。
洞庭湖是三湘兒女的母親湖,也是湖南治水的「主戰場」。近年來,湖南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為引領,系統推進洞庭湖保護與治理,實作新跨越。如今的洞庭湖一湖碧波映天際,江湖萬裏水雲闊。
(如今的洞庭湖一湖碧波映天際。圖片來源新湖南)
防範「頭等威脅」
水浸災害歷來是洞庭湖的「頭等威脅」。興水利、除水害,保洞庭安瀾,勢在必行。
12月15日,洞庭湖區重點垸堤防加固工程施工現場,工人們抓緊施工,確保年度建設任務順利「收官」。
堤防,是抵禦洪水的第一張「王牌」。近年來,洞庭湖區142公裏長江幹堤加高加固,24個蓄洪垸1161公裏堤防為湖區築起一道「銅墻鐵壁」。2022年初,水利部批復同意城陵磯站警戒水位由32.5米調整為33.0米,提高0.5米。警戒水位提高,從一個側面表明洞庭湖防洪能力提升。
蓄滯洪區,是防禦流域大洪水、保障整體防洪安全的關鍵「底牌」。湖南全面推進錢糧湖、共雙茶、大通湖東三大垸安全建設一期工程和分洪閘工程。分洪閘、安全區和安全台,成為垸內蓄洪區13.44萬居民的「保護神」。
曾經,洞庭湖區在外河洪水和內澇的雙重夾擊下,水災不斷。湖南透過撇洪、閘排、滯澇、電排等綜合措施提升洞庭湖區排澇能力,為「全國糧倉」夯實安全根基。
近10年,湖南持續推進洞庭湖區重點區域排澇能力專案建設,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泵站為龍頭,內湖和撇洪河為依托,小型泵站及河網渠系相結合的排澇格局,有效緩解漬澇災害。
(洞庭湖透過加強泵站建設,緩解漬澇災害。通訊員供圖)
彰顯水系活力
在人們印象中,洞庭湖是「水窩子」,不缺水。但「水窩子」卻常常喊「渴」。
由於長期泥沙淤積和近年來江湖關系變化等影響,枯水期「長江水」進不來、「洞庭水」留不住成為新常態。
湖南不斷最佳化水資源配置格局,構建洞庭湖北部地區水網,為洞庭湖「解渴」。
2018年補水一期工程啟動,2023年補水二期工程完工。兩期補水工程打通了洞庭湖補水的「任督二脈」,新增補水流量達338立方米每秒。如今,洞庭湖8個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引水排水蓄水效率明顯提升。在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的大旱中,補水工程「馬力全開」,為洞庭湖北部地區累計補水超10億立方米。
補水既要聯通大水網,還要暢通「微迴圈」。透過開展洞庭湖區溝渠塘壩清淤增蓄專項行動,疏浚溝渠、清淤塘壩,加快水網迴圈,源頭活水源源不斷送到田間地頭。
依托大水源、大水廠、大管網建設,湖區人民喝上了安全放心水。洞庭湖周邊16個大規模水廠,每天供水達48.09萬噸。截至2023年底,洞庭湖區建成農村集中供水工程2959處,城市管網延伸到千家萬戶,將汩汩清泉引入千家萬戶。
(長江幹堤君山風景優美。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攝)
見證生態質素
隆冬時節,洞庭湖湖風吹動,飛鳥騰空,活力彰顯。
大通湖是洞庭湖區最大的內湖,水質一度退化到劣Ⅴ類。湖南實施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區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為大通湖「刮骨療傷」。透過改擴建涵閘、改造生態補水泵站、建設湖岸生態帶等措施,截汙水、引活水,國控斷面水質達Ⅲ類。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湖南系統推進洞庭湖水環境治理、水汙染防治、河湖水系連通等,築牢洞庭湖生態屏障。
積極推進洞庭湖總磷汙染控制與削減攻堅行動,全面推進洞庭湖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暢通洞庭湖區垸內外水系,洞庭湖水質得以改善。總磷濃度由2015年的0.112毫克每升下降為2023年的0.054毫克每升,西洞庭湖、南洞庭湖的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湖區生態正全面復蘇。
開展「洞庭清波」等專項行動,加強洞庭湖生態環境管護。幸福河湖、鄉鎮樣板河湖、水利風景區,潤澤湖區百姓幸福生活;黃蓋湖、柳葉湖、黃家湖等一批生態優良的精品景區,成為「網紅打卡地」。
創新模式,走出一條洞庭治水好路子。重點垸堤防加固工程吸引金融機構「試水」洞庭。數碼孿生洞庭湖系統為防汛抗旱、工程排程、綜合管理增添「智慧」。
今年春天,一群江豚結伴來到南洞庭湖「春遊」,成為洞庭湖生態環境蝶變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