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向運華:差異化準備養老規劃

2024-09-28社會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田進 如何保障未來的養老生活成為每個人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此前,多位國際學者的研究顯示,工薪階層退休收入替代率(人們在退休後所能獲得的退休收入與退休前薪酬的比值)在60%以上才能保持退休後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如果低於40%則只能保障基本生活。相比之下,因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中國職工養老保險替代率(職工養老金與退休前薪金之比)下降的壓力非常大。目前,國內職工養老保險替代率約為40%,5年前約為44%,15年前約為50%。

因此,對於當代中青年來說,僅依賴未來退休後的職工養老保險金來確保養老生活顯然是不夠的。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向運華表示,青年人要意識到,養老不僅是中老年人的事情,而是應該從年輕時就開始規劃和準備,特別是財務規劃方面,應該盡早為老年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向運華看來,較為年輕且收入穩定、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家庭可以將收入的50%用於消費,30%用於投資,20%用於儲蓄。20歲以前,主要是投資於自己的知識、時間和健康;20—35歲,建議30%用於儲蓄,70%用於投資;35—50歲,40%用於儲蓄、60%用於投資;50—65歲,50%用於儲蓄、50%用於投資。這些比例可以根據個人和家庭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盡早應對養老生活

經濟觀察報:當代青年人應該以怎樣的心態來看待和準備未來的養老生活?

向運華: 青年人應該以積極思考、主動應對、全面準備的心態來看待和準備未來的養老生活。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和經濟社會形勢的變化,年輕人需要盡早關註養老問題。青年人要意識到,養老不僅是中老年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在年輕時就開始規劃並盡早準備。

首先,個人要充分認識養老規劃的重要性,尤其是財務規劃,為未來的老年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個人要盡早行動,做好儲備。包括財富儲備、老年生活相關知識的儲備,要關註科技在養老領域的套用,如智能家居、遠端醫療等,以便享受更加便捷、高效的老年生活。

此外,個人對老年生活要全面準備。要有應對健康狀況、子女相處、社交方式、精神生活等方面變化的方案。爭取在物質層面有積累,精神層面能滿足,爭取經濟上的獨立與自由,追求充實、有質素的晚年生活。

經濟觀察報:隨著老齡化程度加深,職工養老保險替代率面臨下降壓力,個人應如何看待職工養老保險繳納在養老生活中發揮的作用?

向運華: 人口老齡化、經濟發展放緩和養老保險制度缺陷有可能導致養老保險替代率下降,不過隨著延遲退休、延長繳費年限,即使替代率不下降,也要正確看待基本養老保險保障基本生活的性質。

職工養老保險的作用首先是保障老年基本生活,參加養老保險的勞動者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結束勞動崗位後,能夠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其次,養老保險能夠實作社會互濟與風險共擔。養老保險作為一種社會保險制度,透過國家、單位和個人共同繳納保險費的方式,實作社會互濟與風險共擔,減輕個人和家庭的養老負擔。

同時,參加養老保險在促進家庭和社會穩定方面也有作用。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有保障,就能夠消除或減少因老年貧困而引發的家庭和社會問題。在子女數量少的情況下,更應充分認識參加養老保險的作用。

經濟觀察報:不同收入水平糊不同年齡段的人,在準備未來養老問題上是否應采取差異化舉措?例如,一位月收入在1萬元左右的青年人或「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個孩子」的中年人做養老規劃,理想的方案是什麽?

向運華: 面對養老問題,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應根據自身經濟狀況和社會資源,采取相應的策略和措施,以確保晚年生活質素。

高收入人群通常擁有較為豐富的經濟資源和較強的自我保障能力,可以考慮補充養老措施,例如購買個人養老金、商業養老保險,或者進行投資理財,以實作資產的增值和多元化。

中等收入人群可能需要平衡基本養老保險和私人儲蓄,可以考慮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合理規劃,增加收入,控制支出,保障退休後的收入來源。

低收入人群可能更多地依賴於公共養老金和政府的保障。政府和社會應提供更多針對低收入人群的養老服務,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此外,低收入人群還可以透過參與互助養老活動,降低老年生活支出,提高晚年生活的質素。

青年人、中年人,家庭結構不同的人群,在準備未來養老問題上也應根據各自的工作、收入、經濟負擔和需求采取差異化舉措。青年人不能做「月光族」,應著重提高養老意識並盡早行動。

對於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來說,養老規劃的關鍵在於保持工作穩定(也意味著收入穩定),在合理安排贍養老人、子女教育等家庭支出的基礎上,爭取實作住房保障。同時保持自己的健康、財務安全,並維持與家庭成員的關系,以確保未來能夠享受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

保障養老的壓力

經濟觀察報:受宏觀經濟波動影響,平衡當期收入和未來養老儲蓄是否會面臨一定壓力?

向運華: 宏觀經濟波動的形勢下,企業降薪裁員,個人創業也困難重重,要平衡當期收入和未來養老儲蓄必然會有壓力。首先是工作和收入的穩定性會影響當期收入。其次,在波動變化的經濟環境中,個人理財風險可能增加。而且,宏觀經濟波動還可能伴隨通脹風險。如果貨幣購買力貶值,養老儲備將面臨大幅縮水的風險,難以支撐未來的養老需求。

經濟觀察報:國際研究顯示,工薪階層的退休收入替代率如果低於40%,只能保障基本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個人還應該采取哪些舉措來保障未來養老生活的經濟來源?

向運華: 在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基礎上,目前有稅收政策支持的個人養老金、健康保險都可以考慮,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考慮購買商業保險包括商業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以應對未來可能面臨的風險。特別要強調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飲食和作息,適當鍛煉身體,增強免疫力,定期體檢以便及早發現並預防重大疾病,減少醫療支出。

個人保險、儲蓄與投資的比例應根據個人情況靈活調整,沒有固定的最佳比例。一般建議保險占年收入的10%—20%。至於儲蓄和投資的比例,情況更為復雜,因為這涉及個人的年齡、收入水平、負債情況、家庭負擔、風險承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來說,較為年輕且收入穩定、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家庭可以將收入的50%用於消費,30%用於投資,20%用於儲蓄。20歲以前,主要是投資於自己的知識、時間和健康;20—35歲,建議30%儲蓄,70%投資;35—50歲,40%儲蓄、60%投資;50—65歲,50%儲蓄、50%投資。這些比例可以根據個人和家庭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經濟觀察報:為保障當代中青年未來的養老生活,企業端和政策層還可以采取哪些舉措?

向運華: 政策層面首先還是應促進就業,增加中青年的收入。剛剛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素充分就業的意見】就指出,把高質素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先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提高發展的就業帶動力。

保障未來的養老生活,還要完善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最佳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鼓勵和引導企業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推進互助性養老服務,促進醫養結合,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同時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個人化就業崗位,鼓勵老年人繼續參與社會活動,提高他們的生活質素和社會參與度。

企業方面,應盡量在穩崗就業、保障薪金增長、積極參保並建立企業年金等方面體現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