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北京香山論壇|烏克蘭前第一副外長:歐洲安全面臨這個兩難問題

2024-09-14社會
2024年9月12日,第十一屆北京香山論壇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本文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俄烏沖突已持續超過930天,歐洲安全正在走向「十字路口」。兩年半以來,這場戰火的影響遠超俄烏兩國甚至歐洲大陸,也因此在第十一屆北京香山論壇上備受關註。
9月12日,論壇高端訪談設定專場討論歐洲安全。9月13日,在論壇第三分組會議「歐洲安全走向」上,來自中國、俄羅斯、烏克蘭、北約及多個歐洲國家的嘉賓就這場沖突的本質、歐洲安全新架構的形態等問題各抒己見,激烈交鋒。盡管分歧仍存、短期內找到政治解決方案仍有困難,但避免更慘重代價已成各方共識。
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研究員、俄羅斯軍事問題專家李抒音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北京香山論壇是促進問題解決的平台,各方在這個平台能夠把分歧都講出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夠促進相互理解,就能夠慢慢融化堅冰,這也是北京香山論壇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俄或在北約的領土上反擊?
當地時間2024年2月26日,頓涅茨克,阿夫傑耶夫卡鎮被毀建築的景象。
進入2024年,俄烏沖突頻現升級勢頭。2月,俄軍在數月激烈戰鬥後攻下頓涅茨克重鎮阿夫傑耶夫卡,因傷亡慘重而一度被與巴哈穆特之戰相提並論。5月,俄軍利用西方軍援抵達前線前的「視窗期」再次向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發起地面進攻,被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稱為「沖突以來最困難的局勢之一」。8月,烏軍向俄羅斯庫爾斯克州發起突襲,俄軍則集中進攻烏東重要後勤樞紐波克羅夫斯克,雙方兩線交鋒至今仍在持續。根據美國戰爭研究所(ISW)9月11-12日釋出的戰況資訊,俄軍已開始在庫爾斯克州發起規模和結果尚不確定的反擊,同時向波克羅夫斯克東南推進。
在談及俄軍未來數月可能如何回應此次突襲時,俄羅斯科學院普裏馬科夫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德米泰利·斯特凡諾域治向澎湃新聞表示,俄目前的作戰方式側重於漸進式進攻和遠端打擊,原因之一可能是俄在沖突的第一階段後冒險欲望有所減弱,另一因素則可能是需要在其他方向上繼續保持作戰節奏。考慮到俄軍正在烏東地區推進,而在庫爾斯克地區雙方都沒有很多進展,俄未來幾個月不會做出突然且重大的反應。
當地時間2024年5月5日,烏克蘭哈爾科夫,一棟公寓樓遭到俄羅斯襲擊後的景象。
與此同時,西方對烏克蘭使用援助武器打擊俄領土目標的限制正逐步放寬。5月哈爾科夫之戰後,多名西方領導人就擴大援烏武器使用範圍放松立場,美國也在壓力之下逐步放寬限制,允許烏使用美援武器在哈爾科夫地區附近打擊俄境內目標。烏軍突襲庫爾斯克後,澤連斯基再次強烈呼籲取消對在俄領土上使用西方遠端武器的所有限制,並稱西方所認為的「紅線」是「天真的」。9月11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英國外交大臣戴維·拉米聯合訪烏,這也被認為是就解除烏克蘭武器使用的限制發出「強烈暗示」。
對於西方近期釋放出可能對烏使用外援武器遠端打擊俄本土縱深目標的訊號,俄羅斯總統普京12日警告稱,一旦決定解禁將意味著北約國家直接參與俄烏沖突,這將「明顯改變這場沖突的本質、性質」,俄將根據所面臨的威脅作出「適當決定」。此前,俄方曾表示正在修改核學說。
在第十一屆北京香山論壇上,俄羅斯國家研究型高等經濟大學教授、退役中將葉夫根尼·布仁斯基向澎湃新聞表示,局勢確實存在升級風險。對於是否存在核升級風險,布仁斯基表示:「如果西方向烏克蘭提供更多致命武器、允許烏克蘭深入打擊俄領土,那麽俄羅斯將會反擊。但這種反擊不會是在烏克蘭的領土,而是會在西方、北約的領土上。」
斯特凡諾域治則認為,俄羅斯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克制,但隨後局勢可能會迅速升級。「歐洲在征兵、振興軍事工業,甚至新型遠端導彈和核威懾專案等方面醞釀了許多不同的想法,但並沒有采取很多實際行動。這可能是因為人們相信一切終將正常化,歐洲將建立新的共同安全架構,又或者是相信美國仍將是最終的安全提供者。但一些已經采取或正在考慮采取的行動可能會導致俄與北約國家發生直接的武裝對抗和沖突,隨後可能迅速升級至核層面。」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9月2日在主持例行記者會時表示,中方多次重申核武器用不得,核戰爭打不得。2022年1月,五國領導人發表了關於防止核戰爭的聯合聲明,也指出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當前形勢下,各方應當保持冷靜克制,透過對話協商共同推動局勢緩和,減少戰略風險。
與俄羅斯共建安全架構還是與之對抗?
俄烏沖突後,歐洲原有安全格局難以為繼。未來的新架構應以何種形態呈現,如何管控當前局勢升級的風險,成為歐洲安全的最重要問題。
烏克蘭前第一副外長亞歷山大·查理13日在「歐洲安全走向」分組論壇上表示,未來歐洲是與俄羅斯共同建立安全架構,還是與俄羅斯對抗,將成為歐洲安全關鍵的兩難問題。他同時表示,現在的挑戰在於,如果不能在建立公正、可持續和平的基礎上結束戰火,就無法在未來與俄羅斯一起發展新的歐洲和平架構。
當地時間2024年8月18日,俄羅斯庫爾斯克州,一座重要橋梁遭到烏克蘭破壞,濃煙滾滾。
俄烏雙方近來均多次釋放有意和談的訊號。普京在庫爾斯克襲擊發生初期曾拒絕與基輔談判,隨後於9月5日宣布已準備好在2022年伊斯坦布爾協定的基礎上進行談判。澤連斯基也稱俄羅斯應出席計劃於今年11月舉行的第二次烏克蘭問題「和平峰會」。
亞歷山大·查理本人參與過俄烏2022年談判,並稱在伊斯坦布爾的談判曾一度非常接近和平。他12日在香山論壇表示,自伊斯坦布爾之後,情況出現了實質性變化。目前沒有看到能夠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必要條件,但並不意味要停止尋找外交解決方案,關鍵問題在於從熱戰逐漸過渡到穩定的態勢。他還強調,要恢復歐洲安全架構,就必須要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機制。
斯特凡諾域治則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根本問題在於歐洲和全球安全的整體失衡。降低升級風險的最好辦法是進行善意的談判,承認俄羅斯的安全利益,停止沖突的白熱化階段。2022年在伊斯坦布爾達成的協定確實可以成為一個基礎,但關鍵是要避免重蹈覆轍。而要做到這一點,第三方必須具有建設性和支持性。」
對於歐洲安全新架構,各方仍有不同理解。在新架構成形之前,能夠做出哪些努力?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對俄烏雙方來說,應當將當前沖突的解決和未來歐洲安全架構建設之間聯系起來,這也是中方一貫的觀點,我們強調標本兼治。如果真的要建構一個長久持續的歐洲安全架構,很多基本的東西要重新建構,比如說俄歐之間、俄和周邊國家之間,無論是由於歷史還是現實利益帶來的相互恐懼心理如何化解,俄歐如何達成共識,競爭與合作之間關系怎樣處理,競爭的時候哪些手段可以用、哪些不可以用等。」
崔洪建還特別提到,當前的另一個問題在於,歐洲建設安全架構的自主權並不完全在自己手中,德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俄烏沖突的背景下,德國對美國的安全依賴已進一步加劇。
就在今年7月,美國和德國發表聯合聲明稱,美國將自2026年起在德部署「標準-6」導彈、「戰斧」巡航導彈等遠端武器。對此,俄方稱將以「平靜、專業方式」作出軍事回應。
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今年7月報道稱,這些導彈能夠打擊2500公裏外的目標,可從柏林輕易擊中莫斯科。但來自朔爾茨黨內的德國聯邦議院社民黨議會黨團領導人穆策內希(Rolf Mützenich)對此表示,「並不是每件武器都能讓德國立即變得更安全」。他還曾指出,這一部署進一步升級了西方與俄之間一觸即發的沖突,使誤判更有可能發生,且目前還不清楚德國在如何使用這些武器方面是否有發言權。
「國際社會和外部力量要去幫助歐洲建立新的安全架構,而不是去破壞它,要以一種建設性的方式給歐洲國家自身提供空間。」崔洪建總結道。
9月13日,第十一屆北京香山論壇第三分組會議「歐洲安全走向」舉行。
澎湃新聞記者 侯丹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