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這些城市的第二機場為什麽「建在別人家」?

2025-01-03社會
廣州新機場選址在佛山和肇慶交界處,「深圳第二機場」落地惠州。最近,香港機管局還花了約43億元人民幣,購入珠海機場35%的股權。
說到機場,大家普遍的印象是:它是城市的核心資源。
通常來說,相鄰的機場之間是競爭關系。可在粵港澳大灣區有一種不太尋常的現象——很多城市把新機場建在了鄰近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是全國航線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市場和客流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那為什麽會有「把機場建在別人家」的操作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土地不夠用 了。像廣州、深圳、香港這樣的城市,發展太快,土地資源早就非常緊張了。再加上空域容量接近飽和,在鄰近城市建機場,既能解決擴建問題,又能讓機場執行更高效。
新機場不僅是基礎設施的擴張,還是一種區域協作 的體現。比如,深圳支持建設惠州平潭機場,把部份國內航班轉移到那裏。這樣一來,深圳就能騰出空域資源 ,發展國際航線,進一步強化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 。
而廣州新機場建在佛山、肇慶的交界,不僅最佳化了廣東西部的航空交通布局,還能輻射到廣西的部份區域。這種安排,讓區域資源 得到了最大化利用 ,也帶來了協同發展 的好處。
「共享機場」之所以能實作,離不開大灣區發達的基礎設施網絡。
地鐵、城際鐵路、高鐵 把機場和城市緊密連線起來。廣州第二機場的規劃將直接帶動佛山及周邊軌域交通網的建設,大大提升了區域內的交通效率。
另外,還有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等一系列跨境政策的加持。比如,「經珠港飛」,旅客可以先飛到珠海機場,再透過港珠澳大橋,到達位於香港國際機場禁區的海天中轉大樓,直接登機飛往世界各地。這種模式讓 跨境出行更加方便 ,也進一步加強了灣區機場的聯動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灣區經濟。在粵港澳大灣區,協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機場群,正是題中之義。
從「共享機場」到區域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當機場成為全區域服務的樞紐時,它所承載的不僅是交通功能,更是大灣區從競爭到共生的發展新共識。
(總台記者 劉帆 林銘浩 鄧裕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