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從紛紛抵制到積極支持——開福區首個居民過百戶的危房重建專案成功推倒危房的背後

2024-07-25社會
華聲線上記者 陳新
長沙開福區東風路街道王家壟社區1、2、3棟居民樓,始建於1958年,屬5層以下的磚木結構「筒子樓」。這裏居住著約320人,戶均面積僅約40平方米。2022年11月,1棟被鑒定為D級危房,2、3棟被鑒定為C級危房。開福區將三棟危房列入原址重建專案。
拆除前
不料,得知危房原址重建而非商業開發,原本盼著拆遷「算賬拿錢走人」的居民一萬個不願意,部份居民到相關部門信訪。
今年7月中旬,三棟危房倒地,即將建設新房。經過5個月溝通,居民對危房原址重建從紛紛抵制到積極支持,這背後經歷了什麽?
居民做身邊居民的工作,大家目標逐漸統一了
王家壟社區黨委書記陽曉瓊還記得,當時她踏入這片居民區時,遭遇的是居民的冷漠與抵制。面對街道幹部上門溝通,居民或是閉門不見,或是當面責問:「不是說拆遷嗎?為何要重建?」「這是我的房子,你說搬就搬?」……
拆除前
事實上,開發商曾經來這片居民區考察過多次,因為地塊過小,缺乏商業開發價值而放棄。「現在危房原址重建政策好,市區兩級獎補資金疊加補助,最高可達到2000元/平方米。」「重建期間,區裏還按1000元/月給予12個月安置補助。」「考慮大家收入偏低,區政府一事一議給予優惠,產權人只需按產權面積1000元/平方米出資,你們就可告別‘筒子樓’,住上設施齊全的新家……」2023年3月起,街道幹部不斷上門宣講政策、做思想工作,帶居民觀摩原址重建成功案例。
同時,街道成立5個工作專班10個小組,協調幫助居民解決租房、申請廉租房、困難補助等問題,有的還幫居民搬家。區人居、發改、財政、住建、資規等多部門也積極協助。
今年70歲的退休職工彭曉夫,上世紀80年代搬入這裏,一家三口擠住在47余平方米房子裏。起初,他對重建工作不理解也不支持,拒絕簽字。「後來,我對房屋結構和政策詳細對比了解後,想通了,主動搬離了。」
拆除前
隨後,彭曉夫作為居民代表,被街道編入工作群組。他一家家上門做工作:「重建是好事,有爭議一起去解決。」慢慢地,社區像彭曉夫這樣的居民,都被發動起來。
肖澤玉、範義芳等10位居民代表也十分上心,他們上門、打電話、發微信,給那些還沒想通的居民做工作。
居民做身邊居民的工作,帶動一片。居民疑慮逐漸被打消,簽字同意的也越來越多。大家目標逐漸統一起來了,「希望盡快啟動建設」。
「將心比心」,什麽事都與居民商量著來
從盼望拆遷到同意重建,過了這道「心理坎」後,房屋設計又成了「眾口難調」的焦點。
居民提出21條訴求,五花八門,「希望增大住房面積,增加陽台、車庫」「希望把名下幾套房子整合成一套」「希望能更換樓層」「希望換到理想朝向的樓層」……設計既要符合現行規範又要滿足居民的期望,談何容易?
拆除現場
「這三棟危房是開福區首個居民過百戶的危房重建專案,要作為將矛盾化解在基層的一次重要探索。」東風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龍海波表示,在老舊住房改建中尋求「最大公因數」,把民生實事辦實辦細。
為此,街道與城投、設計院、居民代表進行了12次會商,反復聽取居民意見。設計師做細「一戶一案」,數十次修改方案。最後確定12種不同面積段的戶型,敲定了建築平面設計圖,筒子樓改為單元樓,所有戶型配備獨立廚衛。
原址重建後效果圖
改造後,每戶增加了面積,還最佳化了房型、朝向和居住功能。社區拆掉一部份自有房屋,作為消防通道。最終設計方案與居民見面,大家拍手稱好:「終於盼到這一天了!」
「我們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居民考慮。」東風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陳思含說,從最初的意願征集、方案設計,到簽約騰房、資金收集,再到手續辦理,什麽事都與居民商量著來。
6月23日,挖機轟鳴,最後一棟居民樓倒地。7月15日,建築方完成現場地勘。預計新房在進場施工後一年左右交付居民使用。
免責聲明:華聲線上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部份文章是網絡作者投稿釋出,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線上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線上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