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想要給一個差評,為啥就這麽難

2024-07-25社會
澎湃首席評論員 李勤余
最近,有消費者在上海烘焙連鎖Drunk Baker吳界店擺放麪包的櫥櫃裏發現蟑螂。沒想到,商家願意賠償5000元,卻要求消費者先刪除在社交媒體上傳的相關影片。無獨有偶,前幾日一名消費者在成都的霸王茶姬某店點了飲品,認為其「不好喝」,孰料,該店員工第二天沒有提前和他聯系,就找上門來請求刪除差評。
消費者上傳的蟑螂影片螢幕擷取。上觀新聞 圖
不知從何時起,想要給商家一個差評,變得越來越難了。客氣一點的做法,可能是商家端出「糖衣炮彈」,比如外出吃飯時,餐廳服務員可能會免費送上一份小吃,然後軟磨硬泡地讓你給商家寫上幾句好話。而簡單粗暴一點的做法,那就是我們在新聞中看到的,因為差評直接要挾、威脅消費者。
總之,當下許多商家正千方百計誘導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做出非客觀評價,這是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不尊重,無論如何,每個人的「差評權」都應該得到保障。
某些商家的不合理行為顯然應該受到譴責,但或許我們也應該讀懂其中的「難處」。這些年來,人們早已習慣了出門之前先參考平台上的評價和評分,而刺眼的低分就有可能直接勸退潛在的顧客。不少企業也把消費者的評價當作考核業績的重要標準,以至於一些員工也不得不「鋌而走險」,用各種非常手段阻止消費者給出差評。
換言之,無論是商家、員工還是消費者,都困在「唯分數論」的評價機制內,本應發自內心的評價行為已經被異化為機械的「例行公事」,使得一個簡單的差評已經成為不能為系統容忍的異類。
商家要自利自保,大家都能理解,但關鍵還在於平台有沒有努力捍衛這樣的遊戲規則,讓消費者擁有真正的「差評自由」。另一方面,相關的評價機制恐怕也應該有所改變。對商家而言,一個差評,甚至一個低一些的評分,不應該「可怕」到這種地步。反過來說,這也是一種提醒:當下互聯網平台對商家的評價標準,是否過於單一化了?
今年年初,「年輕人勇闖3.5分飯店」一度成為熱門話題,彼時,許多年輕人掀起一股反向消費的浪潮,不再相信高星好評,而是湧入名不見經傳的「蒼蠅館子」。這也許並不具有普遍意義,卻凸顯了平台評分體系的「固有偏見」,高分店一定好?低分店一定差?
就此而言,因為消費者差評而屢屢引發的風波,或許也應該成為平台進一步完善和豐富評價體系的契機。比如,引入第三方機制公平審議差評;又比如,商家和消費者也可以互相評價等。唯有如此,才能讓消費者能夠更輕松、自由地評價,商家和員工也不至於看到一個低分就立即「神經過敏」。
應該看到,當下越來越多的網友已經對平台上的評分失去興趣,不再當真了,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人們缺少可以用來參考的真實評價,商家失去了促使自身更加規範、持續進步的機會,平台也有可能漸漸失去公眾的信任。讓消費者的每一個評分都回歸初心,消費環境才能更友好,消費體驗才能更順暢。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