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初,中國外交有一個「不變的約定」——外長首訪必赴非洲,今年也不例外。
中國外交部日前宣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將於1月5日至11日應邀存取納米比亞、剛果(布)、乍得、尼日利亞。 這也是中國外長連續35年首訪非洲。
外交部新任發言人郭嘉昆在6日的記者會上強調,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中非友誼源遠流長。中國外長連續35年年初首訪非洲,充分體現中非傳統友誼歷久彌新。中國對非友好合作一以貫之,中方始終認為非洲從來不是「被遺忘的大陸」,而是「活力的源泉」和「發展的熱土」,非洲為全球治理貢獻變革力量。
「面對百年變局,以中國和非洲為代表的‘全球南方’蓬勃發展,深刻影響世界歷史行程。一個發展壯大的非洲必將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郭嘉昆說。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非洲所副研究員孫紅在接受直新聞采訪時指出,35年間,中國外長新年首訪非洲這一外交傳統,不僅體現了中非關系的重要性,也凸顯了中國在全球外交布局中對非洲的獨特關註。「非洲在中國外交中占據著‘基礎中的基礎’地位,是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關系的核心。無論是經濟合作還是政治互信,中非之間的合作日漸深入,成為全球南方合作的重要支柱。」
2025中國外長的非洲之行
為何是這四個國家?
對於此次王毅將存取的四個國家,孫紅認為它們代表了中非合作的不同重點。她分析稱,從語言體系和地理區域來看,納米比亞和尼日利亞是英語國家,乍得和剛果(布)則為法語國家,體現了中國與非洲的多語言合作。
「這種語言的多樣性,反映了中國與非洲在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深厚根基,也表明中國與非洲在全球化語境下日益緊密的溝通和合作。同時,這四國分別位於非洲的中部、西部和南部,呈現出中國對非洲整體戰略布局的平衡,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不同區域的外交影響力。」孫紅說。
此外,乍得和納米比亞的領導人都剛剛在2024年上任,這無疑為中乍、中納雙邊關系註入了新的政治動力。孫紅指出,2024年乍得新總統穆罕默德·代比和納米比亞候任總統恩代特瓦的上任,意味著雙方合作有了新的起點,透過此次高層存取,可以進一步推動兩國在經貿、文化等領域的務實合作,為未來合作定下新的目標和方向。
直新聞註意到,2024年,剛果(布)接任中非合作論壇的共同主席國,這一身份使得剛果(布)成為推動中非合作的重要力量。孫紅認為,剛果(布)總統薩蘇歷來是中非合作的堅定支持者,深度參與了歷屆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剛果(布)作為中國在中部非洲的關鍵合作夥伴,始終是中國在該地區的重要外交支點。
尼日利亞作為非洲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也是西非的經濟引擎,其戰略意義更加突出。尼日利亞的新總統蒂努布不僅在國內擁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還在西非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的領導作用。尼日利亞還擔任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的輪值主席國,西非的許多重大經濟和政治事務都由其主導。孫紅分析認為,尼日利亞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使其成為中國與西非合作的核心夥伴,尤其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和區域安全等方面,尼日利亞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重要節點為中非合作帶來契機
此次中國外長存取非洲的一個重要背景是,在去年9月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方提議將中國同所有非洲建交國的雙邊關系提升到戰略關系層面,將中非關系整體定位提升至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並提出中非要攜手推進「六個現代化」、推進實施「十大夥伴行動」。
孫紅分析指出,此次峰會不僅為中非關系作出了新的歷史定位,還為雙方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在此背景下,2025年王毅外長的非洲之行,便具有了深遠的戰略意義。
其中的「六個現代化」倡議,實際上是將中國現代化的成功經驗與非洲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實際需求進行深度對接。它不是一種單向的援助或支持,而是一種合作共贏的雙向推進。
孫紅指出,這為非洲國家的發展道路提供了全新的視野和理論指導,也為未來三年中非合作的十大行動計劃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實踐路徑。透過這一行動計劃,中非雙方將在科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開展更加深入的合作,推動雙方共同走向現代化。
經濟方面,2024年12月起,中國正式給予包括33個非洲國家在內的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未開發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同時,中國啟動「非洲中小企業賦能計劃」,為非洲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市場培訓,幫助其提升產品質素和市場競爭力,極大地降低了非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
孫紅分析認為,中非關系的不斷深化, 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政治支持和資源領域的合作,更多的體現在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多層次合作。 中國不僅是非洲的重要貿易夥伴,更是非洲基礎設施建設、綠色能源轉型、教育發展等方面的重要支持者。
中企的機遇與挑戰
孫紅表示,隨著中非合作論壇提出的一系列資金和政策支持措施的落地,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投資將迎來新的機遇, 特別是在礦產資源、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及物流領域。 四個存取國家的礦產資源和能源儲備,以及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需求,將為中企提供豐富的投資機會。
然而,中企在非洲開展業務時將面臨一些挑戰,尤其在語言文化、營商環境以及政策變化等方面。語言和文化差異可能會成為中企與當地市場接軌的障礙,而一些國家的營商環境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市場透明度和法治保障不足也可能導致投資風險增加。更重要的是,一些國家的政治和安全域勢也可能對企業的營運構成影響,尤其是在政局不穩定的地區,安全形勢往往是不可忽視的風險因素。
「中企在進入這些國家前需要做充分的市場調研,了解當地的政策環境、政治局勢及可能的風險。這些挑戰雖然存在,但對於具備敏銳市場洞察力和風險管控能力的企業來說,依然可以透過調整策略和本地化經營找到合適的發展路徑。」孫紅說。
作者丨田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