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庚欣:美國救不了尹錫悅 在東北亞也成不了事

2025-01-09社會

直新聞 南韓的「緊急戒嚴事件」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您怎麽看這個事件?

特約評論員 庚欣: 這看起來是個偶發事件,但背後存在著很多必然的內在聯系。也可以說這次南韓的「12·3事件」,明確地顯現了半島大局中的一些基本政治規律,我把它概括叫作半島大局中的「ABC」。

首先,它表明,半島問題包括南北韓兩國內部的問題,主要應該由當地的人民來做主、來決定,尤其是重大政治事項的主導權,應該掌握在當地人民和政府手中。 這次事件直到今天還鬧得不可開交,各種政治、法律的爭議層出不窮,似乎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其實很簡單,既然是南韓國內涉及總統是否違法違憲的問題,最根本的是要由南韓的人民根據事實和法律來作出決定。

南韓的主流民意表現得很充分。在尹錫悅12月3日貿然提出「緊急戒嚴令」之後,馬上就遭到各界多數民眾反對,民調顯示,70%以上的人支持否決戒嚴令、彈劾尹錫悅,認為他有違法違規的問題;有65%左右的民眾認為應該以「內亂罪」來追究、審判尹錫悅;有60%左右的民眾認為執政黨已經不被民眾信任,並表示支持在野黨。在國會,有近2/3的國會議員投票反對「緊急戒嚴令」;有超過2/3的絕大多數國會議員(包括執政黨的一些議員)贊成彈劾尹錫悅,使得「彈劾令」得以在國會透過。

這就是南韓的主流民意,這就是「是非評判」的最高標準。特別在南韓國內,當制約最高權力者的法律體系還存在不夠健全、不夠成熟的一些糾紛時,國會等民意的授權指向常常會發揮重大的選擇和決策作用。

尤其在面對目前亂局的緊急情況下,如果聽任一些人以法律、政治爭議為借口,延續甚至擴大亂局,實際上是對南韓國家利益的傷害。南韓的事情理應由南韓人民來決定,其他或者是外部勢力,都不應該介入或插手其中。

其次,圍繞這次事件的努力,都應該以和平、和解、合作作為最重要的目標。 北韓半島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冷戰遺留「活化石」,它實際上還是一個活的軍事陣營對抗的遺存物。我們都希望本地區盡快實作和平、和解、合作,而絕不是「生戰生亂」,這是這個地區人民的最大「公因數」和利益所在,也是「是非評判」的最高標準。在這個問題上,尹錫悅是一個負面人物,因為他在位這兩年多來,導致了半島局勢的大倒退,不僅是南北韓關系,相關的大國關系都變得很緊張。盡管拜登是始作俑者,但尹錫悅的責任是推卸不掉的,這可能也是他不能得到一些南韓國民認同,同時在地區社會很難得到其他國家認同的原因之一。

第三,就是大國共識,因為半島的穩定大致上是要透過大國達成諒解和共識來實作,這是一個歷史現實,也是目前南韓走向穩定的重要環節。 對於尹錫悅這次「搞亂半島」的所作所為,相關各大國都不支持、不樂見。美國也一再表示事先不知情,布林肯在這次訪韓後表示,就尹錫悅釋出緊急戒嚴令期間采取的一些行動,美國政府已向韓方「直接」表達「嚴重關切」。其實其他國家的態度也是大同小異,這就是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為所有國家都不希望半島「生戰生亂」。幾十年來半島包括南北韓內部的一些矛盾,一直都處於「鬥而不破」「有驚無險」的狀態,是和這些大國關系的相對平衡緊密相關的。

綜上所述,這是一個有關半島局勢的「ABC」,也就是觀察半島、包括南北韓內部一些重大政治問題時基本的方法論,即一切應該以人民的意願優先,一切應該以和平、和解優先,倒退和對抗沒有出路,戰亂和分裂不得人心。無論多麽復雜的局面,我們都應該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這次表面上是南韓內部一個尹錫悅在鬧事,其實他觸碰的是半島局勢的最大原則。這個「人民要和平、和解」的時代主流就是半島的「第一粒紐扣」,也就是理解半島局勢的ABC,這是最重要的。今天半島的局勢正在逐漸進入一個「企穩轉型」的重要階段,所有向往和平的人們都應該對此抱有信心。

直新聞 恰逢南韓政治動蕩之際,布林肯遠道來訪,您怎麽看?

特約評論員 庚欣 確實,在南韓從12月初出現政治動蕩之後,由於最高權力轉移出現明顯的不確定狀態,各國幾乎都采取了回避或暫緩存取南韓的態度。可是,尹錫悅及其追隨者卻希望在危機中能夠依靠美國來尋找擺脫危機的出路,結果布林肯還就真的來了。但可惜的是,不要說布林肯,即使是拜登政府,也已經進入了「倒計時」,後續的特朗普早就等不及了,他自認有一套比拜登高明的解決半島問題的思路和辦法,一定 會對拜登的這些外交措施進行全面「清算」。所以這個時候,布林肯來東亞,希望穩定美韓這兩年中形成的所謂「升級版盟友」關系,結果可能會事與願違。

這次南韓的「12·3事件」,首先是南韓內部的原因,即自己的事情辦得不好,雖然經歷了政治轉型,但還沒有建設起一個更成熟的民主政治體制,特別是對最高權力的制約制度。而且,南韓國內一直存在著政治氛圍過於緊張,各黨派勢力的矛盾過於對抗、過於尖銳,在面對政治動蕩時缺乏成熟感。總使人感覺南韓的政治行程好像還是一種「你死我活」、還是「砍人頭」而不是「數人頭」的政治博弈,朝野各方都需要扭轉這種局面。

但是,這次南韓的動蕩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美國,包括尹錫悅本人,其實是拜登「陣營對抗戰略」造成的一個犧牲品。

首先,尹錫悅這次的政治危機,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對內政策失誤,造成國內社會不滿所形成。從時間線上看,尹錫悅兩年多前上台時,正是拜登政府竭盡全力打造「反華抗中陣營結構」熱潮之時,一邊是所謂「印太戰略」,另一邊是所謂美日韓「準同盟」構建。拜登絞盡腦汁壓迫日韓走入自己的戰略框架,他采用了與挑撥歐俄關系同樣的戲碼:一邊加大對北韓的軍事外交壓力,逼北韓向俄靠攏,以此倒逼韓日不得不向美國靠攏。這樣損人不利己地拼湊所謂「美日韓準同盟」,尤其對南韓尹錫悅形成的壓力最大、最直接。

恰好尹錫悅的政治理念又是少有的極端保守右傾,因此就形成了這兩年來最符合美國「挑撥地區對抗」戰略需求,搞亂了日南韓內、搞亂了東北亞合作、同時也搞亂了世界上最穩定地區主要大國關系,出現了少有的「變亂交織」的局面。但是,多行不義必自斃,美國的拜登和日本的岸田文雄,都先後由於內外政策不得人心,導致國內支持率過低,不得不以「退選」方式提前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尹錫悅也正是在這樣巨大壓力下,惶惶不可終日,於是采取了不高明的「自我爆炸」方式。冒險釋出「緊急戒嚴令」,想動用軍事手段控制自己的政治對手,導致了目前的困境。

所以,我一直認為,尹錫悅的戒嚴令,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南韓的內部危機,而且是美國「陣營對抗戰略」所造成的地區危機,由於它不符合本地區發展的需要,不符合本地區所有國家人民、特別是中日韓等各國人民、東亞各國人民要求本地區和平、和解、合作的要求。因此在事發之後遭到了大多數南韓人民的堅決反對,同時也得不到相關國家的支持,就連始作俑者美國也撇得一幹二凈,造成目前尹錫悅「人人喊打」、狼狽不堪的下場。

盡管南韓目前似乎還就逮捕尹錫悅等存在爭議,但歷史和人民已經對尹錫悅和身後的拜登以及「陣營對抗」戰略作出了結論。「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的這句詩就是指那些過時的、抱殘守缺但又自以為是的歷史悲劇人物,在他們不得不結束歷史舞台之時,滾滾向前的時代潮流是不會受到阻擋的。今天,用這句一千多年前的名句來形容今天的東亞形勢是多麽的貼切,當然我們希望南韓的朋友能夠盡快以「軟著陸」方式解決目前的危機,也希望美國的朋友吸取教訓,丟掉那些「刻舟求劍」的幻想,和各國一起順應時代潮流,並肩前行。

作者丨庚欣

排版丨鄭誌佳

編輯丨劉瑩

審校丨楊穎

監制丨周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