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外媒:德國很難再對歐洲負起「特殊責任」

2024-08-28社會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當地時間27日公布的最終確認數據,今年第二季度德國本地生產總值(GDP)較上季度縮水0.1%。
△德國聯邦統計局官網截圖
此前一天,德國伊弗經濟研究所公布的數據顯示,德國8月商業景氣指數連續第四個月出現下滑。
△【華爾街日報】報道截圖
該研究所所長菲斯特認為,這表明「德國經濟正日益陷入危機」。
該所專家沃爾拉貝分析稱,由於所有行業都訂單不足,加上投資和消費疲弱,德國經濟已陷入停滯。在德國第二季度GDP意外收縮0.1%之後,沃爾拉貝預測第三季度GDP或將進一步下滑。
巴登-符騰堡州銀行高級分析師沃爾克表示,「目前沒有太多樂觀的理由」。他列舉了全球經濟動蕩、地緣政治風險和11月美國總統選舉等因素,強調這些因素可能會使人們對德國經濟在年底前出現好轉的希望破滅。
△路透社報道截圖
「德國拖累了整個歐洲經濟」
德國是歐洲經濟領頭羊,更是長期以來展示歐洲和平與繁榮的一面鏡子。然而時至今日,這面鏡子已經日漸斑駁。
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以來,隨著西方不斷加碼對俄羅斯的制裁,一味隨美起舞的德國首當其沖遭到反噬。
有媒體特別強調了「能源因素」:德國歷史上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被證明是其致命弱點,而從2022年開始的對俄能源禁運所引發的能源危機重創了德國工業。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總體而言,以制造業為主的德國工業生產去年收縮了2%。
德國GDP占歐元區的28.5%,而德國的工業產出約占本國GDP的27%。
有歐洲媒體一針見血地指出,歐洲經濟雖在增長,但步伐緩慢,因為德國及其整個工業部門的低迷表現拖累了歐洲經濟。
西班牙【國家報】的文章稱,從曾經的歐洲火車頭到如今的拖後腿者,德國經濟在近兩年時間裏一直處於停滯甚至倒退狀態。
「它被夾在各種變化和危機之間深陷困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被迫放棄俄羅斯的天然氣,這嚴重拖累了德國重要的制造業。」
△西班牙【國家報】報道截圖
更要命的是,隨著烏克蘭危機的延宕以及美國政治走向的日益不確定,在「挺烏制俄」問題上漸漸挑起大梁的德國等歐洲國家,正面臨對烏援助長期化和自身軍費不斷攀升所帶來的雙重經濟壓力。
德國是僅次於美國的烏克蘭第二大援助來源國。然而,不僅美國對烏長期支持因為11月大選前景的不確定性而岌岌可危,德國也因為財政壓力驟增,而不得不在一夜之間凍結了對烏克蘭的財政和軍事援助。
本月16日,由德國社會民主黨、綠黨和自由民主黨組成的三黨執政聯盟就2025年預算草案達成最終協定,決定將德國明年對烏援助削減一半,從原定的80億歐元砍到40億歐元,以優先滿足國內支出需求。
△法新社報道截圖
有德媒報道稱,鑒於本年度援烏預算已經用盡,明年援烏計劃已經超額,根據總理朔爾茨的要求,德國國防部的額外支出申請將不再獲批。
這意味著依靠本國財政,德國政府將無法在中短期內為烏克蘭提供新的援助。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報道截圖
「德國政治的失靈效應正在向整個歐洲蔓延」
在上月舉行的北約華盛頓峰會上,為烏克蘭提供「長期支持」成了重點議題。
據統計,俄烏沖突爆發至今,北約國家大概每年為烏提供400億歐元(約合43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其中美國占到一半。
然而,在北約要為美國「卸擔子」的新形勢下,美國的歐洲盟友們顯然「錢」景堪憂。
△美國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發文稱,雖然北約一直想證明它對烏克蘭的支持不會受到11月美國大選的影響,但如果特朗普重返白宮,歐洲能否承擔更多援烏責任尚難確定。
另一個堪憂的「錢」景,是如何在維持對烏軍援的同時增加北約的國防預算。
雖然除美國外的北約國家今年軍費開支總額將達到幾十年來的最大增幅,但隨著各國民眾的日益抵制,實作上述軍費目標變得越來越困難。實際上,北約仍有近三分之一成員國未能達到軍費支出占本地生產總值(GDP)2%的標準。
更大的挑戰或許還在前面。
據多家歐洲媒體報道,特朗普一旦贏得11月美國總統選舉重返白宮,可能會要求將北約成員國軍費開支規模從GDP的2%進一步提高到3%的「美國標準」,這還不包括向烏克蘭提供的資金。
對於北約的歐洲成員國來說,這一訊號著實堪憂。要知道,即便是德國,今年也才剛剛達到2%的基本線。
△英國【泰晤士報】報道截圖
除了永無止境的援烏和軍費壓力,已經被能源危機和【通脹削減法案】等美式保護主義政策坑到體無完膚的德國,還將面臨特朗普一旦重新掌權後可能加征關稅的威脅。
作為德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美國如果真的如此變本加厲,對於本已極度萎靡的德國經濟意味著什麽不言而喻。
德國總理朔爾茨2021年上任時曾信心滿滿地表示,「德國對歐洲負有特殊責任」。但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日前發文認為,德國很難再擔負起這份責任。
文章稱,德國曾經是被歐洲其他國家「環繞的那顆恒星」,但現在人們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聽到的全是關於德國「無能」的故事。
「德國執政聯盟內部爭吵不休,使日常問題的處理變得愈發復雜,而這種政府運作的失靈效應正在向整個歐洲蔓延。」
△【經濟學人】雜誌文章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