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美國的「最大挑戰」不是中國,而是美國自己

2024-10-01社會
近日,美國常務副國務卿坎貝爾在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舉行的「印太大國競爭」小組會議上,將中國稱作美國的「史上最大挑戰」,並聲稱「與中國帶來的多方面挑戰相比,冷戰相形見絀,中國帶來的挑戰是全方位的,不僅限於軍事和科技領域。」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示,美方從戰略競爭的視角看待國際形勢、定義中美關系,錯誤地把中國視為最大挑戰,是對中國和中美關系的嚴重誤判,既不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
坎貝爾的一席話,暴露出許多美國政客在看待中國和判斷中美關系時「以己度人」的通病。當「坎貝爾們」望向中國時,看到的只是美國的映像。
近代歷史上,西方國家的發展建立在「霸權」和「殖民」的基礎之上,強大的國家依仗武力、科技等優勢對弱國、小國進行殖民和掠奪。新航路開辟之後,西方國家以堅船利炮強行開啟亞非拉國家的大門,逼迫弱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完成了血色的資本積累。美國雖是「後起之秀」,手上也沾滿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鮮血。
二戰結束後,美國一躍成為全球超級大國。這一時期,亞非拉國家民族意識覺醒,紛紛走上反殖民的獨立道路。然而,美國仍然企圖維護鞏固自身霸權、維護其對世界的控制,從而實作掠奪資源、攫取利益的目的。這種發展模式的邏輯,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和「國強必霸」的霸權思維。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曾一語道破:「不坐在餐桌上,就會出現在選單上。」
過去幾十年間,美國為維護其全球霸權投入了巨量的資金和資源。但無論是扶持代理人政權,還是到處挑起沖突和戰爭,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韓戰、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等不但令美國深陷戰爭泥淖,也遭到熱愛和平的美國民眾和各國人民的強烈抵制。與此同時,美國國內種族歧視、槍支暴力、貧富差距、藥物濫用、非法移民等問題愈演愈烈,金融危機頻發,財政捉襟見肘,不得不調整對外政策、收縮海外戰線。
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依靠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不但以自身的和平崛起為世界樹立了發展的榜樣,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實作現代化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持續推進,迄今已有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機制持續擴員;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理念深得人心;在非洲、中東、拉美等被西方國家長期忽略的地區,中國的影響力持續提升。在中國的斡旋和「背書」下,沙特與伊朗復交,巴勒斯坦14個派別舉行和解對話並行表【北京宣言】,中國與非洲正朝著共建新時代全天候命運共同體的目標邁進……在全球事務中,中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的崛起,令深信「修昔底德陷阱」的某些美國政客大感恐慌,認定中國對美國的全球地位和話語權構成挑戰,並將中國定義為美國「主要的競爭對手」,散布「中國威脅論」,到處拼湊地緣「小圈子」,脅迫其他國家選邊站隊。這些美國政客無視中美產業鏈供應鏈已深度融合的事實,大肆鼓吹「脫鉤」「斷鏈」,結果卻加劇國內通脹、迫使民眾承受更高的生活成本;無視其經濟復蘇乏力的事實,一再向烏克蘭政府提供資金和武器援助,將本國納稅人的錢用於制造更大範圍的動蕩和分裂;無視中東地區的人道災難和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縱容其盟友以色列以「反恐」之名行侵犯他國主權與人權之實,令自己苦心打造的「人權燈塔」黯然無光,國際影響力繼續下跌。
如今,美國社會矛盾日益凸顯,黨爭愈演愈烈,兩黨早已無力就解決社會實際問題達成共識。眼看大選在即,美國政客頻頻甩鍋中國,企圖透過一系列反華法案來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這種寄希望於「內病外治」的操作,既無助於解決美國的沈屙頑疾,也無助於維護世界的和平穩定。只有正視自身問題、精準「對癥下藥」,改變「霸權思維」、收回亂伸的「長臂」,才是美國對自身發展與世界和平的最大貢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