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歐陽小紅/文
2025年投資的重點賽道與潛力布局何在?
12月11日至12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經濟形勢分析和工作任務部署中提出了新思考。
會議提出,2025年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保持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
這一目標在傳統四大宏觀調控目標(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的基礎上有所拓展,突顯了中央對於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高度關註。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誌恒表示,這一新提法反映出政策導向更加關註民生質素與收入分配的改善;政策基調強調「更加積極有為」,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
此次會議明確的九大任務,結合政策增量訊號,為經濟執行和資本市場註入了新的活力。
政策基調:延續與創新並舉
會議指出,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中國經濟執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份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同時必須看到,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
會議明確要打好政策「組合拳」。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貿易、環保、監管等政策和改革開放舉措的協調配合,完善部門間有效溝通、協商反饋機制,增強政策合力。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統一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統籌政策制定和執行全過程,提高政策整體效能。
巴基利銀行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了更多政策支持訊號,維持其對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原有預測,並預計中國央行將在未來數周內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或政策利率。
巴基利銀行認為,中國更有可能以漸進方式推出後續政策,而非預設式的「大規模刺激」。在衡量下一輪措施的節奏、規模和構成時,應密切關註關稅、房地產和股市的發展變化。
羅誌恒表示,此次會議的政策總基調更加積極有為。財政政策從「積極」轉向「更加積極」,貨幣政策從「穩健」邁向「適度寬松」,政策導向從「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升級為「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宏觀調控力度更大、更具針對性和前瞻性,也更強調實效,這既是對以往宏觀調控成功經驗的繼承,也是基於當前國內外宏觀形勢作出的科學決策部署。
聚焦資本市場可交易的「增量資訊」,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指出,中央政治局會議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常以最高級別的「定調」作用為主,側重提目標、定方向、做部署。本次通稿在方法和要求的清晰度及罕見度上有以下四點值得關註:
首先,會議首次對物價提出「合理回升」的清晰要求。這在過去十年未有先例。通稿提及「註重目標引領,著力實作增長穩、就業穩和物價合理回升的最佳化組合」,這意味著政策關註的維度更加全面。
其次,會議罕見對政策的「前傾節奏」提出明確要求,旨在實作「開門紅」。通稿強調「把握政策取向……各項工作能早則早、抓緊抓實,保證足夠力度」,為政策加速落地開了「綠燈」。
再次,通稿首次將「穩住樓市股市」放在開篇的表述中,對股市和樓市的目標清晰度很高。若股市維穩挑戰較大,不排除「平準基金」入場的可能性,從通稿所提「創新金融工具,維護金融市場穩定」中可窺見端倪。對於樓市,政策思路在延續中央政治局會議確定的方向:合理控制新增房地產用地供應、盤活存量用地和商辦用房、推進存量商品房的處置,以「控量保價」思路穩樓市基本盤。
最後,會議罕見明確提及「適時降準降息」,為貨幣政策提供清晰可預期的操作空間。降準降息已成必然舉措,這對債券市場而言是短期內最確定的「護身符」。在節奏上,預計在美國FOMC(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結束後,中國貨幣政策將進入預期發酵期。
本次會議強調的「物價合理回升」目標,其本質在於穩增長。此次會議明確提出實作物價合理回升,就是要前瞻性地應對通縮風險,改善企業盈利空間、增強居民消費意願,並透過引導市場預期提振經濟信心。在這一背景下,政策節奏前傾、提前布局以搶占先機成為顯著特征。2025年一季度政策或將集中發力,財政支出和基建專案審批將加速啟動。
任務與訊號
會議明確,明年將重點落實九大任務。其中,「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被置於首要位置。
從雙輪驅動的核心邏輯看,消費與投資提振將協同發力。在消費層面,除直接的收入補貼(如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外,還將在供需兩端積極創新。預計未來的「兩新」政策將擴充套件至服務消費領域,如醫療健康、文化旅遊、養老服務等,以多樣化供給激發內需潛力。
在投資深化方面,城市更新和「兩重」專案(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將成為重點著力點。預計包括地下管網升級、綠色建築推廣以及城市燃氣等相關領域將迎來增量資金投入,透過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務品質來撬動投資效益。
在科技創新與未來產業布局方面,會議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和培育未來產業。突破性技術將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
產業鏈整合與場景創新則成為需求側發力的新引擎。政策強調透過「場景創新」來推動內需釋放,比如借助政府采購、試點補貼等方式,加速智能制造、物聯網、智慧城市相關套用場景的拓展,為相關產業鏈提供新成長空間。
在房地產領域,政策著力實作增量與存量的動態平衡。控制增量方面,將繼續收緊房地產用地供應,以緩解供過於求並實作市場供需再平衡;盤活存量方面,將重點關註存量房產與商業地產的去化與改造,如透過改造存量商辦用房、推動城中村改造來釋放更多居住與消費潛能。
在資本市場改革方面,政策將進一步最佳化長期資金入市的渠道與機制。隨著養老金、保險資金等中長期資金陸續入市,政策有望降低資金入市門檻並提升資產配置靈活性,從而為資本市場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
投資機會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財政赤字率,確保政策持續用力、更加有力,並加大財政支出強度,加強重點領域的保障。新增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繼續支持「兩重」專案和「兩新」政策(新一輪大規模器材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這一財政政策的調整不僅是為了穩增長,更在於推動從總量擴張向結構最佳化轉型,特別是在最佳化支出結構方面提供支撐。專項債的新增額度將進一步擴大,重點投向綠色低碳等可持續發展領域。
貨幣政策則更關註結構性問題的解決,繼續透過定向工具強化對科技創新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在系統性改革方面,會議強調財稅體制改革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協同效應,以提升地方政府財力、打破市場壁壘,從而釋放經濟活力。
從投資視角來看,消費升級有望成為經濟中長期增長的重要引擎。隨著居民收入提升與消費意願增強,食品飲料(如乳業、酒類)及服務消費(如旅遊、醫療健康)等領域前景可期。在細分行業中,具備強大創新能力與品牌優勢的企業或將更易獲得市場認可與估值溢價。
會議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和培育未來產業,這意味著高科技和未來產業同樣是政策驅動下的持續機遇領域。
綠色經濟已被確立為長周期發展的主線。光伏、風電等新能源板塊在政策扶持與全球能源轉型需求的推動下前景值得看好。同時,城市更新與綠色建築的推進將帶動綠色建材需求上升,相關行業或將迎來增長空間。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透過「精準的政策組合拳」展示出政府在復雜外部環境下的戰略定力與應對決心。對投資者而言,消費升級、新興科技與綠色經濟是中長期布局的關鍵賽道,而房地產市場的有序轉型與資本市場改革深化,則為捕捉結構性機會創造更多可能。
未來,伴隨政策逐步落地,市場將迎來新一輪周期環境。投資者不妨緊扣政策邏輯與產業趨勢,從中尋找價值增長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