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涉企行政檢查最後一公裏糾偏,國務院新規釋出嚴禁亂擾企業

2025-01-09社會

1月7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嚴格規範涉企行政檢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過去,一些地方和部門的行政執法行為存在不規範、不公開、不透明的問題,嚴重損害了企業的合法權益,阻礙了民營經濟的發展。」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意見】的出台反映了政府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深刻認識,特別是對民營企業在內迴圈經濟中的重要作用給予高度重視。

他認為,【意見】的創新之處在於加強了對行政執法過程的監督,特別是在「最後一公裏」的執行環節。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如執法記錄儀等,確保執法過程的公開透明,防止政策執行中的扭曲變形。這將有效遏制個別執法人員故意刁難企業的行為,為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2024年12月4日,道場鄉應急消防管理站工作人員在企業檢查鍋爐房器材執行情況,排查安全隱患。臨近年末,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開展企業安全生產大巡查、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排查、器材隱患排查、員工安全教育培訓等,全面築牢企業安全生產防線。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意見出台釋放訊號:保證涉企行政檢查依法依規、公開透明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規範涉民營企業行政檢查」。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進一步規範涉企執法、監管行為。國務院第五次全體會議要求,對亂檢查等問題要及時制止和糾正。並相繼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亂檢查。

但是實踐中,一些地方和部門在涉企檢查中亂作為的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司法部去年11月公開的行政執法監督典型案例中提到,一公司從2021年至2023年,每年都接受上百次檢查。

案例稱,某市一家天然氣輸送公司從2021年至2023年,每年都接受上百次檢查。2021年迎接檢查326次,接待檢查人員5344人次;2022年迎接檢查156次,接待檢查人員1465人次,2023年7月底前,迎接檢查110次,接待檢查人員513人次;檢查主體主要涉及發展改革、安全生產、能源等多個執法領域,檢查層級涉及省、市、縣、鄉四個層級。

這並非孤例,檢查主體多、檢查內容多、檢查頻次多、檢查標準不統一等問題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營運和健康發展。在此前民營經濟促進法征求意見中,關於涉企檢查的意見也比較集中。

「過去存在行政執法不規範、不公開、不透明的情況,甚至存在故意設定障礙、故意為難企業的現象。」竹立家強調,為了應對內外部形勢的變化,必須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法制和營商環境,增強企業家的信心,推動企業的發展。隨著企業的發展,勞動力僱用和消費的增長也將得到促進。

竹立家認為,此次意見強調了對涉及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檢查必須依法依規、公開透明。

司法部副部長胡衛列於會上表示,「為進一步嚴格規範涉企行政檢查,根據國務院部署,司法部研究起草了【意見】,主要目的就是要透過規範涉企檢查,進一步最佳化營商環境,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發展信心,讓企業可以放心幹事、安心發展,為當前國家整體的經濟發展戰略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竹立家表示,現在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中國的經濟發展重點轉向內迴圈,即擴大消費和發展新的生產力等方面。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因此,營造良好的民營企業發展的營商環境,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和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良好的營商環境不僅有利於構建新的生產力,也是推動民營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2024年3月21日,在新疆阿克蘇市農資市場,阿克蘇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的執法人員檢視農資經銷部的銷售台賬,助推春耕生產起好步、開好局。 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明確政府角色和職責範圍,指導一線執法人員把握政府與市場界限

盡管過去的政策和規定詳盡無遺,但在執行的最後一公裏,即直接與企業接觸的行政人員和執法人員層面,政策的實施往往不盡如人意。據竹立家多年觀察,這種現象導致了政策的初衷被扭曲或變形,無法得到全面的貫徹。因此,強化最後一公裏的執法監督,保證中央制定的良好政策和管理方式能夠切實落地,顯得尤為重要。如果這個關鍵環節處理不當,政策的實際效果將顯著降低。

針對這一問題,最新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相關規則,特別強調了對行政執法過程的監督作用。在涉及企業的行政執法中,妥善處理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是核心所在。竹立家指出,在細化規則和提高可操作性的同時,必須明確政府的角色和職責範圍,避免過度幹預市場,為企業的自主發展和社會進步保留必要的空間。這些措施旨在指導一線執法人員準確把握政府與市場的界限,促使企業依法依規經營,進而促進政企關系的和諧,支持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

為了更有效地規範行政執法主體的行為,竹立家提出,讓具體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發揮實效的關鍵在於增強公開透明度。他指出,當前監督機制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透明度不足。為此,他建議采用現代資訊科技工具,比如使用執法記錄儀來記錄整個執法流程,並構建一個執法監督平台,以確保所有執法活動的資訊都能及時、準確地上傳至該平台。透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有效限制執法人員的行為,還能改善企業的營運環境,從而最佳化整個地區的商業環境。

當前,多地已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浙江建立了統一的執法監督平台,平台上把全省42個執法「條線」,省市縣鄉4600多個執法主體,以及全省20多萬執法人員全部都匯集到這個平台上管理,實作了「全覆蓋」,2024年全年的檢查數量比2023年降低了22%。除了浙江以外,廣東、山東、重慶等一些地方也在積極推進統一的執法監督平台建設。

察時局註意到,這次制定【意見】過程中,在總結各地實踐經驗和有益嘗試探索的基礎上,【意見】明確提出,要強化數碼技術賦能,加快完成全國行政執法監督資訊系統建設。

建立分級分類檢查制度和細化檢查程式,提高檢查透明度和規範性

關於企業反映的檢查標準不透明的問題,【意見】也要求,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在2025年6月底前,梳理並公布本領域的行政檢查標準。司法部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局局長劉波表示,對於企業反映的檢查標準不一致,有的甚至不同領域標準打架的問題,實踐中有關主管部門從各自職責出發制定了本領域的檢查標準。從行業管理角度看,這些標準具有合理性,但由於缺少統籌,有時候在具體的標準適用過程中會發生沖突,讓企業產生困擾。

「比如有的印染企業反映,車間生產的時候如果粉塵濃度過高就有可能引發爆炸,不夠安全。但是從生態環保的角度,如果這些粉塵溢位窗外又會造成環境汙染,那麽企業生產的時候怎麽樣平衡不同角度的要求?」對此,司法部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局局長劉波表示,遇到這樣的情況,【意見】就要求有關主管部門要按照規定提請本級政府或者是上一級行政機關進行協調,避免因為標準的不協調不一致導致企業無所適從,讓企業甚至去承擔一些不利的後果。

【意見】還要求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在2025年6月底前建立本領域分級分類檢查制度,並梳理並公布行政檢查標準,確保檢查行為有章可循。實施行政檢查前需制定檢查方案並報批,實施時出具通知書,結束後及時告知結果,以提高檢查的透明度和規範性。

「細化和可操作性對於規定能否執行到位至關重要。」竹立家認為,透過細化和明確權力邊界,可以形成對企業行為的有效約束,使企業家對自己企業的未來發展更加明確,同時也能更清楚地理解政府的監管行為。這有助於建立有效的法制環境,明確政府與市場的界限,推動經濟發展。

此次出台的【意見】主要是為了遏制行政檢查的突出問題,給企業創造寬松的發展環境。但胡衛列也強調,「對於人民群眾十分關切的,與他們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食品藥品、安全生產等領域,特別是對於群眾投訴舉報或者有關部門轉辦交辦的這些問題,該查的不但要查,而且要嚴格進行,確保檢查能夠務求實效、不走過場。」

采寫:南都記者王瑋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