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環時深度」13年了,「沃爾夫條款」讓美國作繭自縛

2024-07-16社會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李準 環球時報記者 樊巍】編者的話:最近,美國航天界面臨的難題不少。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主力火箭「獵鷹9」號7年多來首次在太空解體而被停飛,美國波音公司研制的「星際客機」故障致兩名太空人滯留國際太空站超過一個月,艙外行走任務開始前宇航服冷卻裝置又嚴重漏水。而在探月方面,中國嫦娥6號6月底獲得的月背土壤讓美國科學家和相關機構頗有興趣。然而,一則叫作「沃爾夫條款」的美國國內法律讓包括共同研究月壤在內的一系列美國與中國的太空合作都受到巨大阻礙。美國多位業內人士公開批評該條款「偏執」「錯誤」,那麽為何在過去的13年裏,該條款仍每年都被保留在美國立法之中呢?中美之間開展平等互利的太空合作前景又會如何?
NASA前局長:條款根本沒有達到其目的
「兩個自然段的文字實際上禁止了美中太空合作。」美國【華爾街日報】這樣形容「沃爾夫條款」。該條款於2011年4月被透過並包含在美國【2011財年國防部及全年繼續撥款法】中。這兩段條款文字規定,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不得將撥款用於與中國或有中方背景的機構進行任何形式的雙邊合作,任何NASA下屬或使用的機構也不得將撥款用於接待中國官方訪客。美國【福布斯】雜誌報道稱,該條款「扭轉了美中30多年來的建設性接觸」,這種嚴厲禁令讓人覺得「近乎偏執」。

美國華盛頓特區,NASA總部。(視覺中國)

而這種「偏執」不僅能在條款內容中感受到,也能在其提出者的對華言論中觀察到。現年85歲的前美國聯邦眾議員法蘭·沃爾夫是該條款的提出者,條款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曾於1981年至2015年擔任眾議員,是一名共和黨人。在長達34年的眾議員生涯中,沃爾夫以其強硬的反華立場和對人權問題的關註被人們熟知,不僅常年批評中國的「人權問題」,甚至鼓吹與中國的貿易正常化是「從根本上不道德的」。

法蘭·沃爾夫 資料圖

沃爾夫當時提出該條款的目標是尋求「永久禁止美國研究機構與中國之間的任何科學合作」。他當時鼓吹說:「我們不想讓他們(中國人)有機會利用我們的技術,與他們打交道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中國正在對我們進行間諜活動,每個美國政府機構都受到了網絡攻擊。他們正在從美國大公司竊取技術。他們采用了NASA的技術,並攻擊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電腦。」2013年,沃爾夫還妄稱,他將「努力限制美國與中國的合作,直到看到中國人權記錄的改善」。
NASA前局長(2009年至2017年任職)卓思·博爾登親歷了「沃爾夫條款」出台的全過程。他參與美國安全世界基金會(SWF)的線上圓桌論壇時回顧說,在條款提出之前的2010年,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讓他前往中國,與中國國家航天局代表會面,評估美中載人航天合作的可能性。當時,美國政府「對於把中國人帶到國際太空站非常感興趣」。代表團啟程之前,博爾登和沃爾夫見了面,因為沃爾夫當時是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商業、司法、科學及相關機構小組委員會主席,NASA的撥款就是由沃爾夫負責。「他請我不要去中國。事實上,他直接告訴我不要去中國。」
不過,NASA代表團最終還是按照總統的指示於2010年10月訪華,他們參觀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等。博爾登說:「我們幾乎可以接觸到所有的東西。當時中國團隊正在建造天宮一號,他們還允許我們進入太空艙裏面看一看。」
博爾登一行回國後,便向沃爾夫議員送出了一份完整而詳盡的報告。沃爾夫當時表示「很感激」,但稱「要讓NASA和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付出代價」。當年,沃爾夫就大幅削減該辦公室的預算。一份相關聲明寫道:「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的行為表明其對國會的政策和監督作用缺乏尊重。」
10多年過去了,「沃爾夫條款」是否達到目的了呢?博爾登表示:「沃爾夫當時的目的是孤立中國,讓中國密切遵守美國的人權準則,但根本沒有達到目的。」而談到他個人的擔憂,他表示:「中國有自己的航天計劃,在經濟和其他方面,中國人並不需要我們。隨著時間推移,中國的航天計劃可能會吸引走美國的合作夥伴。這是我當時的擔憂。」然而,「沃爾夫條款」同樣也沒有起到阻止中國航天領域發展的目標。
美國學者:保留條款「在任何意義上都是個壞主意」
十多年過去了,美國不少航空航天業內人士意識到「沃爾夫條款」實際上只是對美國科技的作繭自縛。雖然沃爾夫本人在該條款出台後不到3年就宣布退休,但這則條款一直被保留在歷年的撥款法案中,十多年來持續阻礙著中美在太空方面的合作。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克娜·揚直言,保留該條款「在任何意義上都是個壞主意」,它對促進人權沒有任何幫助,還阻礙了NASA在民用太空探索方面保持領先地位。
博爾登回顧到訪中國時的場景說,當他看到中國空間站的介面采取了國際標準的時候,他考慮了很多事情。博爾登說,例如「在某些時候,我們可能需要中國人來協助營救太空人,或者我們可能在其他方面需要他們的幫助」。當時NASA代表團評估認為能夠將中國納入國際太空站計劃,「有好幾次,我們都以為快成功了」。
不過,美國內部的壓力阻止了中美太空合作。這些壓力不僅來自於美國國會議員沃爾夫等人,還來自於美國國務院、國家安全委員會。博爾登說,美國國務院在簽證問題上進展緩慢,「即使你向國會做了簡報並獲得了授權,有時也無法及時讓中國人來美國參加會議,因為他們在簽證審批方面進展緩慢」。
一些美國的航空航天業內人士希望並呼籲能夠刪除或至少調整「沃爾夫條款」,但都面臨著巨大阻力。博爾登說,人權問題可能是沃爾夫議員當時的「內驅力」。 不僅沃爾夫本人熱衷於人權問題,他身邊的很多議員都執念於此。「我們本以為當沃爾夫離開眾議院,約翰·卡伯森議員接管預算委員會相關事務時,會減少對‘沃爾夫條款’的支持。但我們發現卡伯森議員更加糟糕。他對中國人有妄想癥,他甚至不希望我們在國際太空站上使用任何含有中國成分的器材,他不希望我們把任何來自中國的東西帶到國際太空站。」博爾登無奈地表示,至少沃爾夫還執著於一個人權目標,而卡伯森,「除了不喜歡中國這一事實外,我們從未搞懂他到底出於什麽原因持反對意見」。
據美國【科學美國人】雜誌報道,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該校太空政策研究所創始人約翰·洛格斯頓認為,現在美國是時候與中國進行更密切的太空合作了,或特許以從廢除「沃爾夫條款」開始。但他同時強調,該問題「是一個政策辯論問題,每年保留‘沃爾夫條款’都是避免政治爭辯的便捷方式」。 他認為,美國應該利用外交和科學渠道試探未來與中國合作的前景。
美國專家:禁止合作只會給競爭留下空間
【航空知識】雜誌主編王亞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如果沒有「沃爾夫條款」,中美在航天相關技術基礎研究、工程,甚至重要航天任務上都可能開展合作。但由於這個條款的限制,現在正常的學術交流都會受到影響,連北航、北理工航天相關專業的學生想申請美國簽證都存在很大障礙。
在王亞男看來,美國政客和政府的行事邏輯越來越匪夷所思,堅持「沃爾夫條款」實際上讓美國陷入尷尬境地。 該條款當時形成的背景是,美國認為自己處於技術上遊、中國處於技術下遊,限制性條款可以避免中國從美國獲取重要技術資源。但如今,中國在航天領域某些方面處於技術上遊,美國略顯滯後。比如在獲取月壤樣本的問題上,中國月球取樣的能力不弱於美國,此次嫦娥6號取得的月背土壤更填補了美國月壤研究的空白。所以美國自己現在也被「沃爾夫條款」弄得有些難受。
「國際太空站在下行,中國航天站在上行。」SWF華盛頓辦公室主任維多利亞·山姆森去年1月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表示,國際太空站退役後,各國需要新的地方開展任務,它們的首選合作夥伴國家可能會是中國。「如今,月球上的工作環境很有敵意。本來人類在月球上可以互相幫助,卻因為兩國在地面上的關系,使得月球上人們的關系也變復雜了,在我看來這很愚蠢。」山姆森認為,「沃爾夫條款」仍會在美國立法中存在一段時間,一是因為美國政界沒人願意花費政治資本推動該條款的廢除,二是美國政客對華態度的鐘擺不斷偏向「中國是敵人或威脅」一邊。
馬克娜·揚認為,過去這些年,中國的經濟、國際影響力和太空領域實力持續增長,被排除在美國領導的國際太空任務之外並沒有阻止中國的發展,這「是(美國的)一個戰略錯誤」。 她說:「‘沃爾夫條款’從法律上禁止了中美太空領域雙邊合作,這只會扼殺科學和探索方面的互利合作。」
科技新聞網站「未來主義」也刊文稱,美國國會禁止NASA與中國合作「可能是個錯誤」。多年來,美中在探索月球、火星的計劃上幾乎完全獨立於彼此,短暫的科學合作時期因為政治緊張而中斷。太空政策和國際關系專家納姆拉塔·戈斯瓦米認為:「禁止合作只會給競爭留下空間。」
在談及國際合作時,博爾登說,雖然美國國內有法律約束,「但我們鼓勵我們的其他國際合作夥伴盡最大可能與中國合作,因為他們並不受限制。」比如,意大利太空人薩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就曾參與中國的航天任務訓練。
王亞男告訴記者,中美在探月任務中其實有很多互補之處,這些都是雙方展開合作的契機。 比如未來月球上要長期有人駐守的科考站,需要投入大量財力、人力、技術資源,任何一個國家獨立承擔都會是巨大的負擔,國際合作將是未來的趨勢。
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誌剛在新聞釋出會上表示,在同美方開展航天領域合作交流上,中國一直持開放態度。中美航天合作的障礙根源在於美國「沃爾夫條款」這樣的國內法。卞誌剛強調:「如果美方真的希望能跟中國開展正常的航天交流,我覺得他們應當采取切實的措施清除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