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英國新政府是時候改善對華關系了

2024-08-19社會
李冠傑 近年來,英國政府把審查機制擴充套件到申請赴英留學和交流的中國學生和研究人員身上,把涉及敏感技術領域的申請者拒之門外。英國一些政治精英偏執地認為,中英學術研究合作可能給英國國家安全造成風險,但在英國國內,這一審查機制卻引發了廣泛質疑和反對。 中英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世界主要經濟體,雙邊經貿關系保持在年貿易額1000億英鎊的水平,但這主要是由於兩國經貿合作仍有較強的內生動力,而倫敦一些政治精英對華敵視的態度則實際上對兩國多個領域的合作形成阻礙。旨在推動中英兩國相互理解和互信的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也停滯在2017年。 隨著「泛政治化」和「泛安全化」思維的進一步擴散,那些與中國進行學術合作的英國機構和英國公民,也受到更大力度的安全審查。這些做法,與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盛行的「麥卡錫主義」極為類似。但中英之間沒有地緣政治沖突,也沒有懸而未決的歷史性問題,並不存在根本利益沖突。那麽,英國政府為何感到如此焦慮? 第一,英國經驗受到質疑。英國是第一個走向現代的國家,英國的經驗也是西方現代化模式的重要支柱。然而,隨著西方現代化模式跌落神壇,英國政客普遍感受到,英國工業化和現代化模式只是英國式的,它的普適性有很大問題。尤其面對中國的快速發展,英國一些政客認為,「以商促變」讓中國走西方道路的策略失敗了,當務之急是捍衛英國和西方的制度。於是他們把中國描繪成國際秩序的「挑戰者」,英國國家安全的「威脅者」,英國民主制度的「對立面」。此舉明顯是要把中國重新置於冷戰環境下,幻想著集結盟友來對付中國。這是英國政府過去幾年應對中國的主要思路。 第二,全面排查「中國威脅」風險,成鞏固英美關系的需要。自2016年「脫歐」公投後,英國已無法借助歐盟平台抱團取暖,英國政府隨即決定打造「全球英國」。但理想與現實存在巨大差距,英國的話語權可能只對英聯邦成員有些許作用。於是英國不得不加強對美關系,借助英美特殊關系以實作其「全球大國」的抱負。英美對華政策的側重點不同,但目標基本一致。與美國對華「競爭—合作—對抗」的模式相似,英國政府推出了「保護—結盟—合作」的英版對華政策,其主要考慮的是英國的實力。在英美一體的形勢下,積極配合美國的英國政府,不斷加強自身的風險排查。 第三,把中國推上風口浪尖,可以對沖或轉移英國國內矛盾。經濟建設是國家穩定發展的根本,然而近年來英國的經濟正處在不穩定之中。在經過「脫歐」、新冠疫情等沖擊後,英國經濟在2023年第四季度陷入技術性衰退。英國的GDP增速從2021年的8.7%下降到2022年的4.8%,2023年又降到0.1%。據相關機構預測,2024年英國GDP增速最樂觀也只有0.9%。糟糕的經濟態勢引發了英國國內的嚴重不滿,社會貧富分化加劇,過去幾年頻發的各行各業的罷工便是見證。 為轉移國內矛盾和民眾的不滿,一些英國政客把矛頭對準中國。中國成了某些人口中萬能的「替罪羊」。英國的經濟衰退了,被說成是中國所謂「產能過剩」導致;英國的科技競爭力不行了,也怪中國從中作梗。英國國內的一部份問題,在某些政治精英看來都可以把它說成是「中國的影響」。 剛剛下台的保守黨政府一直把中國作為擋箭牌來掩蓋其錯誤的施政方針,但斯塔默領導的工黨政府應當明白,英國自身問題不能從國外找原因,主因仍在內部。 近年來,英國政府不斷宣揚「中國威脅論」,加大對華企業和人員進行審查,拒絕大量的中國留學生和研究者正常赴英學習和交流,這種做法受到英國民眾的廣泛質疑並不令人驚訝。 一方面,在阻礙與中國的企業和人員的合作交流後,英國的許多企業、大學等組織機構在資金、人才等方面也遇到了難題。另一方面,如此審查和打壓中國企業及人員的結果,顯然不僅不能提高英國的創新能力,也讓英國政府在對華偏執中越來越不了解真實的中國。 前不久,中英兩國外長在老撾萬象舉行了會見。中國對加強雙邊交往合作始終持積極開放態度,發展穩定互惠的中英關系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對於新上台的斯塔默首相來說,需要正視這些現實,並表現出足夠的政治智慧,現在正是重新開機中英關系,一改過去保守黨政府時期對華政策混亂局面的時候。(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英國研究中心智庫研究員)▲